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长工巧对财主 50-59

 高山仙人掌 2016-03-26

 从前某地有一外号叫陈老歪的财主,家有土地千垧,窝棚多处,雇用了大量长工。陈老歪为人狡诈刁钻,惯用卑劣手段,变着花样地克扣长工工钱。附近十里八村的穷人没人愿到他家扛活。陈老歪每年只好到外乡雇工。说来也巧,又一年年终岁尾,管家正准备给长工结算工钱,陈老歪故伎重演,把早已筹谋好的新把戏抛出来。皮笑肉不笑地摇晃着脑袋,拖着长腔,俨然一副学究的派头:“今日老爷赏脸,我出个上句,你们能对出下句,一年的工钱照发,每人另赏白银二两;对不上嘛,扣当年工钱一半!”说完眼睛望着天,得意的样子,好像长工们真被他捉弄住了。隔了一会儿,正在吃午饭的长工中,走出一人,此人系外乡人,姓王名昊,绰号对子王。他诙谐地说:“不才愿奉陪!”陈老歪一听有人敢应对,眼皮翻动两下,凑近一步,折扇一摇,嘴像癞蛤蟆似的开了腔:“啊哈,听着,我的上联是:

‘四书五经,有趣有味’!”

对子王“呸”地吐出一口饭:

“一日三顿,无油无盐!”

陈老歪一惊:对得好快呀!他朝大厅一望,说:

“听着:‘十根金龙柱,十颗小圆珠,十对宫灯,十红十绿。’”

对子王用筷子猛敲一下手中的破碗,半天故意不答。陈老歪以为答不上来,便得意洋洋地嘲讽道:“量你也对不上,一个臭扛活的,能有几滴墨水?今年的工钱,你们就拿一半了!”对子王怒视着陈老歪,大声说道:“东家,我刚才敲了一下碗,不是早告诉你下联了吗?听着:

‘一只蓝粗碗,一个大缺疤,一双筷子,一黑一白。’”

陈老歪听后,气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想不到一个穷长工,竟能对答如流,并且对出的句子带刺,弄得他这位财主老爷在众人面前真下不了台。他想着想着,怒从心头起,剥去平时伪装的善人面目,赤裸裸暴露贪婪本性:

“哼!吃老子的,喝老子的,还不知足?”

对子王把筷子一摔,眼睛望着烧香摆供的大厅,微微一笑:

“嗬,敬祖宗来,拜祖宗来,当然嫌呀!”

陈老歪碰上了对手,当场威风扫地,不得不把工钱如数发给长工们。从此,他再也不敢克扣长工的工钱了

养生名联拾趣

(51)粗茶淡饭,饮食清淡。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江苏兴化老家自撰自书厨房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此联高度概括了他深知饮食清淡,日常以食素为主,有益健康的心态。

 

(52)动静相宜,宠辱不惊。清代名人翟公栾自撰的

“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的养生联,对那些常搅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确系一剂妙药。

 

(53)寡欲为善,读书静心。北宋名相寇准的“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以及清代进士顾光旭的“万事莫如为喜乐,百花争比读书香”等联语,都分别阐述了寡欲养性、为善施德、读书求乐的养生之道。特别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晚年多动脑筋尤为重要。

 

(54)知足常乐,无求品高。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书于客厅以自娱。清代名僧苏曼殊,撰“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的养生联悬挂在舟山普陀寺。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于新都宝光寺题了一副借佛劝人养生的楹联:

“你眉头作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

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上述对联都道出了“知足”、“无求”、“豁达”的养生道理。

 

(55)朱元璋建国之后,某日到街市巡游。当走到一个卖鞋摊时,听到小贩一口操重庆口音,知道是一个四川人。便和他攀谈起来。在谈话中得知小贩乃为生计所迫之读书人,无奈只好贩鞋至金陵来卖以糊家口。朱元璋兴致忽来,有意要试探他的才学,便口出一联让他来对。其联曰: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人。”

小贩此时已经知道对面和他谈话的正是当今洪武皇帝,略加思索,即出下联: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后甚喜,不久便召他做事。朱元璋本是放牛娃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长期受周围的文人影响,未免也会有些风雅。看其所出对联即是一妙句。“千”和“里”合写是一个重字,小贩千里迢迢来到京师,途中千山万水辛勤劳苦,下半句连用三个“重”字,把这种长途之苦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小贩也是一个机敏的人,当面既然是当今圣上,歌功颂德必不可少,而中国的汉字又变化无穷,拆个字不在话下。“一”和“人”合写不就是个“大”字吗?皇帝天下独尊“一人为大”,甚为贴切。明朝一统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可算是“大邦大国”,而这位朱皇帝又是开国之君,大明朝之君,故为“大明君”。“明”字又隐含一个圣明的意思。明君可是任何君主都愿意听到的称颂。朱元璋如何不喜?而后授官便不在话下了。

 

 

 

 

(56)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多年之后从其侄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改元永乐,是为永乐皇帝。在他夺位之前,多年的蓄积使他成为众多王中势力最大的一位,所以引起建文帝的疑心,他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一触即发的紧急形势下,朱棣基于各种考虑难下决心,为免疑心,推病不出。某日,闲暇之中和幕僚交谈,有感眼前景物,说出一个上联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他的王府在北平,北方冬日寒冷,朱棣由景出此联,本来是为了心中排遣,想不到一个机敏的手下抓住这个机会马上对出下联:“国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劝他出兵夺权!真是一个尽职幕僚。其实这幅对联的精彩之处也在于汉字的变化,水字添上两个点(“一点”)就是冰字,而主字写的露出了头不就是个“王”字吗?朱棣身居燕王,而非天下之主,正可趁国乱民贫之际发兵靖难,夺取皇位,成为天下之“主”。真是巧思之联。

 

(57)《晏殊巧逢“燕归来》

一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后来,晏殊把这一对句用到《浣溪沙》词和一首七律诗中,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贺挽两兼的对联 

 

(58)刘凤诰是清代著名学者,才华横溢,诗联尤佳,被乾隆誉为“江西大器”。传说有一户人家选定日子为儿子办喜事,不幸老父也在这天去世。悲喜交集的日子,怎样贴对联,难坏了号称饱学的对联先生,苦思冥想大半天也融不进结婚、送丧两件事。最后请来刘凤诰。刘凤诰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联云:

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
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既不是婚联,又不是丧联,人们干脆叫它红白喜事联。

(59)清末民初,湖南澧县有个叫周凤愣的文人,为人撰写了这样一副婚联:

有父命存,变凶礼为吉礼;谙姑食性,知有家必宜家。

依照湘俗,父母病危,丧前娶媳,名为完孝亲。但此家却是按照父亲生前指定的日子,须在丧中完婚,有悖习俗。周凤愣了解内中情由,知此撰联行文不易,又不便推托,绞尽脑汁,终成此联。上联说,有父亲的指命,丧中完婚也非“凶礼”而为“吉礼”;下联说,公公虽然去世了,但是丧中完婚,可以让媳妇更好地照顾婆婆,使家中平安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