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五痹汤3.1 组成3.2 制法上药为粗末[1] 3.3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水煎,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1]。 3.4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五痹汤功能祛风寒湿邪,活血止痛。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调,痹滞不仁。[1] [返回]4 《医宗必读》卷十方之五痹汤4.1 组成人参、茯苓、当归(酒洗)、煨白芍药、川芎各一钱(肝、心、肾三痹加倍),五味子十五粒,白术一钱(脾痹加倍),细辛七分,甘草五分[1]。 4.2 用法用量加生姜一片,水煎,食远服[1]。 4.3 功能主治《医宗必读》卷十方之五痹汤主治五脏痹: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肾痹者,善胀,足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1]。 [返回]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淳佑新添方)之五痹汤5.1 别名5.2 组成片子姜黄(洗去灰土)1两,羌活1两,白术1两,防己1两,甘草(微炙)半两。 5.3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淳佑新添方)之五痹汤主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 5.4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8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5.5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羌活散太阳之寒以利关节,白术燥太阴之湿以运脾元,防己泻湿热,甘草缓中州,生姜散寒邪以温胃,姜黄行手臂以除麻,且以鼓舞诸药之力,则寒湿可去,缓弱可伸,何麻痹之不除者哉。此建中祛湿之剂,为麻痹手足缓弱之专方。 5.6 附注舒经汤(《永类钤方》卷九)。 [返回]6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痹汤6.1 处方附子、姜黄(洗去灰土)、羌活、白术、防己,各一两。甘草(微炙)半两。 6.2 炮制上俰咀。 6.3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痹汤主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并皆治之。 6.4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6.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返回]7 《病机沙篆》卷上方之五痹汤7.1 组成7.2 主治《病机沙篆》卷上方之五痹汤主治五脏痹。 7.3 加减肝痹,加柴胡、枣仁;心痹,加茯神、犀角;脾痹,加枳壳、陈曲、砂仁;肺痹,加杏仁、麻黄、紫菀;肾痹,加独活、川萆薢。 [返回]8 《医家四要》卷二方之五痹汤8.1 组成麻黄、桂枝、黄耆、甘草、葛根、白芷、羌活、虎骨、红花、附子、防己、防风、羚角。 8.2 主治《医家四要》卷二方之五痹汤主治五痹。春为筋痹,夏为脉痹,长夏为肌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各因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 [返回]9 参考资料[返回]相关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