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三千年》:商鞅功罪

 沧海998 2016-03-27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以富国强兵说服秦孝公实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经过变法改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历史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商鞅变法虽然推进秦国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国民的利益。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认为标签式地图解历史人物的做法,未免简单、幼稚。在商鞅身上,集合了很多鲜明的、很难让人一言以蔽之的个性特征。宏皓将综合各方面的记载,带您认识一位更加“立体”的商鞅:

陶朱公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他认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消费者的迫切需要最有利可图,薄利多销,等方法成为商圣。

经过春秋诸霸数百年纷争,战国时代,中原大地仅剩下七家强势诸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家诸侯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大家都在积攒人品,拼命招揽居民。

战国时代什么最重要?

答:人才!

土地有的是,有人就能在土地上耕种,就能产出粮食。

积攒人品、招揽居民的方法,就是变法。魏国的李悝、赵国的公仲连、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邹忌……七家诸侯都使出浑身解数鼓励别国的国民迁徙到自己的土地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出更多粮食,才能在战争的时候保证有兵源。

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现在我们叫他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原名卫鞅,生于卫国,所以姓“卫”,又称公孙鞅。后来,卫鞅在秦国被封于商地,才称商鞅。年轻时,卫鞅托身于魏国大臣公叔痤幕下,公叔痤知道其身负大才,当然,也知道他是一个无耻之徒。

公叔痤临终前,魏惠王来探望他。公叔痤在病榻上对魏惠王说:“卫鞅虽然年轻,但此人身负奇才,恳请大王拜卫鞅为相,魏国霸业必成。”对魏惠王来说,虽然也认识卫鞅,但还是很陌生。而且,在魏惠王眼里,卫鞅实在太年轻了,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相才。于是,魏惠王只是吭了一声,并未作答。见此,公叔痤又说:“如果大王您不肯重用卫鞅,那么,臣恳请大王一定要杀掉他,这个人绝不能为他国所用。”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念及多年追随之情,突然良心发现,他把卫鞅叫到床前,告诉卫鞅自己与魏惠王的谈话。最后,公叔痤摆摆手,让卫鞅赶紧逃走。此时,卫鞅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魏惠王既然没有起用我,他也就不知道我的才华;不知道我的才华,又怎么可能真的杀掉我呢?”公叔痤看着面前的卫鞅,留下了自己最后的遗言:“如果有一天你带兵打进魏国,希望你能念及我对你的收留之情,为魏国宗庙留下后嗣。”送别阖然而逝的公叔痤,卫鞅踏上了自己的旅程:天下知我者绝非公叔痤一人,我注定是一个枭雄,我一定能成就一番霸业。

卫鞅选择的目标是秦国。在这里,卫鞅变成了商鞅。时值秦孝公当政,商鞅通过朋友先后三见秦孝公,论述了三个不同命题。

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商鞅大谈应如何仿效尧、舜、禹,建立一个人间天堂,即所谓“帝道”,结果秦孝公睡着了。

第二次见到秦孝公,商鞅大谈如何仿效春秋霸主辅佐周王室,即所谓“王道”,结果秦孝公虽然不悦,但仍旧认为可以跟商鞅继续谈下去。

第三次见到秦孝公,商鞅独辟蹊径开始谈论如何在战国独自称霸,就是所谓“霸道”,结果秦孝公不知不觉坐到了商鞅面前。

此后,便是秦孝公重用商鞅,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有人将之总结为四个字—“重农抑商”。

武侠小说里有一种功夫,武林高手在决战中会耗尽全身气血,向对手发出致命一击,代价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一般来说,这种武功都是邪派武功。鉴于这种武功实在是损人不利己,所以即使是邪派教主也不敢轻易使用。

商鞅变法,就是这种邪派武功。

一般贪官也就是贪污很多钱,一般贪婪的皇帝也就是把赋税提高到国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商鞅和秦孝公要的是天下之利,天下之利只能归秦孝公一人所有。此后,秦国爆发所有力量,不但消灭了六国,也耗尽了自己的钱财、锦帛、粮食,宗庙社稷终至不保……

我们先解释“抑商”。

战国时期,国人已经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商人”的本事在于身上有钱财,喜欢四处流窜、最不听话。所以,必须抑商,所谓抑商也就三条。

第一,秦国不能出现粮食贸易。粮食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物资,禁绝了粮食贸易也就基本禁绝了商业。这么做当然是有深意的,因为,如果秦人买不到粮食就只能自己去种地,种地的人最实在。

第二,加重商税,重到任何贸易品种都无利可图。

第三,降低商人地位。战国七雄,只有在秦国,商人才与赘婿并列为最低等的国人。一旦有徭役、战争,商人总是最先被征发。秦国军规明文规定,不必怜惜商人及其子孙的生命,无论什么脏活、累活、危险活都要派商人去干。比如,攻城的时候去城墙上拆砖头。商鞅之前,秦国的都城是全国性商业中心,北通犬戎,东连三晋,与中原大梁、洛阳、淮阳、定陶等地齐名;商鞅之后,秦地几无贸易。

没有贸易,当然也就没有货币。

货币是一枚一枚的铜钱,分散在国人手中,秦孝公如何能贪天下之利?只有禁绝货币,才能把所有利益都归于国君,国君才能更有势力。否则,如果有一个人跟国王分钱,那国王就只能得到一半财富;如果有十个人来跟国君分钱,那国君干脆不要混了。

然后,再来看“重农”。

这是一件相当不靠谱的事情,商鞅从来没有“重农”。他真实的想法是: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所以,要想做最有权势的国君,就必须让天下人穷困!

农、工、士、商四类人中,“农人”必须依附于田宅,最缺乏流动性,手里也最没钱,是最容易管理的对象,也是最好的“弱民”。

所以,如果让我解释商鞅的“重农”,就是“重视管理农人”,而不是“重视农业”。

据说,商鞅“重农”的功绩在于给全国农人分配土地;据说,商鞅治下,每个男丁可以分配到一百亩土地。“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是战国时代孟子的理想,最早出于《周礼》,到了《汉书》中居然成为商鞅的土地分配标准。就为这,商鞅被歌颂了几千年。这事儿是相当不靠谱的,要知道,商鞅活着的时代孟子还没有出世。而且,关于商鞅均田,我也找到了另外一种答案——“富贵之家,必出于军功”。

商鞅认为,国家政权必须驾驭百姓,使之服从国家意志,即君主意志,而不是相反。“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于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画策第十八》)“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商鞅在统治期间禁绝了货币,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弱化了秦人的才智,但却没有挡住粮价的一飞冲天,因为精壮的劳动力都上战场了。但是也正是这些政策,激起了极大民愤。

中军功与财富之间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下一回,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将继续解析。请继续关注下周六央广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早上8:45《金融三千年》第九回《富贵与军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