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色彩】第32期:感知生态——“生态”不只与“科技”有关

 jasonyejun 2016-03-27

早在1962年,美国当代生物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就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她以自己的笔触唤起民众对生态问题的高度注意”。我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但其负面效应——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于是,各地政府纷纷要求做城市生态规划,建筑项目的开发也大打生态牌。

但是,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人们理解的“生态”几乎等同于“科技”。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功能混合配比、公交覆盖、慢行交通、太阳能、垃圾分类、雨水回收、通风计算、热岛效应评估、噪音控制、光污染控制、大气污染物监测等等,虽然玲琅满目,但都可以用“科技”两个字概括。

“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总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1]各类细分的技术加在一起不一定能解决生态问题,当前“生态等于科学技术”的做法是片面的。技术指标再精确,人要是感受不到仍然不是生态的。

我们获奖的平顶山市城市色彩规划就是个典型例子(如图1)。这是个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能源工业新城,城市的绿化率起初较低。2005年,市区绿地率24.6%,绿化覆盖率26%。[2]但是,经过全市居民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32.5%,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园绿地达8.9平方米。[3]从指标上看,城市绿化已经合格甚至比较优秀。可是,我们在城市色彩规划时进行的居民调查却显示,人们依然认为城市缺少绿化。这说明居民们并没有感知到“生态”。

技术的数据再准确也无济于事,生态的城市只有人感知到生态才达到目的。这时,色彩是最有力的有段。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平顶山市多数建筑立面使用白色瓷砖,深色的砖缝与白色面砖发生色彩同化作用,视觉效果是浅灰色的。这种色彩的空间界面与绿树之间产生明度对比,树看起来只能更暗,不会更绿。于是,城市色彩规划建议多使用暖黄与红的组合,色彩的中差、补色对比能增加绿色的纯度,使绿树看起来更鲜绿。

色彩是大多数人最容易感知到的视觉整体。当城市色彩正确了,居民才能感知到愉悦。我们尝试通过色彩规划和设计,让平顶山市民从视觉整体上看到绿,进而感受到生态。

让人感知到“生态”成为当代中国城市色彩的任务。因为城市色彩是广义色彩,是人们视觉感知到的真实的整体,是一个城市给人视觉上的整体印象。人内心都有回归自然的原始冲动,这种灵魂深处的“愉悦感”与感知“生态”是一致的。当城市色彩符合该城市色彩类型的规律时,即能在视觉上表达当地大自然的特征。地域差别使得每个城市属于不同的色彩类型,外乡游客看到充分表达当地色彩特质的城市色彩,与自己熟悉的家乡大自然特征相对照,必然会产生“新鲜感”。因此,这样的城市色彩也必定能让旅人感受到当地独特的“生态”。因此,好的城市色彩要给居民带来“愉悦感”,给旅人以“新鲜感”,就能让人感知到“生态”。

法国马赛的IF岛上建筑群色彩成功地让人感知到生态(如上图)。从远处看,建筑群色彩与岛上山石的色彩非常和谐,几乎难辨你我。建筑群的色彩关系在宏观上与其坐落的岛屿一致。走近观察,建筑师敏锐地从岛上土壤、岩石中提取出多个色彩,小心地应用在建筑组团的各个部分,并与建筑形体结合得很好。人尺度的建筑色彩充满多样性,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建筑色彩都与大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个建筑群时时让人感知到“生态”。

可见,“生态”不只与“科技”有关,感知“生态”是不容忽视的一步。正确的城市、建筑色彩能让人感知到生态,这是当代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