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歪诗联童生妙对答 10-19

 高山仙人掌 2016-03-26

     从前,读书最兴作题对对子,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要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有一日,一位姓刁的先生出了一句歪联:

抓而痒,痒而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让童生对。童生们想了半日,也没有一个人对出下联来。先生骂了一句:“你们这此废物,看哪个童生先对出来!”有一个童生听罢,心想: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于是他站了起来,说:“先生,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童生开口: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听了,气得半死,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11)、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才华洋溢,万古风流人物,因此在楹联上也流传他的一些故事。
  苏东坡诗风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有一天晚上,黄庭坚与苏东坡饭后闲步,但见暮蔼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上下句均妙在以曲牌名《满江红》、《普天乐》入对,甚为自然。

 

    (12)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13)、苏轼被眨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借助讲学以排遣心头郁闷,慕名而来考络绎不绝,黄州简直成了学子文士荟萃之地,于是他的名声日响。不知怎的却惊动了朝廷,便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经过一番密访,没发现苏东坡有什么越轨之处,但考官并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坡说:“苏学士名杨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东被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考官与东坡并肩坐在台上,学生一字横坐在台下,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考官心想,要当众出苏氏的丑,只有钻冷门。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不考别的,只要你们对一副对子。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于是,指着外面的宝塔说: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果然不出考官所料,这些学生以为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没想到要对对子,完全没做思想准备,十分紧张,越紧张越不会,越不会越感到对不起老师,一个个大汗淋漓,满面羞愧。考官见状大为得意,指着第一个学生问:“你会对吗?”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开口,低着头,伸出手摇了两摇。考官又指着第二个学生:“你呢?”那个学生,也同样把手摇了两摇。考官一直问到最后一个,结果都—样。这时他再也不想掩饰幸灾乐祸的心情,直视着东坡,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还没等他说完,东坡忙说:“这样简单的试题,如何能考住他们?”
  “那怎么他们都对不出来呢?”
  “他们都对出来了。”
  “他们明明摇手表示不会对,你何以知道他们都对出来了?” 
  “考官大人,你把他们召在一起面试,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前面会对的又不能说,否则后面就会一一因袭,所以他们只有打手势,其实这手势就是他们对的下联。”
  “苏学士,我倒要请教,这手势怎么就是下联呢?”
  “考官大人,你的上联是: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他们对的下联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这时台下的学生如释重负,无不露出了笑容,周围的人更是赞叹不已,而考官却目瞪口果,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地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14)有一天, 苏东坡有一次和诗人黄庭坚来到野外游玩,坐于一株古松下饮酒下棋。一阵春风吹过,松籽偶落于棋盘上,苏东坡当即以此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引颈四望,见不远处有一老翁坐于柳树下钓鱼,即对曰: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飞。
第二天晚间,二人相携到江边散步,只见水天空阔,横无际涯,彩霞成绮,渔舟唱晚,黄庭坚随口出联: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对: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15)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对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吓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16)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
     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
     打破罐一只,中含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17)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有一次,他与苏东坡同乘一船,东坡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的样子,不禁出对戏道:
     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帐。
  少游一时无可为对,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仰一俯的样子 ,于是对出了下联:
     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老艄公听了,亦大笑不已。
  
  (18)传说苏小妹与秦观结成百年之好,新婚之夜时,苏小妹曾三难新郎。三难的第三个题目便是对对子。苏小妹出的题目是: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起初一看,觉得甚是容易。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联出得十分巧妙。若对得平常,便不见高明。若对出水平,着实不易。他左思右想,来回踱步,很久未能得一字。又听得谯楼上已报三更,心中更加慌乱。

苏东坡恰值此时醒来,心中惦记秦观,便走过小妹院来打探消息。远远望见秦观正在月光下团团徘徊,口中只是一个劲儿地吟‘闭门推出窗前月。’

苏东坡想,这定然是小妹出题为难妹夫。他见秦观口中反复吟诵,脚下步子大乱,便欲为妹夫解围。举头张望,只见院中月色皎洁,花草摇曳,轻风徐来,树影婆娑,虽然十分令人陶醉,可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作联。

苏东坡正在暗暗起急,忽见院子西南角有花缸一只,里面满贮清水,水中映出一轮月影。此时秦观也偶然步至此处,倚缸而立。

苏东坡心中一动,暗自叫道:“有了!”刚想过去告诉秦观,又怕小妹知道了,以此嘲贬妹夫,使秦观脸上无光。于是苏东坡微咳一声,从地上拿一小小石块,投向缸中。水被石块所击,溅起几点水花,直扑在秦观身上。水中天光月影,顿时纷淆混乱。秦观马上有所感悟,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苏东坡眼见秦观兴冲冲进了新房,房内一阵笑语后人寝灯息,这才微笑离去。

然而秦少游进了洞房,口占一联反戏新娘之事,知者不多。这副对联是这样的:

            微笑吹灯双得意;
            含羞解带两痴情。

  这副对联中“微笑”、“含羞”将新郎与新娘的特殊心情表现出来。对仗甚工,也很切合当时的情景。

  (19)相传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士,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云: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但这上联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域,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的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

  

(19)常武地区的俗语“出掐”,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关。

苏东坡年轻时曾拜在王安石门下,王安石对苏东坡的骄傲自负时有风闻,决定找个机会训诫一番,促其自谦。

公元1084年,苏东坡经过金陵,登门拜望王安石。

王安石寒喧道:“一别数载,贤契学问大有长进了吧!”

