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对治狂生 李调元过了渡口, 便再急急赶路, 但他仍然改不了脾性,
专拣些风光秀丽的地方行. 一天, 走得晚了, 方知错过了宿处.
忽地见到一带瓦房大户, 便前往借宿. 户主原是进士, 做了几年知县后退隐,
正在和一班文人才子喝酒. 主人生性豁达, 但座中文人却目中无人,
见李调元也是文人打扮, 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 其中一位傲慢地说: (237)巧对回文联 李调元一举登科, 做了数年官, 便回乡探亲. 入了四川后,
小不免沿途欣赏风光. 一路行到川东, 忽地一座高山在前, 风景秀丽,
李调元便带了数个随从登山浏览. 山上有一古庙, 香火鼎盛,
庙中主持更是仰慕李调元的文才, 亲自替他焚香, 又陪他四处游玩,
更设置斋菜款待. 李调元心知主持有所求, 也不说破. 饭后用茶时,
主持说道:大人, 老衲有一事相求. 李调元说道:方丈请说.
方丈说道:本庙上代有位长老, 擅长丹青. 一次,
当他正完成一幅出水荷花图时, 刚好吴中才子唐伯虎路过, 便请他题字.
唐伯虎提笔写下一个上联便收笔. 长老问他为何,
唐伯虎说道:我只写下一上联, 今后如果有谁能对出下联,
他必定是当世奇才. 此联至今无人能对, 大人可否续对? 李调元大奇,
叫方丈立即拿画一看. 那果然是好画, 但字更好, 龙飞凤舞地写着: (238)句服才子 过了几年, 李调元调任广东学政, 在他赴任途中,
经过了洞庭湖, 那里的抚台大人也是才子一名.
抚台大人也很欣赏李调元的文才, 便带领当地的文人, 设宴款待李调元.
抚台大人对李调元十分恭敬, 但在座却有几位才子不知天高地厚,
想难倒李调元以显自己才华, 提出对句, 其中一人吟道: (239)张怀溎巧对李调元
清朝时四川广水出了个天才叫张怀溎,他聪明伶俐,九岁时已能写得一手好诗.有一天,他忽地对老师说道:古人都十分奇怪,寸身合起来应该是矮,但却是射.委矢合起来应该是射,但却是矮,老师也不知如何解释给他听.此事传到李调元耳中,便叫了张怀溎来到面前,说道:这两字是由象形文字所演化而来,我可以详尽的说给你知.你十分聪明,我出个句给你对好吗?张怀溎点头答应.李调元说道: (240)华夏文史联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 刀功细腻,
能在方寸间反映万千气象. 他的书斋名"碧山书屋",
落成后他准备写一副对联点缀, 但苦思良久, 也未能得到一副雅致的.
于是他叫了所有他的学生来, 大家一起推敲. 他深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久, 学生们都交了稿, 但邓石如观看了大部份, 也都未能合意, 最后,
他被一副对联所吸引: (241)桥头对 清朝有个满州的务实才子名叫麟兴, 字见亭,
嘉兴年间进士. 他饱读诗书, 更精水治, 修补了许多水利工程.
麟兴致仕后在北京定居, 以诗酒自娱, 一天, 他信步来到了酒仙桥,
景色秀丽, 麟兴站在桥头欣赏, 忽被桥名带起酒引, 正想找个朋友喝酒去,
却见他的好友大文学家高鹗正骑着毛驴走将上来. 高鹗走上前叫他,
高鹗却吓了一大跳, 麟兴笑道:高兄又想那红楼梦的结局吗?
别为古人担忧了, 我有一上联, 就你来对吧. 说罢吟道: (242)改联辱财主 清朝嘉兴年间, 有个叫化头, 由于长袖善舞, 能广结人缘,
渐渐摆脱了穷困. 到了他的儿子时, 更是青出于蓝, 家财万贯,
成了当地的富翁. 那叫花儿子富起来之后嫌叫化身份低微,
便将叫化头的位置让了给别人做, 自己便当起财主来.
但他心中仍然觉得自己虽然富有, 但人家总当他是叫化头, 不大看得起他.
于是他便花了数千两银子买通了官府, 令三个儿子都有了功名. 一年除夕,
他还写了副春联挂在门上: (243)联讽两贵 清朝嘉兴皇帝算得上精明能干, 即位之后也有所为.
太上皇一死, 他立即下诏赐死和坤并抄了他的家产. 但政治败坏,
西南方不断起义, 还好嘉兴皇帝都能一一镇压. 嘉兴十八年,
北方又有天理教起义, 由林清, 李文成组织. 李文成虽机密泄露而牺牲了,
但林清却能孤军从东华门, 西华门攻入皇宫,
不过却因兵力不继而给清兵火器营所击退, 起义失败. 当起义军攻打皇成时,
嘉兴皇帝正在热河取乐, 闻变立时呆了, 众大臣也六神无主,
但那位东阁大学士, 太子太傅(太师)董诰却实时嚎啕大哭.
而当时留在宫中协助太子监国的宰相曹振镛也只识泪流满面, 全无主张.
幸好太子果断, 立刻调兵入宫, 才能保命. 之后嘉兴皇帝下诏罪己,
又作了些改革, 才令天下安稳.
后来有人写了副对来形容两位权贵当时的出色表现: (244)巧对免罚 清朝嘉兴年间广东西宁县有个老中医叫关信,
他精于医治伤寒, 他也是秀才出身, 因不满考场黑暗, 便习医济世.
在他小时候,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因事外出, 小学生们自然闹起来,
弄得个个满身尘沙. 老师回来看见, 十分生气, 说道:你们顽皮,
我出个对子, 不能对便受罚. 小学生们个个立即正襟危坐,
老师吟道:抹则净; |
|
来自: 高山仙人掌 > 《对联故事系列二/五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