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数学分属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似乎如楚河汉界般轸域分明。然而,却偏有撰联高手将二者合二为一,使其珠联璧合,趣味盎然。现撷取一二,与大家共享: 宋朝佛印法师大寿,苏轼前往金山寺贺寿,赠一对联: 上联与下联都蕴涵着一道数学算式:60+50=110;70+70-30=110,借此祝贺佛印法师的110岁寿辰真可谓别具匠心。 与此相应的是,乾隆下江南时,在途中遇到一位141岁高龄的老人,当即赠一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随行的纪昀立刻对一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花甲为六十岁,“重开”即过了两个六十岁了,上联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60*2+3*7=141。古稀为七十岁,“双庆”即过了两个七十岁了,也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70*2+1=141。此联文、理结合,包含着对这位老人的美好祝福。 清光绪年间,进士陈兰彬奉命出使日本。与日首相会晤时,对方出一上联来刁难: 黄河绿水三三转; 三三得九,联语是利用乘法来说黄河九曲。陈兰彬毫不迟疑地对出了下联: 紫海青山六六弯。 六六为三十六,用以指日首相花园里的三十六转红湖假山。日本首相连连称赞陈兰彬对得工整、巧妙,不敢小觑陈兰彬。 民国初年,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与当时复旦大学教授毛彦文的婚姻曾轰动一时,不少人以联咏其事,其中一联尤妙。 潘郎六六,萧娘三三,潘郎萧娘九十九; 白发双双,红颜对对,白发红颜眉齐眉。 熊希龄时年六十六,毛彦文三十三。上联恰是一道加法算式:66+33=99。讽刺挖苦之间也就蕴含其中了。 今人王翅松在七十五岁生日时曾撰一自寿联: 一事无成零与白;百年已过四之三。 下联也是一乘法算式:100*3/4=75,不仅有乘法,还有分式。他用此算式标明了自己的年龄,堪称妙联。 曾有人以长沙的店铺和四味药物撰嵌名联: 三多斋,三元斋,三吉斋,三三如九,九如斋; 四物散,四逆散,四磨散,四四一六,六一散。 “九如斋”食品店,早年在长沙最负盛名。但在该店创建之前,已有“三吉斋”,“三元斋”,“三多斋”等店相继兴起,糕点也各有特色。由于竞争不过九如斋,门庭渐趋冷落。有好事者出上联。由四家店名组成的这个上联,其中三家牌名仅一字之差,形成多字叠用的难题。中间还嵌有乘法口诀“三三如九”最后还用“如九、九如”词序颠倒反复,当时都认为是绝对。但天下事总是“无独有偶”,居然有人能对出下联。用了四个中药汤头名,前三个汤头也只一字之差,中间也有“四四一六”乘法口诀,最后也用“一六、六一”的回文词相对。上下联对仗字字工稳,且都用了乘方的方式。真是一副天造地设,妙手偶得的巧对。 还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 流萤三四点,菖蒲七星宝剑;蝌蚪两双排,萍叶四字铜钱。 菖蒲是一种草本植物,蝌蚪指篆书。此联不仅象形而且扣数字算式:3+4=7和2*2=4。 在我的老家流传有这样一幅对联: 尺蛇入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一道加法算式:9寸+10分(1寸)=1尺,下联则是一道乘法与加法的混和算式:3*2+1=7。此联常用来考查小学生,很是有趣! |
|
来自: 高山仙人掌 > 《对联故事系列二/五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