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法的计算方法

 九紫娘娘 2016-03-27
  第一章、历法的发展所经过的不同时期

       

     一、三合历    太阳历法、太阴历法、阴阳干支历法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

    

    二、阴阳合一历法,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皇极历法

    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我国依次出现过夏历、商历和周历。三种历法的不同主要区别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首,商历以建丑之月为首,周历以建子之月为首。

    三、多轨制历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四、统一历法、太初历、三统历、年岁合一、固定年岁起始、西历、民国纪年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第二章、农历历法的基础知识

    每月29或30天,那么哪个月29天,哪个月30天?19年7闰,具体间隔方式是什么?闰月在那个月?节气在哪一天?
每一天的五行如何计算?

    一、节气与闰月规则

    每个月都含有2个节气,古代劳动人民把前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称”节气”;而后个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称为“中气”。农历闰月如何安置呢?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同处理方法,西汉把闰月放在一年末尾,汉朝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汉朝以后把不含中气的月份,定为农历前个月的闰月,这种置闰规则一直延用至今。

   

    二、闰月的方法

    为什么会有农历月份没有中气的呢?原来两个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则30或31天。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在近日点(春分、秋分)运动慢,两个节气间距时间最多可长31.45日。而农历的一个朔望月平均只有29.5306日,农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这样便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月份(一般是小月)开始时上个中气已经过去,结束时下个中气还没来。譬如,2001(辛已年)小满是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下一农历月份初一是5月23日已经错过小满,可是这个农历月结束在6月20日,而夏至是6月21日,那么这个农历月便没有“中气”,又在农历四月之后,便称闰四月。当年春分是3月20日(农历二月三十),下个农历月初一是3月21日,结束于4月18日,第三天4月20日是谷雨。这样,当年农历二月后面这个不含“中气”的月份定为闰二月。根据这样的置闰规则,2006年闰7月、2009年闰5月、2012年闰4月、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2020年闰4月。 

    三、一年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至于阴历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了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四、闰月的规定

    至于十二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阴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间,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从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阴历里面(阴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阴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五、闰年的规定,农历闰年为13个月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六、闰月的计算方法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公历1982年至2042年与农历闰年闰月对照表 
     公历所在月份 闰月(初一日) 干支年 
     1982年5月23日 闰四月小 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 闰十月大 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 闰六月大 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 闰三月大 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 闰八月大 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 闰五月小 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 闰四月大 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 闰二月大 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 闰七月大 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己丑年 
2012年5月21日 闰四月小 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 闰九月小 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 闰六月大 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 闰四月小 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 闰二月大 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 闰六月大 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闰三月大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闰七月大 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 闰六月小 丙辰年 
公历所在月份 闰月(初一日) 干支年 
2039年6月22日 闰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闰二月大 壬戊年

   

    七、闰年的计算方法
    闰年的计算方法: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或被400整除为闰年。

