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木假山记》写作手法简议

 江山携手 2016-03-26

托物寓意,借题发挥

——《木假山记》写作手法简议

何传跃

 

《木假山记》是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该文托物寓意,借题发挥,小中见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了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文章以“木假山记”为题,作者并没有泛泛交待木假山的制作经过,也没有刻意描绘其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而是借欣赏木假山阐述事理,抒发感慨。文章先写树木的不同命运:有的刚刚发芽就过早死去;有的刚长到拱把粗便过早被砍伐摧折;有的有幸成材,又被采伐者随便剪除掉。这些说不完的天灾人祸,不知毁掉了多少树木。不幸之中的幸者,在遭受各种折磨后,“仿佛于山者”“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而像这样的幸运者是极其稀少、极其偶然的。有“形”之木经过重重厄运被造成假山形状,供人欣赏,确属幸运。更有许许多多的大材,未被发现,却被“樵夫野人”砍去当柴烧掉。这样看来,树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极难的;要逃脱厄运,也是极难的。

作者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字面上是写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苏洵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可在那个人才受到压制的社会,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处在厄运之中,有多少有用人才被无端毁掉。偶尔有人被“好事者”看中了,取用了,“强之以为山”,但也是被做成木假山式的装饰品,用来装饰门面而已。作者借树木的遭遇,写出了知识分子的遭遇。他把当时知识分子的命运,借树木的命运写了出来,较之直写人的遭遇更为自然,更为感人。作者由家中木假山的三峰,“疑其有数存乎其间”,继而又推想开去,揭示出“则其理似不偶然也”,增强了文章的批评力度。清代学者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时说:“前以不幸归本‘数’字,后从‘数’字转出‘理’字,极变幻中自成章法。”这话说得极为准确。

在当时弊病多端的社会中,“天数”是难以改变的,但作为一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品格是很重要的。最后一段,作者借写木假山山峰的品格来写人的品格,表达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木假山放在高雅的场所,供人们赏玩,苏洵所赞赏的并不是它的端庄峭拔,而是木假山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作者“爱之”“敬之”,不单是它匠心独运的雕刻艺术,更在于山的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旁之二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苏洵极端鄙视那些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小人,独标旁之二峰“岌然无阿附意”的品格,赞赏这种“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的精神,表现出苏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个性,彰显出苏洵高尚的人格力量,可以说是苏洵思想品格的写照。

这篇《木假山记》,从木假山联想到树木的遭际,由此联想到一些社会情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体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的秉性,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看,都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一篇散文。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第79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