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来自“匠艺”和“审美”的结晶

 sh006b 2016-03-26


作者介绍:尼康中国NPS摄影师,中国摄影报撰稿人 


这次到景德镇,朋友的“盛兰亭”那参观学习,最大的感受是:“艺术来自匠艺和审美的结晶”。


匠艺是踏踏实实的积累,需要严谨细致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孜孜不倦。而审美来自一个人综合的修养,从儿时开始,看的每一本书,到过每一个地方,学的每一个手艺,看过的每一处世界,都不是徒劳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像画龙点睛的点在作品之上。



瓷器来自“盛兰亭”提供拍摄


懂瓷器的朋友都知道,清代时景德镇瓷器的巅峰是“唐英'。


唐英之所以超越其他的督窑官,而青史留名。这是因为他幼年入宫,十六岁就为皇帝服务,随后又在内务府造办处看了太多的艺术珍宝,年青时就把眼界提升到了很高的起点,且他本人又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这些都为他后来成为那个“珠峰”奠定了基础。


艺术总是相通的,美也只是一种平衡,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有审美能力,需要匠艺和技术把美去表达出来,后者是严谨周到且反复磨练,才能准确表达感性的美。


我接触过的摄影初学者,少数有几百人,最大的困惑是很多人总是很急,很急。拍了几张自我感觉良好的照片,就迫不及待的拿出去让别人点评。




其实也可以向内探求,用自己的感觉去判断,而不需要找所谓的大师去外求。就算暂时眼界还不够高,但只有不断去感受,感觉和眼界才能慢慢培养。大师的点评再好,你也只是理性上知道,感觉还是不知道。


我个人对点评还有个观点:点评对那些本身技术基础扎实的朋友似乎更有效,有很多人,本身快门按了还不到几千次,似乎真的太早。表达是需要扎实的技艺的,技艺不扎实,听点评也是云里雾里。


还有很多人,拿了相机一两年,就总是期待有所成就,如果没达到期望值,就觉得自己没天赋,马上心灰意冷。听朋友说:景德镇对匠艺要求极高,想在瓷器的坯胎上绘画,至少需要很多年的绘画线条功底才好。 


其实,这世间,哪一件事又不是年复一年的,才能看到最后的美妙。



有人说,现在全民浮躁,社会浮躁。 可是:那和你我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的个体,不会有人让你去浮躁,外因有时只是内心不自信的借口。


人是奇妙的动物,越是急,会失去思考空间,然后本能害怕,恐慌,会跟着人流人云亦云,求得暂时心安。以后若有机会,会选择青山绿水之间,仿照这次杭州聚会模式,和大家在放松的环境里,聊聊摄影,聊聊美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