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高勒镇 “三盛公”的称谓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说和晋商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乾隆初年,晋商的杰出代表乔贵发为生计而“走西口”,在包头一个当铺当伙计。十余年后,乔贵发和秦姓同乡开了一个小字号广盛公,后来改名为复盛公。因乔家经商最注重诚信,复盛公生意兴隆,成为乔家发家的起点。及至乔致庸成为乔家第二代掌门人时,复盛公已经是包头第一大商号,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有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当时乔家除在包头有11处生意外,其它地方还有好多商号。 乔致庸 据传“三盛公”就是乔家设在阿拉善和硕亲王管辖地(今磴口县)三道河的一家商号(油坊),取意买卖公平,昌盛发达,掌柜姓袁。1875年比利时国神甫德玉明经阿拉善亲王同意,在其领地传教,买了“三盛公”油坊的部分房屋。后来“三盛公”商号渐渐没落,而1893年德玉明神甫在商号原址上兴建的“三盛公教堂”成为西南蒙古教区的主教府,管辖着西南蒙古地区和陕北部分地区的四万多名教徒,随着人口增长和教会影响日盛,“三盛公”被叫了出去,远近闻名,而原地名三道河却被人遗忘。 三盛公天主教堂 1958年,巴彦淖尔盟政府迁址三盛公并另建新城区,将教堂附近改称旧区,而新区以蒙语命名为巴彦高勒,意为'富饶的河'。1957年水利部在磴口县境内选址规划建设黄河水利枢纽,定名为“三盛公水利枢纽”,三盛公名称得以延续。如今,三盛公的称谓特指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三盛公水利枢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