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庆寺华塔千年佛像去哪儿了

 汉青的马甲 2016-03-27


宝庆寺华塔,位于今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修建于隋文帝仁寿(601~604年)年间。唐文宗时因以五色砖在寺内作塔,故宝庆寺也名华塔寺。五代时殿宇毁于兵火,惟塔存。明景泰二年(1451年)移塔建寺于今址。清末至民国年间,寺院被毁,惟有塔存。



今天的宝庆寺华塔



宝庆寺华塔局部


宝庆寺华塔为六角七层,高23米,一层檐下有龙凤雕饰,塔的第二层每面都镶有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镇国大将军、左监卫门大将军、上柱国梁义深等建造的白石造像。这批造像原是唐长安城光宅寺的遗物,嵌于七宝舍利台上,造像的施造多与女皇武则天有关,十分精美。


光宅寺为仪凤二年(677年)笃信佛法的唐高宗因光宅坊葡萄园内出土舍利万枚而敕建,系西京名刹。至明代光宅废寺内七宝台壁面镶嵌的30余面造像龛才移入了城南的宝庆寺供养。清雍正元年(1723年)修缮宝庆寺之际又将部分造像龛嵌入佛殿内壁以及砖塔外壁保存,存世共计32面,举世皆称为“宝庆寺造像龛”。


对这些造像研究最早者应为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沅,在其《关中胜迹图志》中有:塔武后时修建,今有长安三年姚元之、王璿、高延贵、李承嗣、韦均、萧元春、姚元景、梁义深、李善才、杨敬法、杜怀敬、张光泰、林招隐、马元收、苏仁义、赵元志等造像铭,并在塔、寮垣上。在书中还收录有唐玄宗时,申屠液撰文、杨思勖立的《花台新装像铭》。


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颠峰期。8世纪初的盛唐时代又是唐代造像艺术的黄金期,长安、洛阳两京更是集中了大批技艺绝伦的画工塑匠,故以佛教起家的武后所敕造的七宝台造像龛自然非同小可,其艺术魅力的高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这批造像现已知的32件今天除存西安的7件外(花塔上所嵌6件,还有1件藏于碑林博物馆),其余皆流失海外——日本藏21件,美国藏4件。这组被梁思成先生称誉为“初唐中国雕刻代表作品”的石雕造像是什么时候流失的呢?


具体的时间恐已无人知晓,造成这批造像流失的始作俑者今首推是日本人早崎梗吉。1893年7月,作为东京美术学校校长、帝国博物馆美术部长冈仓天心的助手兼从仆,19岁的早崎梗吉跟着老师第一次来中国。1899年8月,早崎梗吉第二次来到中国。1902年11月至1906年7月间,其先后又受聘于陕西三原大学堂、三原高等学堂和陕西武备学堂。1906年10月再次陪同自己的老师冈仓天心来到中国,此行的目的是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集中国文物。到1913年他频繁往来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将大量中国文物运送海外,这批造像应也在其中。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宝庆寺石雕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并陈列着日本及整个东洋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该馆的藏品多达8.9万件之多,其中许多珍贵的宝庆寺石雕佛像,为我们今天一窥盛唐造像之精美提供了资料。这些佛像具备了许多唐代佛像特点: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发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稳重自信而又不失慈祥。

2.佛像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写实性较强。

3.佛像有袒右肩式、双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4.题材多佛说法像和倚坐弥勒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