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城沿线、黄河岸边、蒙汉交界的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南部,距呼和浩特市124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山区。 “前大井九曲灯游会”产生于内蒙古清水河县沿黄河一带的的村庄。主要盛行于清水河单台子乡前大井村,并对周边省市旗县有着较为深远的引领作用,是有着独特魅力,集驱灾、辟邪、敬神、祈福、村民集会欢度节日于一体,融合了民乐、器乐、美术、手工等多重元素,是清水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明末清初,山西人牛有为为躲避战乱,携全家走西口,跨黄河,越长城,在了无人烟的现清水河县单台子乡的大山绝壁上建立了前大井村。由于村民收成欠佳,村中人畜不旺,为了祈求平安,祈求五谷丰登,牛有为带领全村老少举办起了“九曲灯游会”。从此,年年举行,从未间断。 经过了三四百年的传承,代代相传,年年举行,“九曲灯游会”早已成 为清水河县具有深远影响的节日盛会。传承人在延续中不断创新、完善,并增设农家园观灯宴,元宵焰火等,每次灯游会都吸引了附近村镇、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山西等各地游客,一同融入到欢乐、吉祥、喜庆的氛围之中。是宣扬地方历史人文文化,体现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大家庭的典范。 “前大井九曲灯游会”的会场是由《易经》中的五行八卦演变而来的,内中“九曲”也就是九个迷宫,共用365盏油灯组成。“灯游会”的灯盏是由纯手工做的油灯,每盏灯都是由灯杆(直径3cm的树杈)、灯座(直径10cm,厚1.5cm的圆木)、灯罩(红、黄、白、绿、粉五种颜色的五色纸,代表了五谷丰登)、灯盏(红色粘土和糠手工捻制)、灯芯(棉花)和灯油(胡麻油)组成的。 过完年后,传承人便开始组织制作“九曲灯游会”所需的365盏灯,正月十一将所有灯盏按阵图布到灯会会场。正月十四,灯游会正式开始,夜幕降临,掌灯人点燃所有灯盏;灯阵旁燃起旺火,锣鼓、唢呐等民乐组成的乐团奏响嘹亮的乐曲;点燃焰火,百花齐放;人们围着旺火,唱歌跳舞,唏嘘感慨。之后,领头人带领大家由进门按顺序走进“九曲灯游会”,乐队秧歌开道,人们紧跟其后开始游灯(如果不跟随大队,便可能迷路而无法转出),每游完一宫,便驻足祭拜。游到阵中央要抱老杆,意味着将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及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上达天听。游完九宫,由出门按顺序走出。转365盏灯游完一圈代表一年365天吉祥平安。当天灯游会结束后,一位指定代表引领大和尚举行祭祖仪式;之后,乐队秧歌转各家各户查灯(又叫踩院子,送吉祥祝福的意思);客人们在村民家中参加观灯斋宴;最后,戏班在村中戏台演出戏曲(包括京剧、晋剧、秧歌、地方戏种等),所有村民及客人品茶畅谈、欢聚一堂。 “前大井九曲灯游会”从正月十二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每日雷同。最后一天所有游灯人员集体祭祖并宣布“前大井九曲灯游会”结束。 “前大井九曲灯游会”的资金来源是由传统的平均分配法(所有村民包括孕妇肚里的胎儿各出一份,10只牛、羊、鸡出一份,三头猪出一份)来支撑的,由于清水河地处山区,农田贫瘠,靠天吃饭,收成不佳;又因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村里的许多青壮劳力不忍贫穷,弃农进城务工。所在村民的集资对于盛大的“九曲灯游会”的开销可谓是杯水车薪,加之音响、乐器及辅助设施老旧不堪,“前大井九曲灯游会”面临着无法继续传承的艰难境地。令人欣慰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水河县文化馆已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河县文化馆还准备将其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