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全幅和非全幅,你们可能不知道的

 学徒工人 2016-03-26

选相机买相机 看相机笔记就购了
答疑、购买请加关注订阅号:相机笔记




关于焦距

无论是不能更换镜头的卡片相机,还是可换镜头的单反、微单相机(包括飞思、哈苏那些大家伙),镜头上标注的都是物理焦距。


在胶片时代,135是最主流的胶卷规格(成像面积约36×24mm)。以它为标准,我们建立了对镜头焦距的划分体系,比如:

24mm以下——超广角

24-35mm——广角

35-55mm——标准

55-105mm——中长焦(中远摄)

135-300mm——长焦(远摄)

300mm以上——超长焦(超远摄)


我们知道,等效焦距 = 物理焦距×等效系数,所以:


- 只有在135全画幅相机上,可以直接套用上面的焦距划分体系;

- 无论是APS-C或更小画幅,还是大中画幅,都需要经过等效焦距的计算才能套用上面的划分体系。


重点在于:等效系数是由机身决定的。在非全幅相机上使用非全幅镜头,同样需要计算等效系数


举两个例子:

1.在索尼A6000上,使用E 35mm F1.8 OSS(APS-C画幅专用)和FE 35mm F1.4 ZA(全画幅),等效焦距均为52.5mm。

2.在索尼A7上,使用E 10-18mm F4 OSS的16mm焦距(APS-C画幅专用,不开裁切模式,忽略暗角)和E 16-35mm F4 ZA OSS(全画幅)的16mm焦距,等效焦距均为16mm。


等效焦距一样,表示你在同一机位拍摄的画面范围基本相同。






▲标准的分辨率测试卡




关于分辨率

决定相机画质的关键因素是感光元件、镜头、图像处理器。其中,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是整合在机身内的,不可分离。想要实现单一变量分析,我们通常选择:将同一只镜头,接装在不同机身上进行拍摄测试


在测试分辨率时,我们通常选择拍摄ISO12233分辨率测试卡(如上图所示)后使用软件或肉眼进行辨读。大家可以注意到测试卡的四角有1:1、4:3、3:2的定位标记。拍摄时,我们需要根据相机的画幅比例,将整张测试卡刚刚好地放入画面中。


任何留白或裁减都会导致拍摄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测试结果这就好像观看视力测试表一样,大家都在3m距离测试才能保证公平。


画幅不同的两台相机,接装相同镜头时,等效焦距是不一样的。如果想要让拍摄范围几乎一样(都是刚好放下整张分辨率测试卡),两台相机就要在不同的距离下进行拍摄。


对技术水平相当(包括但不限于低通滤镜、图像处理)、有效像素相近的两台相机,依照上面的标准进行测试(比如索尼A7和A6000,同样是2400万像素,接装FE 55mm F1.8 ZA进行拍摄),结果一定是画幅大的产品分辨率更好。原因在于小画幅相机为了得到相同的等效焦距,需要加大拍摄距离


假如固定拍摄距离而不考虑拍摄范围时,分辨率的比较就变成了像素密度的比较。例如,将佳能5DS设置在APS-C裁切模式(有效像素从5060万变成1960万),与70D(有效像素2020万),同样接装适马ART 30mm F1.4 DC HSM镜头(非佳能原厂APS-C画幅镜头可以安装在佳能全幅相机上),在相同的位置进行拍摄,分辨率是基本相当的。


可以说非全画幅机身省下的钱,需要加倍补在镜头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