分享

岭南园林一绝:棉城西园(可惜很多人只是路过)

 海天心心 2016-03-25

2016-02-06 在家ing小棉城 

 

潮阳西园:大隐于市

作者:汕头海关关长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叩访了西园。

西园位于潮阳区棉城西环路67号,座东朝西,大门临街。除晚清状元夏同龢题写的“西园”二字在大门上方还比较醒目外,并无特别显眼之处。虽然学者们认为西园在岭南近代园林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棉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但由于其是私宅,长年大门紧闭,外人难有机会探寻其真实面目,更想象不出园内有着万千景象。

西园的建造者是清末的萧钦,当年他作为洋买办,不仅获取了巨大的财富,也受到较多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园中西合璧,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在1300余平米的地方建造900多平米的建筑耗时十余年,绝对是慢工细活。即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西园,当年的建筑、装饰及园林的各个部分不仅仅是讲究细致,而是达到了追求精致、展现极致。

西园的建筑分为住宅、中庭和园林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的部分。虽没有纯潮汕建筑规整和精细,但因有西式建筑的人本、浪漫因素,在我看来更加精妙、奇特并别有情趣。

进入西园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中庭。左侧为二层西式住宅,南北朝向,面向中庭,其修建时间晚于园林二十余年。除一些窗上的拼花玻璃破损外,基本保存完好。现在萧钦第五代后人仍有8户居住在其中。小楼有着纯中式建筑无法比拟的舒适、大气和优雅,展现的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内廊宽阔,房间明亮,东、西两架雕花木梯风格迥异,枝蔓图案的拼花地砖雍容、沉稳。

与门楼相对的南墙前有一座六角重檐亭子。这座亭子与常见的凉亭不同:它南北长、东西短,整个形状略扁;除此之外,六根亭柱中靠边的两根是四方形的,中间四根则是不规则五边形的。其实亭内采用这种怪异和另类形状的石柱来支撑,经过周密的力学计算,节省了材料、节省了建筑空间,也使得亭子的样式更为新颖。在清末年间工匠们就能有如此的奇思妙想和新奇之举,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门楼右侧,有一扇整体呈摊开古书形状的石门,石门雕工别致,内有一口水井,石雕的井壁刻有莲花状图案。据说当年这口井挖了七、八年。也许是水脉较好,直至今日井水仍充盈、清澈、甘甜。紧挨着水井、居于中庭右侧是西园的主建筑群,称之为“房山山房”,由书斋、客厅、休闲房舍,以及假山、水池等组成。书斋基本是带外廊的中式建筑,它的窗户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中式传统的拼花窗棱镶嵌着舶来的红、黄、蓝、绿等彩色的玻璃,极尽华美,通过书斋窗上的彩色玻璃向园中望去,本已旖旎的园景显得更加如梦如幻。

西园的点睛之笔是园中的假山。假山是园主族人萧眉仙所设计。其设计富有个性,极有创意,被誉为“造景之山,奇趣之山,闲隐之山,纳凉防寒之山”。假山高度大约10米左右,与L形的楼房书斋相对,房舍与假山之间上有桥廊相通,下有碧水相拥,造园技艺精湛,既良好的体现了岭南传统庭园的精髓,又得体的模仿了西方园林的美学形式。

当现园主肖海泉老伯打开“房山山房”通往假山的铁门,假山真实地呈现在面前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嶙峋的怪石有点像魔幻电影中的场景,奇特的景色令我十分的意外和惊喜。

乍看假山以为其只是造景之物,实地游览后,方知这座玲珑假山的幽邃和玄妙。假山内部通透,有洞、有穴、有路,既错综迷离、也四通八达;其外部精巧,有岩、有径、有桥,既错落有致,也情景相融,我跟随肖老伯兴趣盎然地在其中足足转了半个多小时竟然没有走一步回头路。

西园是神秘的,外界少有评说,但凡是到过的,都对其交口称赞,不少专家认为西园景观设计“巧、奇、趣、新”。

参观过后我也不禁感叹,并且真实地感受到每一处布局都经过仔细推敲、达到了与环境的高度契合;且每一处景致随观景者位置或角度的变换会有不同的展现:设计美、形态美、韵律美、诗意美在这座不大的园子里随处可见。

从书房通往客厅的楼梯由墙体中悬出,几公分厚的梯板间靠石榫相连,没有梯梁,也没有其他支撑,据说可以承载1000斤以上,被誉为奇神之梯。同样经过精巧力学设计的是由书斋通往假山的石桥,它采用了不常见的折形平面,桥上栏杆由细铜枝构成,花样简约、随性。