苏东坡说:“学生仕途虽然坎坷,学业倒是不敢松懈的。”

王安石说:“老夫听人说,贤契猜谜作对,举世无匹,今日正好讨教。

苏东坡答道:“恩师夸奖了。猜谜作对,实乃雕虫小技,只需掐指一算,自然便见分晓。”

王安石拈须大笑道:“好哇,好哇,我倒有几个谜语和对联请教呢!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腊月又是立春,老夫就以此为题,出句求对: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道:“好,今年岁在甲子,恩师年逾花甲,这下联我已掐算好了: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一听,果然是绝对,便悠笃笃地说:“贤契,你这次来金陵,不知可曾途经苏州、润州?苏州阊门外至虎丘约有七里之遥,这段路叫做‘山塘’,中间有个村落,名叫‘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北临长江,城内有金山、玉山、银山,山上均有佛寺,我就以此二地各出一句求对,苏州对是: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愣了半天,终于勉强答出下对:“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笑笑:“对得好!虽然掐算得慢些,毕竟还是掐中。”

苏东坡掂到了份量,有些尴尬,知道王安石这次是诚心诘难,却又不甘心,只得硬着头皮说:“晚生乞讨润州对。”

王安石说出了第三副对子:“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这次可真的把苏东坡难住了。只见他在房里踱来踱去踱了半天,也未能应答出下对来。

王安石等了一会儿,故意揶揄道:“贤契,你不是掐指一算便能见分晓的么?怎么老夫这一句竟出了你的掐?”

      苏东坡面孔通红,呼啸了半天。才挤出了一句:“恩师此句果然出了掐了,出掐,出掐……”

      从此以后,“出掐”一词便流传下来成为民间的一句通俗口语,把“为他人所始料不及,陷人于窘境的言行”都称之为“出掐”。

 

哈达经过认真考证,本绝对,目前比较认可的下联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

 

哈达认为这下联一圣人单指孔子,而上联三宝地既指金玉银山,又指佛寺,还不是尽善尽美。

 

还有几个资料综合:

 

座落于祥云缭绕、俊峰青山间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刺儿山云泉寺古刹,自祖师上清下月法师开山以来,至此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寺中有王安石、苏东坡……历代名人的依山题刻、元榆明柳等,更为称奇的是院落中央西崖下有三奇洞,即:风洞、水洞、冰洞,此三洞是自北向南排列的三个天然潜蚀石洞,但却景况迥异。风洞,一年四季洞内冷风嗖嗖,有物置于洞口,立即会被疾风吸入;水洞,素有“喷玉”之称,塞外隆冬高寒,洞内依然泉水涌漾;冰洞,则是四季洞内结冰,冰质晶莹剔透,炎炎夏日亦不熔化。此三洞之所以被称奇的另一原因是洞内景物虽然相差如此之大,但其却是并排而列相隔仅咫尺。此形此景自古至今引来无数高人墨客的驻足洒墨,如:王安石难倒苏东坡的千古亲笔绝联“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等等。

释勃在一次游览中触景生情对出佳句:“云泉寺内,冰风水洞一奇观。”震惊楹联界。楹联学会常务会长马萧萧来函并赠条幅赞许道:“——对得好,可以称得上是完璧。”

 

哈达认为这下联一奇观既指冰风水三洞,如果又指刺儿山的一个道观,称得上是完璧,我想刺儿山肯定有一个道观。此事拜托河北省张家口市的网友去考证,拜托了!

 

 

注:孙释勃  1945年3月生,河北武强人,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国楹联学会会旰编辑,工诗词、擅书画。致力于古典诗词、对联研究数十年,曾解破王安石千古绝联和其他一些史传绝联。对于对承人物理论有独到的见地;格律诗创作连获全国性评比一等奖,发表于多种报刊。学术成果被国内数十家报刊报道。并被誉为“并州才子”、“绝联妙对一奇人”。现为中国书法研究院“特聘书画家”,进入国际互联网。兼任“典河中国书画研究会”办公室主任,“黄河诗联社”顾问,“山西建筑业职工文化艺术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多次出任全国性征联活动的评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