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午谷奇谋蜀汉的挽歌 (一)

 nangongcunfu 2016-03-27

子午谷奇谋 蜀汉的挽歌

(一)

公元228年,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率军北伐。在夷陵战败六年后,蜀汉再一次发动了对外战争。

自从荆州失陷后,蜀汉从综合国力上来讲就沦为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但是自此之后,蜀汉也成为对外侵略最活跃的一方。如果说对东吴的夷陵之战是为了夺回荆州这一诸省通衢的战略目的,那么诸葛亮对曹魏的战争,从军事上来讲,则是一种反客为主的战略进攻。即所谓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因为如果蜀汉一直默默无闻地偏居一隅保持现状,那么总有一天,不管是曹魏也好,东吴也罢,一伺其国中有变,都会向蜀汉发动毁灭性的打击,到那时,蜀汉将万劫不复!

诸葛亮深知此中道理。当年在隆中,他为先主昭烈帝规划的宏伟蓝图也随着荆州的陷落而化为泡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变策略!

刘备在白帝城一命呜呼之后,身为顾命大臣的诸葛亮接手了蜀汉朝政,但是因为夷陵战败,蜀汉再次受到致命打击,一蹶不振。刘备倒是一撒手啥也不管了,给诸葛亮留下的却是个一片狼藉的烂摊子:初期随先帝征战四方的名将们大多凋零,国家对外关系也十分紧张。诸葛亮有一种独力难支的感觉,但是,为了报答先主的三顾之恩,就算鞠躬尽瘁,也要让蜀汉得以存续。

要想让蜀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去,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策略。

第一步:修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

孙权也是个明白人,和蜀汉使臣装模作样摆了摆架子之后,很快就肯定了重修旧好的建议。因为他非常清楚,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是多么悬殊。我们依据古代计算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数据——人口来看,魏国440万人蜀国90万人吴国230万人。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是5:1:2。吴蜀两国加一起也不一定干得过魏国,如果和魏国结盟,坐视魏国吞并蜀汉,那么在地理上,吴国就被魏国半包围了,而他唯一的退路就是大海,孙权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但是如果和蜀汉结盟就不一样了,首先,吴国的西面威胁消除,而面对曹魏的北方,则是长江天险这一天然分界线。魏国想要过来必须跨越长江,难度系数极大,所以魏国不会轻举妄动,如果魏国出兵,吴国水军会在长江上像赤壁之战时那样,把魏国人全部送到江里喂鱼。

如果所幸蜀汉击败了曹魏,但是魏国幅员辽阔,也不可能马上吞并魏国,到那时,吴国就能由南向北,和蜀汉形成一个钳形攻势,最终魏国崩溃,吴国也能和蜀汉平分天下。如果蜀汉不能击败魏国,对于吴国也没有损失。

这是一个非常如意的算盘,既然这么划算,那么就让我们在一起吧!

孙权笑着送走了蜀汉使臣,心里琢磨着:反正荆州也在我们手上,夷陵之战我也没吃亏,何必执拗以前的过节?

搞定孙权后,诸葛亮马上开始了他的第二步计划:南渡泸水,深入不毛,平定南蛮。

云南少数民族一直是蜀汉政权的心腹大患,这些蛮子们茹毛饮血,彪悍异常,战斗力极强,而且“不归王化”!把蜀汉政权搞得焦头烂额。所谓“不归王化”大概的意思就是不听中央政府的号令,喜欢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瞎咋呼,还时不时的北上劫掠汉族居住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治安混乱和经济损失。当年刚入蜀的时候,刘备的国际声望比较大,而且当时的刘备的军队也实力超群,所以这群蛮子也不敢怎么寻衅滋事,现在随着刘备的去世和蜀汉实力的大幅削弱,这些不安定因素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刚刚在朝中掌权,一个刚走马上任的领导,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业绩,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现在,业绩就摆在眼前,扫平这些蛮子,蜀中人心即可归附,而平定了南方,也可以为第三步计划,打下基础,稳固后方。

在南征前,诸葛亮找来了他的参军马谡,两个人开了一个小型的战前会议,当时马谡就跟诸葛亮说:“南蛮自由散漫惯了,一直都不服中央政府管理,您现在去把他们暴打一顿,您走了他们又开始上房揭瓦,徒费军力,所以啊,我们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一番话说得诸葛亮频频点头,心想:这小伙子有前途啊!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早就把刘备在白帝城的临终嘱托给忘了个干净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是就事论事,马谡的这一番”攻心论“,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是非常到位的,也是解决西南边患的唯一办法。也正是诸葛亮贯彻执行了此一政策,才有了后来的”七擒孟获“。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南方少数民族到诸葛亮死后,也没有再发生叛乱。平定南蛮之战算是诸葛亮打得一劳永逸的一仗。

第二步走完,就到了最后一步——北伐!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北伐?这从客观和主观都有其一定的意义。

从客观来说,就如我开篇所述,一个实力处于下风的势力,如果不抢占先机,那就等于失去了唯一取胜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存活下去的机会。蜀汉和魏国的实力对比是1:5,如果等到魏国倾全国之兵来碾压蜀汉,那么蜀汉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诸葛亮就是要乘着刘备新亡,南蛮暴乱,魏国认为蜀汉国内未定之际,突然对魏国发动袭击。

而就主观因素,大家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能看出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大战略上,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是:以汉中作为前进基地,兵指西北,先取凉州,然后由西往东,逐步蚕食魏国,让力量的天平渐渐向蜀汉倾斜。这步棋,看似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但是,却他之前设计的突袭魏国的策略相冲突!既然想发起对魏国的突然袭击,那就需要蜀汉军队能在短时间能达成既定的作战计划,夺取能够为进一步进攻作基础的桥头堡,并且让魏国在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丧失优势。而拿下凉州,除了让魏国反应过来,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一战时期,德国战略大师施利芬卸任后,将自己设计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交到了接任的小毛奇手上,而平素谨慎的小毛奇无法忍受其计划中偏重北方而使南线兵力薄弱的部署,愣是把北线的兵力逐步往南调,让一个战略大手笔,变成了一个平庸无奇的作战计划。

而诸葛亮也是这么一个平素谨慎的人。因此,就算诸葛亮在脑子里能想出出奇制胜的作战计划,到了实施上,也会变成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的”蚕食计划“。

但是,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领土广阔,而且实力比你强大的对手,”蚕食“只会耗光自己的能量。拖的越久,对进攻方越不利!

那么,有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呢?

有!

当诸葛亮在军帐中下达作战命令时,一个人忽然站了出来,双手抱拳,声音铿锵有力:”丞相,我有一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