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耳日:保护听力,从娃娃抓起

 panyunbo 2016-03-27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13年3月19日将每年3月3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耳聋和听力损伤

耳聋是指单耳或双耳完全丧失听力。听力损失指全部或部分丧失听力。

残疾性听力损失的定义是:成人(15岁及以上)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损失超过40分贝;儿童(0-14岁)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损失超过30分贝。

严峻现状

据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

全球5%的人口(约3亿6千万人) 伴有聋度为残疾的听力损失,其中逾 3200万为儿童,主要分布在中低收入国家。每1000个婴儿里最高有5个在出生时或在儿童期早期即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65岁以上人群中,每3人中就差不多有1人受到听力损失的影响。

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

从儿童开始关注

听觉在儿童学习语言、掌握知识和融入社会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力损失的儿童在接受教育和社会交往方面均存在困难;因此,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适当的干预,对其将大有裨益。据世卫组织估算,约有60%儿童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听力损失不可避免,则需要通过听力重建、教育和赋权等措施协助患儿充分开发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采取行动。

儿童听力损失的成因

  听力损失有多种成因,包括先天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前者指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即出现的先天性听力损失, 后者指儿童时期出现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有时难以查明确切成因。儿童听力损失的可能成因包括:

1.遗传因素:约40%的儿童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证据表明,近亲结婚或亲缘相近的个体产生的后代发生听力损失的概率更高。由于基因或环境因素导致先天性耳或听神经畸形可能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

2.产时因素: 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黄疸。
3.感染: 母亲怀孕期间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失。此外脑膜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在低收入国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耳部感染非常常见,除引起听力损失外,耳部感染也可能引起致死性并发症。
4.耳部疾病:耵聍栓塞(耳垢堆积)及耳道积水引起的咽鼓管堵塞(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常见耳部疾病也可以引起儿童听力损失。
5.噪声: 长时间大音量的使用智能手机、 MP3等个人音频播放设备可能引起听力损失。烟火爆竹等短时间高分贝的噪声可能会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此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设备噪声也能够引起听力损失。
6.药物: 用于治疗新生儿感染、疟疾、耐药结核及癌症等多种药物,因其具有耳毒性,均可导致听力损失。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存在药物应用不规范的区域,耳毒性药物经常被用于治疗儿童常见感染。
采取行动,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听力损失发病率,通过公共卫生行动可以预防一半的听力损失,相关行动包括:

1.免疫接种;
2.健康用耳和听力保健习惯;
3.对急性和慢性耳病进行有效治疗。

此外,我们也应关注于改善听力损失的预后。政府、公共卫生机构、社会服务组织、教育机构和民间社会团体应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听力损失的防控工作:

1.加强孕产妇和儿童卫生保健规划,包括开展免疫接种和建立听力损失患者的组织;
2.实施婴幼儿和学校听力筛查规划;
3.培训听力保健方面的卫生专业人员;
4.提供听力设备和各种交流法;
5.监管和监测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环境噪声水平;
6.增强公众意,识保护听力和减少耻辱感。
孩子耳屎多,需要掏吗?

不用掏!不用掏!不用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多数家长发现“特别多”的黄色片状耳屎,在医生看来都属于正常情况,不需要处理。此时如果反复用棉签擦拭外耳道,反而会将耳屎推到里面,让它们出不来。也有家长喜欢用挖耳勺等利器帮宝宝掏耳朵,如果宝宝不配合,或者用力不当,反而会伤到孩子脆弱的外耳道壁。

正确的方法是,每6-12个月,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清理耳朵里耳屎。或者当发现孩子耳朵里的耳屎不再是黄色片状了,变成了棕褐色的块状栓子,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孩子半夜耳朵疼?

小儿的急性中耳炎,疼痛往往在夜间,尤其是凌晨最严重,到了第二天白天,又和没事一样到处玩耍了。所以,晚上耳朵疼醒了的孩子,第二天即便活泼如初,依然要带着他及时就医,否则第二天的晚上还是睡不好。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搜狗百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9健康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