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禄堂: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

 昵称30232863 2016-03-27

                             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

 

    拳术之荦荦大者,约分三派,一少林,二武当,三峨眉。其余门类繁多,大半不出此范围。少林始于达摩之易筋、洗髓两经。至有宋岳武穆,始有形意拳之名,即易筋之作用也,谓之形意。形即形式,意即心意,由心所发,而以手足形容也。其拳有五纲十二目。五纲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而拳中有劈、崩、钻、炮、横之五拳。十二目者,即十二形也,有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鸽、鹰、熊是也。其取此十二形者,即取此性能,而又能包括一切,所谓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何以知其然也?劈拳属金,在人属肺;崩拳属木,在人属肝;钻拳属水,在人属肾;炮拳属火,在人属心;横拳属土,在人属脾。练之既久,可以去五脏之病,此谓居人之性也。至若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山之灵,熊有浮水之性.推之其他八形,各有其妙,所谓居物之性也。人、物之性既居,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其智也。得中和、体物不遗,是其仁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内外如一,成为六合,是其勇也。三者既备,动作运用,手足相顾,至大至刚,养吾浩然之气。与儒家诚中外之理,一以贯之。此形意拳之大概也。   

    八卦拳始于有清咸同之季。直隶文安董海川先生,漫游南省,于皖属渝花山得异人之传。谓之八卦者,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参互错综。拳,既运用八卦之理。何以育之?今腹为无极,脐为太极,肾为两仪,两臂膊与腿为四象,其生八卦者,两臂与腿曲之为八节。共生八八六十四卦者,两手十指每指三节,惟大拇指系两节,八指共二十四节,加两拇指四节,为二十八节广加两足二十八节,为五十六节,又加两臂两腿之八节,为六十四节。故六十四卦为拳之体,体为三百六十四爻,则互为其用也。每爻有每爻之意,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逆中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归丹田。含有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意。上下相通是为内呼吸。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不特此也。乾坤坎离等卦,或为龙,或为马,或为牛,皆取象于物。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济,虚实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八卦拳之妙用也。

    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祖师,尽人知之。惟练此拳之起点,当先求一个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至简至易之道。拳经云: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实其腹而道心生,即此意也。


    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凶吉。练到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故太极拳要纯任自然,不尚血气。以蓄神为主。周身轻灵,不即不离,勿妄勿助,内天德而外王道,将起点之极,逐渐推之,贯于周身,无微不至。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昔年曾闻之云:此起点之极;与丹道中之元关相同。鄙人研究数十年,不敢云确有心得,然考其本源,实与形意八卦其理相通。不过名称与形式之动作不同耳。至若善养气练神,则初无少异。

     

    比之,形意地也,八卦天也,太极人也。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浑然一气,实无区分。练之久,而动静自如,头头是道。又何形意、八卦、太极之有哉! 至峨眉派,传之梅花八式。志公禅师亦重养气之功。兹不必更赘也。


                                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扬崇拜之心。若田开疆、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拳术述闻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

    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纲之起点。书法有五锋之起笔。余复询二五之理。曰。拳术之五纲。为劈、崩、趱、炮、槓。即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也。至十二形之奥妙。亦不外五拳中和之起点、进退、起落、变化之要道。
古人云。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书法则有五锋。为中、逆、齐、侧、搭。即临碑贴之五笔法也。碑中张迁、郑文公大小篆等。都不外乎五锋。虽有中、逆、齐、侧、搭之分。及用笔之不同。然皆中锋。故拳术五拳之中和。书法五锋之中锋。二者运用虽有不同。然其精奥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吾习此虽年余。而观今日之书法。及乎一己之精神。与去岁已迥然不同。故知拳术实与书法身体。具有密切之关系也。伺高君因事返汉中。数年阔别。直至去秋。余在新都供职本馆。高君闻讯来访。斯时高君则已由王铁珊先生之介绍。充冯焕章司令书法教授矣。

    又余在北平时。直隶督办李芳宸先生。在天津创武士会。专人相约。余素昧平生。虽不欲往。继悉先生精剑术。朝夕锻炼。数十年如一日。深得斯道奥妙。因应约来津。与先生长谈数日。乃知先生于剑术。已得其中三昧。其动作道理。无所不善。盖出自武当太极剑之嫡传也。据先生云。为陈士钧(按为安徽人自幼好道学问渊博隐居于峨嵋山)前辈所授。朝夕不辍。数年始知剑术之道理甚广。包罗无穷。与各派之理皆相连贯。又云。余自隶军籍。用兵之法则。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察人动作奸诈虚实之情。山川向背形势利害之式。进退开合之理。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若隐若现之机。至于武侯八阵之大义。殆无不师效剑术理为。
民十七。中央设国术馆。先生受聘副馆长。七月。沪上法公园举行游艺会。先生亦参加表演。四日中。观先生舞剑时。其精神动作。刚柔开合。伸缩婉转。曲尽剑术奥妙之能事。于是知先生向日之作为。经过之情形。实于剑术神而明之。令吾人叹观止矣。

