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那时的掛面營巷,巷道比较宽,共有十六个门楼,也就是十六个院落。院落大小不同,都是四合头.。有三个院是砖四包圈的墙,其他院都是土木结构房屋。巷子路面高,居民院内低,出水不利,每逢连下几天大雨,百姓叫苦连天,总有个别院落墙倒房塌,都是多年老房,房外大下,房内小下,苦不堪言。巷子住的居民大都是厚道人家,贫困人家。大多是做小生意的,卖菜的,卖红苕的,卖蜂蜜凉粽子的,卖黄豆糕的,卖小豆糕的,有三家卖腊汁肉的都是自己在家制作,挑着担子去沿街叫卖,跟着季节的变化小生意不同。他们的扁担和桶和货盘各有特色,冬天还备有一个瓦质的火炉,可惜,现在已看不到了。门牌四号院还有一家摇鼓的,揹着木箱游四方,卖的花丝线雪花膏等。特别是在门牌二号院有一个老婆,每天炒几斤豆子,挎着竹篮沿街去卖,遇到她喜爱的小孩,有时她给抓一把豆也不要钱,小孩子很喜欢她。人们相处那么和谐,乡情那么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