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兰亭集序》王羲之还有《兰亭诗》

 伊人曰兰 2016-03-26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孙绰、谢安与孙统等四十一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集会,按古人上巳修禊的习俗,要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临水洗濯,去除不祥,诗人们在曲水旁临流赋诗。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网络图片)

王羲之《兰亭诗》

王羲之也挥笔赋诗,其中就有现存的《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和《兰亭诗·悠悠大象运》。时人将这些诗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王羲之为此写了一篇序文,那就是千古留名的《兰亭集序》,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出神入化,《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也不胫而走,脍炙人口,但王羲之的《兰亭诗》却较少为人注意。


明·钱榖《兰亭修禊图卷》(网络图片)

其一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三月三日,正是暮春天气,万物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群品”即指万象。这天气候宜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诗人们自然可以寄情山水,畅叙幽情。

“寄畅在所因”一句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冥契,说明人与外物的联系,富于哲理。同时逗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对象与“寄畅”的内容。

仰望是朗然无滓的万里晴空,俯首则低佪于清澈见底的曲水之滨。诗人的俯仰所见包蕴天地万象,一切都生机盎然,令人想到造化的伟大,这两句与序文中所说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段所描绘的意境相似,只是更加凝炼而形象,这正是诗与散文的不同之处。

面对着如此寥廓朗畅、一望无际的景观,于是诗人由此悟出了自然与人生的真谛。这是王羲之由眼前景物所激起的,并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因而接下来的不是抒情,而是陈理。

伟大啊!造化的功绩,它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偏不倚的,它赐给万象的生命,在这春光融泄之中,诗人感到了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虽千差万别,正如《兰亭集序》中说的:“崇山峻岭”“茂林休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各有其美,但对我来说无一不是新鲜而充满生机的。

在此诗中他既肯定了造化的伟大,也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影响,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这正是他本身的人格与思想的真实反映。

此诗造语清新,虽旨在说理,然畅达明白,不故作玄虚,在玄言诗中是比较成功的一首。

其二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宇宙悠悠运行的法则,永无停歇,人并不能主宰自身,来非吾因,去非吾制,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这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如序中说的:“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所珍视的宗统在哪儿呢?如或未悟此理,则仍会陷入是非利害的圈子,只有顺应事理,才能获得安泰。

最重要的玄学思想,是“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即持哲学反思态度,超越日常狭小的功利世界。因为参与集会的多是达官贵人,首先需要摆脱名利的纠缠。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感慨,包含着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人类对哲学的思考,亦是对宇宙运化的感叹。

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集》已成为一个审美符号。它承传着上巳之游的古老精神,启发了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同舞雩歌咏一样,成为后人思慕的对象。

直到今天,春光融融之际,当我们登“崇山峻岭”,临“清流急湍”,亦“畅叙幽情”,“信可乐也”。静观水流花落,鸢飞鱼跃!“三春启群”“品逍遥良辰会”。让我们忘记工作的压力,在这美好的大自然里寻找一份和谐的美景、和谐的心境、和谐的生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