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小学生读财经杂志?对!我没开玩笑

 qilai_01 2016-03-26
娜写年华寄语

Hi,大家好,我是娜写年华~


台湾有个乡村教师,从2010年开始尝试给小学生们读财经杂志上的故事,结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证明,只要师长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协助,中小学生同样也可以读得懂《商业周刊》。那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孩子又意味着什么?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


【资源儿童文学中的“圣经”《彼得兔》视频+原版绘本+配套音频,史上最全!回复“彼得兔”即可免费领取。




在教育部所订的小学课纲里,「阅读」并不是正式课程中的科目,但却涵盖在每一个科目中。

一来,阅读能力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二来,正式课程中没有提到的内容,都可以透过阅读课来呈现。无怪乎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阅读活动的推广。

阅读的素材,除了传统的书本及报章杂志外,在网络盛行后,上网就能浏览到各式各样的讯息,有感于许多不错的内容很适合拿来做为小学生的阅读素材,从2010年起,我开始整理一些精彩的网络文章,编制成阅读学习单和学生分享,结果颇受家长好评。

然而,网络上固然有不少感人的绝妙好文,尤其编者所选的文章多为励志题材,但有时不知其出处,甚至对内容查证无门,最后往往只能以「故事」视之。

但故事和真人实事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和启示是不同的,就如同看小说或电视,在明知剧情是杜撰出来的情况下,阅听大众即使能被曲折的情节内容所吸引,然而在盖上书本或关掉电视后,那股感动的情绪很快就会平复如常,甚至会以理性思维来评判其合理性。

毕竟人们是不大会把虚拟的故事当真,因而回归现实面,励志题材还是要以真实案例为宜。

基于上述理由,我开始涉猎各大财经杂志网站,搜寻各行各业的成功案例。从知名财经杂志取材,其优点是报导人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报导内容也有严格把关,真实性比街谈巷议高得多。更重要的是,在媒体品牌加持下,文章的说服力倍增。

阅读真人实事故事,知识、励志兼得

以真人实事做为教学素材,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我所任教位于彰化的乡村小学,学生中约有四分之一属于东南亚新住民子女。长久以来,东南亚被国人视为落后地区,新住民妈妈普遍受到歧视,连带的「新住民子女」的标签,也给孩子带来无形的成长压力。

差别态度来自于,以他们祖国的经济实力论轻重,说穿了是有嫌贫媚富的味道。要扭转这一偏差印象,最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近年来东盟十国的经济实力有惊人进展,已是世界经济板块中表现颇为突出的一区,新住民的祖国经济发展其实是蓄势待发的。

因此,我藉由《商业周刊》的「深入全球最大绿色油田」一文,让学生与家长认识印度尼西亚在生质能源上的优势。

透过文章告诉学生,印度尼西亚的天然资源相当丰富,是深具发展潜能的国家。我们要体认现实,多接触此一区域的经贸动态,有助于扭转人们对新住民祖国的刻板印象,对于提升新住民子女的自信与身分认同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印度尼西亚的绿色油田所在地是贫瘠且干旱的,却能在荒地中发展出绿金经济。我也藉此引导孩子思考本县农业的发展问题。

例如彰化县为了取得民生及灌溉用水,长年抽取地下水,以致发生严重的地层下陷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此篇文章时,便可以让他们借镜印度尼西亚经验,省思本地水资源运用的合理性,虽然这不是孩子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但能藉此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关怀环境的种子,就已经达到我的目的了。


用故事取代说教,教养效果更好

我也曾在网络上看到《商业周刊》的「统领三千人拾荒,堆起营收六十亿王国」一文。该文谈的是一位由拾荒起家,后来成为资源回收大亨的真实故事。

主人翁的发迹过程曲折感人,不必添油加醋就已经比连续剧更精彩了。我如获至宝,事实上,这篇文章在我的班级中也曾发挥重大的教育作用。

「拾荒」在环保意识的加持下,早已正名为「资源回收」,然而我发现在学生中,还有许多人仍以古早的「捡垃圾」来称呼,只要提到这个词,就充满鄙夷的眼光与讪笑。家人中有靠回收资源以贴补家用的学生,就成为嘲讽的对象。

我自己小时也曾和邻居玩伴在田间捡拾废五金变卖,原本只是单纯认为可以换些零钱花用,没想到家父得知之后怒不可抑。那个经验让我体会到捡破烂是件使人难堪的事。没想到在环保意识抬头,资源回收已是全民运动的今日,学生还是有意无意复制了上一代对拾荒者的鄙视心态。