    一百二十年阳历/干支/五行/生肖对照表
    第一循环开始 第一循环结束 第二循环开始 第二循环结束 干支 五行 生肖 
1900年 1月31日 1901年 2月18日 1960年 1月28日 1961年 2月14日 庚子 金 鼠 
1901年 2月19日 1902年 2月7日 1961年 2月15日 1962年 2月4日 辛丑 金 牛 
1902年 2月8日 1903年 1月28日 1962年 2月5日 1963年 1月24日 壬寅 水 虎 
1903年 1月29日 1904年 2月15日 1963年 1月25日 1964年 2月12日 癸卯 水 兔 
1904年 2月16日 1905年 2月3日 1964年 2月13日 1965年 2月1日 甲辰木 龙 
1905年 2月4日 1906年 1月24日 1965年 2月2日 1966年 1月20日 乙巳 木 蛇 
1906年 1月25日 1907年 2月12日 1966年 1月21日 1967年 2月8日 丙午 火 马 
1907年 2月13日 1908年 2月1日 1967年 2月9日 1968年 1月29日 丁未 火 羊 
1908年 2月2日 1909年 1月21日 1968年 1月30日 1969年 2月26日 戊申 土 猴 
1909年 1月22日 1910年 2月9日 1969年 2月27日 1970年 2月5日 己酉 土 鸡 
1910年 2月10日 1911年 1月29日 1970年 2月6日 1971年 1月26日 庚戌 金 狗 
1911年 1月30日 1912年 2月17日 1971年 1月27日 1972年 2月14日 辛亥 金 猪 
1912年 2月18日 1913年 2月5日 1972年 2月15日 1973年 2月2日 壬子 水 鼠 
1913年 2月6日 1914年 1月25日 1973年 2月3日 1974年 1月22日 癸丑 水 牛 
1914年 1月26日 1915年 2月13日 1974年 1月23日 1975年 2月10日 甲寅 木 虎 
1915年 2月14日 1916年 2月2日 1975年 2月11日 1976年 1月30日 乙卯 木 兔 
1916年 2月3日 1917年 1月22日 1976年 1月31日 1977年 2月17日 丙辰 火 龙 
1917年 1月23日 1918年 2月10日 1977年 2月18日 1978年 2月6日 丁巳 火 蛇 
1918年 2月11日 1919年 1月31日 1978年 2月7日 1979年 1月27日 戊午 土 马 
1919年 2月1日 1920年 2月19日 1979年 1月28日 1980年 2月15日 己未 土 羊 
1920年 2月20日 1921年 2月7日 1980年 2月16日 1981年 2月4日 庚申 金 猴 
1921年 2月8日 1922年 1月27日 1981年 2月5日 1982年 1月24日 辛酉 金 鸡 
1922年 1月28日 1923年 2月15日 1982年 1月25日 1983年 2月12日 壬戌 水 狗 
1923年 2月16日 1924年 2月4日 1983年 2月13日 1984年 2月1日 癸亥 水 猪 
1924年 2月5日 1925年 1月24日 1984年 2月2日 1985年 2月19日 甲子 木 鼠 
1925年 1月25日 1926年 2月12日 1985年 2月20日 1986年 2月8日 乙丑 木 牛 
1926年 2月13日 1927年 2月1日 1986年 2月9日 1987年 1月28日 丙寅 火 虎 
1927年 2月2日 1928年 1月22日 1987年 1月29日 1988年 2月16日 丁卯火 兔 
1928年 1月23日 1929年 2月9日 1988年 2月17日 1989年 2月5日 戊辰 土 龙 
1929年 2月10日 1930年 1月29日 1989年 2月6日 1990年 1月26日 己巳 土 蛇 
1930年 1月30日 1931年 2月16日 1990年 1月27日 1991年 2月14日 庚午 金 马 
1931年 2月17日 1932年 2月5日 1991年 2月15日 1992年 2月3日 辛未 金 羊 
1932年 2月6日 1933年 1月25日 1992年 2月4日 1993年 1月22日 壬申 水 猴 
1933年 1月26日 1934年 2月13日 1993年 1月23日 1994年 2月9日 癸酉 水 鸡 
1934年 2月14日 1935年 2月3日 1994年 2月10日 1995年 1月30日 甲戌 木 狗 
1935年 2月4日 1936年 1月23日 1995年 1月31日 1996年 2月18日 乙亥 木 猪 
1936年 1月24日 1937年 2月10日 1996年 2月19日 1997年 2月6日 丙子 火 鼠 
1937年 2月11日 1938年 1月30日 1997年 2月7日 1998年 1月27日 丁丑 火 牛 
1938年 1月31日 1939年 2月18日 1998年 1月28日 1999年 2月15日 戊寅 土 虎 
1939年 2月19日 1940年 2月7日 1999年 2月16日 2000年 2月4日 己卯 土 兔 
1940年 2月8日 1941年 1月26日 2000年 2月5日 2001年 1月23日 庚辰 金 龙 
1941年 1月27日 1942年 2月14日 2001年 1月24日 2002年 2月11日 辛巳 金 蛇 
1942年 2月15日 1943年 2月4日 2002年 2月12日 2003年 1月31日 壬午 水 马 
1943年 2月5日 1944年 1月24日 2003年 2月1日 2004年 1月21日 癸未 水 羊 
1944年 1月25日 1945年 2月12日 2004年 1月22日 2005年 2月7日 甲申 木 猴 
1945年 2月13日 1946年 2月1日 2005年 2月8日 2006年 1月28日 乙酉 木 鸡 
1946年 2月2日 1947年 1月21日 2006年 1月29日 2007年 2月17日 丙戌 火 狗 
1947年 1月22日 1948年 2月9日 2007年 2月18日 2008年 2月6日 丁亥 火 猪 
1948年 2月10日 1949年 1月28日 2008年 2月7日 2009年 1月25日 戊子 土 鼠 
1949年 1月29日 2005年 2月16日 2009年 1月26日 2010年 2月23日 己丑 土 牛 
1950年 2月17日 1951年 2月5日 2010年 2月24日 2011年 2月2日 庚寅 金 虎 
1951年 2月6日 1952年 1月26日 2011年 2月3日 2012年 1月22日 辛卯 金 兔 
1952年 1月27日 1953年 2月13日 2012年 1月23日 2013年 2月9日 壬辰 水 龙 
1953年 2月14日 1954年 2月2日 2013年 2月10日 2014年 1月30日 癸巳 水 蛇 
1954年 2月3日 1955年 1月23日 2014年 1月31日 2015年 2月18日 甲午 木 马 
1955年 1月24日 1956年 2月11日 2015年 2月19日 2016年 2月7日 乙未 木 羊 
1956年 2月12日 1957年 1月30日 2016年 2月8日 2017年 1月27日 丙申 火 猴 
1957年 1月31日 1958年 2月17日 2017年 1月28日 2018年 2月15日 丁酉 火 猴 
1958年 2月18日 1959年 2月7日 2018年 2月16日 2019年 2月4日 戊戌 土 狗 
1959年 2月8日 1960年 1月27日 2019年 2月5日 2020年 1月24日 己亥 土 猪