    今年夏,小住焦山。统志局庄思缄先生来访。谈及剑术。先生询李芳宸之剑。与余之剑是否同派。余曰。芳宸先生所练为太极剑。而余则八卦剑也。但二者门派虽不同。其所用之法。则十同五六。如八卦之名称。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也。又问。二者之巧妙孰善。余曰。芳宸先生。孜孜于剑者。念余年。已至炉火纯青之候。余非专门。得其形势与大概之道而已。安能同日语哉。先生复倩余舞。余以荒疏日久。身步两法。皆迟滞不灵。谢却之。先生敦促再四。并认略舞数式。观其意义而已。余逐按八卦之名称。错综变互之形势。为舞数十节。又询拳剑之理。余曰。拳剑之理。大别有三。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先生曰。内外如一。是诚中也。合乎儒家。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合乎道家。无拳无意。是空中也。合乎释家。斯三者。修身之大法则。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又观乎舞剑之形势。行如游龙。屈曲婉转。变化之意义。与草书用笔之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式。实相同。始信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曰。得书法之道。为不虚也。是则古人之善草书者。迨皆明剑术之理。盖不如是。焉能得草书中之实质与其精神乎。

    余初闻前辈云。拳术之道。随万物而遗。颇疑惑不解。兹聆高、李、庄三先生之言。始茅塞顿开。一扫胸中疑团。因笔而书之。以告我同志。 


孙禄堂与孙氏太极拳-王禧奎

   孙禄堂与孙氏太极拳-王禧奎
     孙禄堂像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武坛后继有人,名家辈出。清末民初,一代武林宗师-孙禄堂先生,为武林人士所敬仰。孙老先生,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出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享年七十三岁。孙老先生自幼酷爱武术,年幼时拜形意名家李魁垣(字殿英)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后从魁垣之师郭云深,字峪生(不倒翁)进修深造形意拳,相随8年,继跟程庭华(眼睛程),从学八卦拳两年余,绝受其术,深得形意拳八卦拳真传。孙老先生经过数十年研磨,功夫深厚,南北闻名,有“赛活猴子”之称。

  民国初期,孙老先生已五十余岁。当时有直隶(河北)广平永年人,姓郝,讳和,字为真,到北平,探亲访友。由于初到北平,朋友甚少,不久生了痢疾,无人照料。正当郝师卧病在床之际,孙老先生经人介绍认识了郝师,以礼迎至家中,日夜护理,为郝师请医服药,朝夕服侍,悉心照料。一月之后,郝师的病痊愈。郝师非常感激孙老先生,敬重其为人,故对孙老先生说:“吾二人本非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孙老先生回答:“此事先生不必在心,俗话说,四海之内皆朋友也。何况是同道乎!”郝师说:“吾实心领,欲将吾平生所学的拳术(指武氏太极拳)传之于君,不知意下如何?”孙老先生说:“实在求之不得。”后来,教者尽其心血,学者苦心钻研,深得其真谛。孙老先生专心致志数十年,反复探讨体验,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之精髓,融会贯通,独创了自成一家的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不但运用了八卦拳中的闪展腾挪,手动必先身动,身动必先腰动,使腰带动一切;而且利用形意中的起,钻,落,翻,起横不见横,起落不见落,出手不露形,一触即发之本能以及太极拳中沾,连,粘,随,可以轻制动,以实破虚。把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融合为一体并用,这便是孙氏太极拳之特点所在。

  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氏太极拳相比较已大不相同。孙氏太极拳系由陈家沟陈氏小架太极拳演变而来,武禹襄初学于杨露禅(杨无敌),杨跟陈长兴学拳多年,杨露禅回乡传授于武禹襄,后来武氏又从陈家沟的陈清萍学得陈氏小架,融化两者而自成武氏太极拳。而郝为真学于李亦畲,李氏学于武禹襄。孙禄堂从学于郝为真,孙禄堂对于太极拳有修改并渗形意八卦之新意,因而有独到之处而自成一家。

  孙老先生自幼天资聪颖,文学超群,武艺精湛,出类拔萃。经过五十多年修研和探索,把形意.八卦.太极拳汇集一身,并消除门户之见看书留影,把孙家拳举手投足的一招一式,务求其详细地一一笔录于书,写出了具有独到之处的《太极拳学》一书。孙老先生另外还撰写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等一系列武学著作。孙老先生在书中把用意用力详尽叙述无遗,既可以执书按图索骥,取法自修,又可以保全国粹,不致湮没不彰;既节省了后人的精力和时间,又难能可贵地把前辈拳师的创造发明,供诸同好。这些光辉的历史文献为当今挖掘整理祖国传统武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孙老先生不仅名扬九州,而且誉满海外。一九三0年,日本天皇托人请孙老先生赴日担任日本讲道馆武士道教授,月薪二万圆大洋,孙老先生婉言坚决推辞了。孙老先生生前历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河北省国术馆顾问。以教授国术为业,弟子甚多,桃李满天下。最得意的门生有:孙存周(次子),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龚剑堂,肖玉昆,陈微明,靳云亭,支燮堂,郑怀贤(原全国武协主席),孙剑云(女儿,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王禧奎(上海武协委员)等等。

  1982年7月,全国太极拳名家推手表演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特邀了著名孙氏太极拳后裔传人孙剑云老师专程来沪表演孙氏太极拳,在上海的孙氏传人王禧奎老师也表演了孙氏太极拳拳架。他们表演的孙氏太极拳既保持了原来特有风格,又在劲力上劲味独特,进退相随,步活身灵,既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拳的身法,动作紧凑,犹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则为开合相兼,以抱球为主,快慢间一。因此而给广大爱好者以美和力的享受,博得一致好评。

孙禄堂与孙氏太极拳-王禧奎
  前坐者张玉、杨振铎 、郝家俊、孙剑云、王禧奎

  后立右2者孙宝亨                                                              王禧奎口述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