我在分配学生打扫工作时,也曾因为提到「捡垃圾」三个字,下面立刻传出一阵诡异的笑声,只见几个顽皮男童眉来眼去的起哄,另一角落则是有人眉头紧蹙,敢怒不敢言。当我会意之后提出纠正,起哄的人自以为没有指名道姓,一副不落把柄的有恃无恐状。

确实,都高年级了,谁还会听老师说教呢?只要歧视拾荒的观念不改,就算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一时压住这股鄙视气焰,私底下呢?伤人的玩笑话可随时会说出口的。要警惕学生不要狗眼看人低,最好的做法就是给他们看到相关的成功实例。这篇文章正好派上用场。

在给学生看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向学生预告:「别瞧不起捡垃圾的人,有人就靠捡垃圾做出了大事业。」多数学生直觉反应是:哪有可能!不过当孩子读过这篇文章,不服气的人也哑口无言了。

文章主人翁提到自己在街头捡破烂所受的屈辱和他的辛酸历程,凸显了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缺德与不当。此时,我要求孩子们反思,若是被你嘲笑的对象,未来也成就了大事业,而你却只是平庸不起眼的一般人时,你将如何面对他呢?

受委屈的人别叹气,只要肯努力,拚出一番事业,就是对瞧不起你的人,做出了最大的报复。有了这篇文章做后盾,教诲顿时变得铿锵有力。

这就是真人实事的力量!正因为这是出自《商业周刊》,顽皮学生们就算有眼不识《商业周刊》,起码知道这是真实报导,从此不敢轻易在这个话题上造次了。

我不确定学生们是否打从心里抛弃对拾荒者的蔑视,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对「捡垃圾」感到自卑的孩子,就算再度面对他人的嘲讽时,心理的抗压力已经提高了。


财经专业文章,孩子也能看得懂

你一定会质疑,《商业周刊》是专业财经杂志,读者群多属社会菁英,一般成人阅读时或许都还颇觉吃力,这样的文章适合拿来给小学生读吗?

我心中起初也曾浮现这个疑问,但其实《商业周刊》虽是以财经商业讯息及评论为主,然而亦不乏成功人物的报导。我认为他们的奋斗态度及成功法门,一样可供学生效法,更别说新的产业趋势是孩子未来生活所必须认识的。

有人嘲讽教师是以过去的知识来教导现在的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既然如此,藉由优质的阅读素材提早让学生接触当前及未来的产业趋势,岂不是美事一桩。

此外,《商业周刊》记者的写作文笔与说故事手法,都相当生动活泼,对学生的阅读及写作也有示范效果。至于专业名词部分,本书在编辑时,已尽量随文注释,让小学生也能看得懂。

所以我一开始便锁定以成功者的奋斗故事、企业主的经营心法及产业新趋势来选题。随后则发现《商业周刊》里也有公益事迹的报导,对于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有发人深省的效果,是相当理想的道德教育题材。

励志、产业趋势,还有社会公益,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课题,但是教科书受限于篇幅,无法面面兼顾,我相信,透过阅读课来提供补充,是最佳做法。

我把从网络上费心筛选而来的好文章加上简单的导读与自编评量,编辑成阅读学习单,除了印出来做为学生的阅读素材外,也将内容张贴在部落格上与人分享。这是本于取之于网络,还之于网络的出发点。

我的目的并不完全是让学生们多读一些好文章,多认识一些未来趋势而已,同样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可以藉由阅读这些成功故事,学习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在大学录取率尚低的那个年代,认真读书考取大学就会有前途,即便不是读书的料,许多人靠着当学徒而后吃苦创业,进而成为中小企业主的例子也所在多有。

然而,现在许多孩子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就算找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也不愿轻易投入劳动市场,导致如今就业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这是目前浮现的问题,未来还会出现许多现在无法预料的问题,而这已不是读好书、考好试就能处理的现实。因此,我相信,面对未来的变局,正确的态度要比课业知识来得更重要。

大多数学生,若把补习时间算进去,一天之中上课的时数很长,要写的功课很多,不过这些往往流于反复练习式的机械训练,用来应付考试尚可,但对人生方向的定位有用吗?当学历贬值速度加快,学子读书要有更高更广的视野。

在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图书馆放置《商业周刊》的书柜上,贴着有「此刊读者使用率极高,阅毕请尽速归还。」的醒目红字,由此推想《商业周刊》是大学生的热门阅读刊物。

然而,等到就读大学才开始关注国内外的财经趋势,未免太晚了吧!只要师长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协助,中小学生也可以读得懂《商业周刊》的。


本文来源小步读书(ID:xiaobudush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