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88年的第24届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上,由汤姆·惠特洛克作词,吉奥吉·莫洛德作曲,两男两女四位韩国实力派歌星“高丽亚那”演唱组带领一万八千名演员共同演唱的《手拉手》,将开幕式的气氛推向顶点,成为奥运历史上传唱最广、经久不衰的一首主题歌,与1990年的世界杯主题曲《意大利之夏》一起,被公认为世界经典之作。当时的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认为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奥运歌曲之一”,并曾考虑将这首歌定为奥运会的永久会歌。
意大利人、美国人、韩国人共同制作的这首歌曲,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合作。歌曲段落末尾巧妙地揉进去的朝鲜民歌《阿里郎》里的一句“阿里郎”,使这首歌曲在全球流行化的同时,又因为这个鲜明的民族标签而独树一帜,给予开幕式一种磅礴的气势,成为最大的一个亮点。在汉城取得198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为了拉近韩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距离,当时任汉城奥组委委员长的朴世直将攻关目标锁定在奥运会主题歌的创作上。他在回忆录中说:“因为主题歌是唱给世界上每一个人听的,如果站在国际化时代的角度上看,不难明白,我们需要创作一首具有普世感的歌曲。”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组委会最终把词曲创作交给了美国词作家汤姆·惠特洛克以及意大利作曲家吉奥吉·莫洛德,由本国“高丽亚那”组合演唱,销售与制作交给世界知名的宝丽金公司。
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歌曲旋律舒缓、简洁、朗朗上口,更在于“手拉手”广泛的寓意:和平、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对于最后那声极具朝鲜民歌特色的“阿里郎”,演唱者之一李爱淑解释说:“阿里郞那部分加入了韩国脍炙人口的民谣,的确使歌曲更本土化。但是,《手拉手》一点儿都不缺韩国元素。虽然歌词是英文,但音乐背景的鼓点却是韩国传统鼓演奏的,节奏也是韩国传统乐器的节奏。这首歌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有民族元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手拉手》在汉城奥运会开始之前的八个月,韩国政府就在全国范围内播放这首歌,据说韩国人尤其是学生们都听腻了,听烦了,并对演唱组产生了“仇恨”。但当演唱组真正去学校演出时,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奥运会开始前几个月,演唱组开始在欧洲演出,让更多的人都能听到这首歌并逐渐记住。正是这种大张旗鼓的公开的宣扬,才得以在奥运会开幕的那天,当《手拉手》演唱时,全世界都为之沸腾。
北京奥运会之前,韩国人曾提醒过我们说:“一首歌,不可能通过一次表演就让人们记住,所以,北京奥运会也该注意这点,在确定奥运会歌曲后,就把这首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宣传,让人们记住,北京奥运会有这样一首出色的主题曲。”然而,我们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奥运会主题歌一直是“云里雾里”不肯露脸,结果我们好不容易实现了的这次百年梦想,一首不伦不类的《我和你》成了昙花一现。
说真的自《手拉手》之后,这之后的奥运歌曲还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手拉手》堪称奥运歌曲经典。转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