过了桥便是假山前的直立石柱旋梯,名为“螺径”。这座旋梯以石柱为轴,高约五六米,柱径也就尺把,铜枝扶手随梯盘转而上,楼梯仅容一人通过,悬挑得名副其实,轻盈得独具匠心。趿梯而上,即可进入西洋式的圆形玻璃光亭。光亭的圆顶设计精巧、工艺繁复,亭子四周为宝蓝色玻璃窗。坐在亭内石几上透过宝蓝色玻璃观园中山水景物,娇艳的花朵也染上了泠然忧羞之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山上有一具石雕的芭蕉叶形床榻,细致的雕工将蕉叶的脉络、甚至连蕉叶上的虫眼都逼真表现出来。夏日的晚上浮云滤得月光绵软朦胧,在蕉榻上纳凉歇脚,轻抚缕缕幽风,小憩得来一番好梦。假山内有一半地下西洋水晶宫,石壁刻有“水晶帘”三字,临水一面用玻璃墙相隔,在室内可仰望池中荡漾的碧波和嬉水的金鱼。

一百余年前采用这样的设计,是敢为人先之策,更是意味隽永之举。炎炎夏日,当年即使是帝王之家最多也只是用冰块消暑,而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院子中,园主坐拥一座水晶宫:望一池碧水涟漪,看水草盎然摇摆,观鱼群肆意沉浮,恍然便不知暑意。在假山的最高处,原来有鹤巢和梅树,为此题有“引鹤”与“探梅”两块石刻来应和。由“引鹤”下行还设有一眺台,名为“不竞”。台上有一六边形石桌,上刻“公”、“心”二字,并合成精美图案,演绎的是古代“曲水流觞”。

饮过流觞之酒,为高远重登“探梅”“引鹤”,向下可俯瞰园中景色,向远可眺望全城景色;秋时,候鸟飞停,鸿雁载落远方亲人的问候,一轮夕阳中是浓浓化不开的思念,情深景丽,恰是风景独好。小小一座假山,集聚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四美之景,当年是趣致盎然,如今想象也是景、心交辉。

西园不仅有魅力,也有魔力,它让每一个看过的人心生爱怜,流连忘返。我认为除了巧夺天工的建筑和美不胜收的风景之外,更值得称道的是人性化的设计。园中的一切都以人为中心,使人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好地享受美。比如,在假山的洞内游走完全没有阴暗、潮湿之感,经了解才知道是建造时研究了气象、地貌的特点后,在通风、采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一些新的技艺。又比如西园的假山除营造了怪石嶙峋、峰岳起伏及洞中万千变化的景色之外,更注重人文情怀的抒发,在山上错落的小片空地上,或设一琴台,或安一棋盘,局巧工奇、妙趣欣然。

西园还是文人雅集之处。当年西园里往来无白丁,很多文人墨客曾为西园写诗作赋,如《西园杂咏》描写的就是西园四季景色。夏同龢、林伯虔、丘逢甲等多位名家还以假山为题,留下诸如“钓矶”、“潭影”、“耸翠”、“螺径”、“橘隐”、“别有天”、“蕉榻”、“小广寒”、“不竞”、“引鹤”、“探梅”等题刻,字迹或圆润、或飘逸、或灵动、或苍劲,这一切都折射出园主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高雅的艺术品味。

历经百年风雨,萧钦亲手植于假山悬壁之上的壁兰仍生长繁茂。但园中许多建筑已残破。当我看到“房山山房”梁柱腐朽、墙壁开裂、窗棱散落、几间屋顶坍塌的房内遍地狼藉,心头有些沉重;想到下一次也许与今天看到的西园的某个部分再无缘相见时,心中更是惴惴不安。

肖老伯在陪同我的时候多次提到“惭愧”二字,问其原因,他说是因手头拮据,无法对西园进行修缮,对不起列祖列宗。问其需要多少修缮费用,答约500万。据专家讲如加上西园地下水道的修缮及与现在的城市地下水道对接等,恐怕还不止这个数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从文化意义还是从建筑本身,西园的保护越来越成为不允许坐而论道的难题。对于西园的保护,萧钦后人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然而西园所展现出来的对东、西方文化的包容与创新,所代表的造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仅仅靠其后人关注、努力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时间在流淌,人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之物在光阴的坐标轴上留下了耀眼绚烂的标记,就现在看来西园是否能够成为永恒的浓墨重彩,尚是未知。作为普通人,出于人之本性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们不甘心眼睁睁看着美丽的西园继续老去,甚至有朝一日迫不得已消逝在尘间;作为普通人,我们除了能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发自内心的感慨,我们除了能同朋友小聚时谈起园中所见所闻,我们再无力为西园做些什么。只能由衷的祈祷、真心的希望往后的日子里西园能止住衰落的脚步,以使我们的思恋和倾慕有一个真实的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