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翡翠前世缘,文化巅峰清朝翠 ![]() 翡翠和白玉的文化冲突素来有之,清前期更是愈演愈烈,然而清中期乾隆皇帝仅一朝主宰,翡翠文化地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翡翠三要素“种”、“水”、“色”竟然在清朝后期就有成为评判标准的趋势,道理究竟在哪里? “永昌碧玉”点燃理论冲突 ![]() “玉出云南”并不是空穴来风,明朝灭亡后中国的翡翠文化短时间内没有得到发展。清前期,云南南方边境并未明确划分,缅北地区曾一度被划入云南境内。雍正十一年,云南巡抚进贡“永昌碧玉”若干,才有了“玉出云南”之说,其实都是来自如今缅甸土邦。按照《清档》记载,朝贡进京的翡翠并不叫翡翠,而被称为“云玉”、“滇玉”、“云石”等名称。但此刻的“云南玉”并不为内廷所认同,争议很大,内廷官吏查察史料之下竞相争论:“云南玉”到底是不是翡翠?多数人甚至一度将“云南玉”排除在玉石范畴之外。 文化对弈,翡翠棋高一筹 ![]() 在翡翠和白玉的文化冲突,犹如对弈,但双方棋手有一点是相似的。清前期制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云南玉”翡翠同样重视选料,清朝前中期翡翠作为朝贡之礼进贡内廷时就特别注重选料,而恰恰是因为这点,得到内廷众多达官贵人的赏识。色彩艳丽、温润光滑、珠光宝气等等的优秀特点都让白玉稍逊几分,达官贵人自然更喜爱当时所谓的“云南玉”。这场对弈,翡翠确实“棋高一筹”。 评判标准逐渐形成 ![]() 朝贡之礼“永昌碧玉”把翡翠文化带入内廷,经过一个世纪的沉淀,几乎与白玉文化成对峙之势,分庭抗礼。这点“星星之火”终于在乾隆爷的大风狂刮下“燎原”了。据《清档》记载,乾隆二十八年以前,“云南玉”就已经被制成腰圆手镯进贡,而在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七年,有关云南玉的记载居然在内廷档案中三次出现,由此可见翡翠制品在内廷中使用越发频繁。可是乾隆爷并不是所有翡翠都收,翡翠制品越来越多,如何辩主次、分好坏呢?乾隆爷提出了新的要求:雕刻工艺。至此,用翡翠三要素加上雕刻工艺来评判器物好坏似乎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定,此举也为今后翡翠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乾隆后期,翡翠制品已不仅仅是皇宫御用之物了。从皇宫御用至民间形成潮流、文化,仅仅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翡翠的价值也突飞猛进。据《阅微草堂笔记》,起初很多人不承认翡翠为玉,可是到了乾隆晚期则“以为珍玩”,价格更是远远超出白玉数倍不止。仅仅在乾隆一世,翡翠由石升扬为玉,价格由相当蓝田干黄上攀并超过羊脂白玉,空前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翡翠文化的历史巅峰 ![]() 到了清晚期,十九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新疆玉路不畅,导致白玉制品越来越少,而翡翠经云南腾冲、大理、昆明运进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就在玉石市场上排挤了和田玉,改变了原来白玉制品所占市场大份额的局面。受到人们喜爱的,“种”、“水”、“色”俱全、雕刻工艺高超的翡翠艺术品,便成为了达官显贵、富商追求的天价收藏品,慈禧太后甚至向各海关、织造等衙门索贡翡翠首饰,可见翡翠文化发展至历史巅峰,所向披靡,深入人心。 敬请收看下节翡翠历史说:流行于市民国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