    第三章、农历历法的计算方法,朔望周期来定月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确定。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一、闰年闰月的规定

    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因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6小时。为了方便,平年365天。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二、农历闰年的计算方法

    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第四章、农历纪年   为太阴历、纯阴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第五章、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

    是按阴历划分的,以下是24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五、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我国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亏盈周期为一月.阳是”太阳”,阴是”太阴”即月亮,所以我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度,平均24等分为24节气,以“立春”节开始,以“大寒”气结束,“节”和“气”交替周而复始。所以节气的定义是以地球的运行为准的,每年的“立春”都是公历的2月4或5日固定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用时8766小时13分48秒,为1年;月亮绕地球一周(即一个盈亏周期)为708小时44分2.8秒,为1月。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就在月上:公历的一个月就是大致地将一年平均12等分;而农历的一个月按一个月亮的盈亏周期来表示。所以公历每4年置一闰(多1天)来补实际太阳数;农历则规定有“节”无“气”的那个农历月为闰月。有农历闰月的年是13个农历月,13个“节”12个“气”,这一年将有两个“立春”节。
由此看来,公历只考虑了太阳周期而丝毫未考虑月亮周期;而我国的传统农历既考虑了太阳周期又考虑了月亮周期。农历比公历更具有科学性。

   

    第六章、天文历法是如何确定的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为公元纪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56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5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一、恒星年、近点年、回归年   二分点,岁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二、大月、小月、平月

    对于回归年之时间,有记住之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如下: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搜索为闰日,谓之“闰年”。无闰日这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公历的闰年。

   

     三、公历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诞生那年算起。公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说法,月大为31天,月小为30天,月平只有2月,为28天(闰年29天)。

   

    四、农历   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

    农历即夏历。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第七章、夏历 (即太初历)

    现在被称为夏历的中国传统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历后,一些人以为中国传统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历。其实现在使用的这部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是沿用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应该叫汉历。目前称为农历、阴历、古历、旧历等。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汉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不同,主要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余类推。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1月)为正月。秦历以亥月为正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0月)。比如说,夏历的三月就是殷历的四月、周历的五月。从汉武帝开始至今,都采用夏正。这样后人误以为现在历法是夏历,其实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一、夏历夏历特点

     夏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因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

    二、夏历月份别称

    夏历一月通常称
    一月:正(zheng 第一声)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夏历二月通常称
  二月: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夏历三月通常称
    三月: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时、末春。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上春:指孟春正月。春日:夏历三月。

   夏历四月通常称
    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余月。正(zheng 第四声)月:正(zheng 第四声)阳之月。槐月:四月槐花挂满枝,槐树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故称四月为“槐月”。

    夏历五月通常称
    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榴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夏历六月通常称
    六月: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夏历七月通常称
    七月: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巧月:七月凤仙节节开,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夏历八月通常称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夏历九月通常称
    九月: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杪秋:暮秋。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夏历十月通常称
    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夏历十一月通常称
    十一月: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夏历十二月通常称
     十二月: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