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痹汤

 共同成长888 2016-03-2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五痹汤

3.1 组成

姜黄羌活白术防己各一两,炙甘草半两[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水煎,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1]

3.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五痹汤功能祛风寒湿邪,活血止痛。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调,痹滞不仁。[1]

[返回]4 《医宗必读》卷十方之五痹汤

4.1 组成

人参茯苓当归(酒洗)、煨白芍药川芎各一钱(肝、心、肾三痹加倍),五味子十五粒,白术一钱(脾痹加倍),细辛七分,甘草五分[1]

4.2 用法用量

加生姜一片,水煎,食远服[1]

4.3 功能主治

医宗必读》卷十方之五痹汤主治五脏痹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肾痹者,善胀,足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1]

[返回]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淳佑新添方)之五痹汤

5.1 别名

舒经汤

5.2 组成

子姜黄(洗去灰土)1两,羌活1两,白术1两,防己1两,甘草(微炙)半两。

5.3 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淳佑新添方)之五痹汤主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

5.4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8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5.5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羌活散太阳之寒以利关节,白术燥太阴之湿以运脾元,防己泻湿热,甘草缓中州生姜散寒邪以温胃,姜黄行手臂以除麻,且以鼓舞诸药之力,则寒湿可去,缓弱可伸,何麻痹之不除者哉。此建中祛湿之剂,为麻痹手足缓弱之专方。

5.6 附注

舒经汤(《永类钤方》卷九)。

[返回]6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痹汤

6.1 处方

附子、姜黄(洗去灰土)、羌活、白术、防己,各一两。甘草(微炙)半两。

6.2 炮制

上俰咀。

6.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痹汤主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并皆治之。

6.4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6.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返回]7 《病机沙篆》卷上方之五痹汤

7.1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当归、细辛、五味黄芩

7.2 主治

病机沙篆》卷上方之五痹汤主治五脏痹。

7.3 加减

肝痹,加柴胡、枣仁;心痹,加茯神犀角;脾痹,加枳壳、陈曲、砂仁;肺痹,加杏仁麻黄紫菀;肾痹,加独活、川萆薢

[返回]8 《医家四要》卷二方之五痹汤

8.1 组成

麻黄、桂枝黄耆、甘草、葛根白芷、羌活、虎骨红花、附子、防己、防风、羚角。

8.2 主治

医家四要》卷二方之五痹汤主治五痹。春为筋痹,夏为脉痹,长夏肌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各因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

[返回]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1.

[返回]相关文献

  • 《内经》论痹证摘要:痹者,闭也。痹证指感受风寒湿等邪气,导致气血闭阻引起肢体疼痛酸楚、麻木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类
  • 手气摘要:三。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挟痰,内阻经络所致。治宜五痹汤、蠲痹汤等方。若因肿疡所致,按痈肿论治。作者:
  • 手足缓弱摘要:·诸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可用羌活汤、五痹汤等方。本证可见于中风、痹证等。作者:
  • 血虚痹摘要:加竹沥、姜汁。肾虚髓少筋弱,冻栗挛急者,用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汤擦痹法。参见血痹条。作者:
  • 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有哪些土单验方?摘要:重型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五痹汤  药物组成:羌活、姜黄、防己、白术、甘草。 
  • 肌痹摘要:,精神昏塞。”治用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参见湿痹条。  ②即脾痹。《症因脉治》卷
  • 淳新添方摘要:进二服。                   五痹汤                   治风寒湿
  • >> 查看更多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