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制画●一幅水月观音的画成

 红豆居士 2016-03-26


水月观音图 轴

宋 佚名 绢本 设色 纵111.1厘米 横76.2厘米

(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介绍】

水月观音其实与水月无关,只是隐喻,指佛法如水中之月,没有实体,是种境界。白居易《画水月菩萨赞》云:“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白居易集》卷三九)正如画面所表现的那样,如梦如幻,虚实相生,气氛静谧祥和,虚渺空灵,画家把观音菩萨置于大自然之中,背景松枝斜出,飞瀑直下,屈曲萦石。水月观音双手抱膝,端坐其间,端庄柔丽,幽淡含蓄,素袍清影,襟度洒落,低眉垂眼,若有所思,望之飘然,素心独绝,寄托了文人士大夫清雅、高贵、脱俗的山林隐逸之愿。画家巧妙地运用了“圆”形,一轮大大的光环让人联想到圆满,既是画面中的月光,又是菩萨的头光和身光。用光亮衬托出菩萨的上半身,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在一片虚光之中,恰到好处地把水月观音的精神气质充分表达出来,具有“大美之不言”的艺术境界。


【技法特点】

作品运用了兼工带写的方法,精微之处细笔慢描,如:菩萨头部刻画深入,中锋淡墨勾出五官,用笔紧劲细健,造型严谨,结构准确,表现出人物丰肌腴肤之相。头发勾勒丝丝入微,有“毛发出肉”之感。粗犷之处随意疏放,如衣纹、水流、山石的处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可谓笔简墨赅。有笔处是少不得之笔,有墨处是不可免之墨,笔墨简淡,气势磅礴,颇有北宋山水画的气息。线的曲直、粗细、刚柔、轻重、起合、转折富有变化,运用了钉头鼠尾描和柳叶描相结合的线描方法。璎珞勾勒利落生动,坠玉垂珠尽显其质,从细节刻画上便知画家用笔之功力。作品墨色丰富,浓淡干湿层次分明,浓墨勾出菩萨的外衣,再施以淡墨罩染。淡墨勾勒人物五官、佛衣,刚柔相济,浓淡适宜。尤其是在佛衣的处理上,透过外衣能看到内衫上有暗花浮动及淡淡的胭脂色,很好地表现出“禅衣薄纱”的形态。背景没骨画法,石中多点苔,浑厚华滋,自然天成,与人物的线描形成鲜明对比。作品意象造型,淡墨轻岚,气息萧爽,大有“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的关注精神需求的态度,不求谨细,而在清逸。中国画一向追求“贱形而贵神”、“极妙参神”的境界,此作品便是一幅不妆巧趣、不施粉黛却光彩照人的经典传神之作。


【步骤一】

勾线,除墨色深浅外,重要在用笔。此作品的线条运笔随机应变,笔势外露,行笔快,亦用偏锋,运笔时压力集中在线的一侧。线形较多,粗细变化明显多样,节奏分明,折笔处有停顿。勾线时要特别注意笔锋的提按运动,即笔锋的压力变化。表达肌肤的线需稍细些,墨色稍淡些,其他线条则要抑扬顿挫,墨色偏浓。


【步骤二】

打底色。在画好的线稿上用墨色分染,来表现画面的明暗。使用两支较大的笔(一般为大白云),一支蘸淡墨,一支蘸水,先点淡墨,在墨没干之前用水晕开,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


【步骤三】

设色。此幅作品为淡彩画,主要使用较透明的植物质色(又叫水色)着染。观音身着深色透明的海青,内着红色长衫。海青着色是在墨色的基础上略施一遍花青色,隐约可见的红衣是在墨色的基础上用淡胭脂色分染。画面背景中的坡、石等景,用笔中可加些皴法来增强其质地和厚重感。


【步骤四】

细节刻画。观音肌肤部分用朱、石绿、钛白色调成暖一点的颜色罩染,唇部用淡墨分染后略施一点曙红。头发部分最后罩染一遍赭石色。饰物、器物色用钛白色加藤黄调成浓一点的淡黄色,沿墨线再轻勾一遍。对照原作,调整完成。



以上内容选编自《故宫画谱·人物卷·菩萨》 郑锐 贾红云编写


(转自:故宫书画)


……宣和画舘】……

关注请点击上角蓝色“深圳市书法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