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千里眼和顺风耳

 高山仙人掌 2016-03-28

千里眼和顺风耳(第17间廊内北侧)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店,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摘自《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话说杨戬来至金霞洞,见洞门紧闭;杨戬洞外敲门多时,一童子出来,见是师兄,忙问曰:“师兄何来。”
    杨戬曰:“烦贤弟通报。”
    童子进洞内,见玉鼎真人启曰:“师兄杨戬在洞府外求见。”
    真人起身吩咐曰:“着他进来。”
    杨戬来至碧游牀前下拜,真人曰:“你今到此为何?”
    杨戬把孟津事说了一遍,真人曰:“此孽障是棋盘山桃精柳鬼,桃柳根盘三十里,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成气有年。今棋盘山有轩辕庙,庙内有泥塑鬼使,名曰:‘千里眼,顺风耳’二怪,托其灵气,目能观看千里,耳能详听千里,千里之外,不能视听也。你可与姜子牙,着人往棋盘山去,将桃柳根盘掘挖,用火焚尽,将轩辕庙二鬼泥身打碎,以绝其灵气之根。再用一重雾,常锁营寨,如此如此,则二鬼自然绝也。”
    杨戬受命,离了玉泉山,复往周营而来。军政官报与子牙,子牙令入中军,问杨戬曰:“你去如何?”
    杨戬摇头不语,由恐泄机。子牙曰:“你今日为何如此?”
    杨戬曰:“弟子今日不敢言,且随弟子行之。”
    子牙并依杨戬,不去阻挡。杨戬执定令旗下帐,把後队大红旗令二千枰,令三军麾旗,又令一千名军士擂鼓鸣金,恍然有惊天动地之势,子牙见杨戬加此,不知其故,杨戬力来对子牙曰:“高明、高觉二人,乃是棋盘山桃精柳鬼,他将把轩辕庙二鬼之灵,名曰千里眼,顺风耳,如今须用旗招展不住,使千里眼,不能观看,锣鼓齐鸣,使顺风耳不能听察。请元帅命将往棋盘山,掘挖此根,用火焚之;再令将把轩辕庙二鬼打碎,然后出大雾一重,常锁行营,此怪方能除也。”
    子牙听说:“既然如此,吾自有治度。”
    子牙令李靖领三千人马,速往棋盘山去,挖绝其根。又令雷震子去打碎、泥塑鬼使。
    后人有诗叹之。诗曰:
  “虎斗深山渊斗龙,高明高觉逞邪踪;当时不遇仙师指,难灭轩辕二鬼踪。”
  话说子牙安排已定,只等二门人来回令。且说高明、高觉只听得周营中鼓响鸣不住,高觉曰:“长兄你看看怎样?”
    高明曰:“一派尽是红旗招展,连眼都花了。兄弟你可听听看。”
    高觉曰:“锣鼓齐鸣,把耳朵都震袭了,如何听得见一些儿?”
    二人急燥不表。只见李靖人马,去掘桃柳的根盘,雷震子去打泥塑的鬼使。子牙在帐内,望二人回来,方可用计破之。
    次日,子牙在中军,忽报雷震子回来,子牙令至中军,问其打泥鬼如何。雷震子曰:“奉令去打碎了二鬼,放火烧了庙宇,以绝其根,恐再为祟。待周王伐纣成功,再重修殿宇未迟。”
    子牙大悦,随在帐前,令哪吒、武吉在营,布起一坛,设下五行方位,当中放一坛,四面八方俱镇压符印。安治停当,只见李靖掘桃柳鬼根盘已毕:来至中军回话。子牙大喜。
                                      摘自《封神演义》第九十回 子牙捉神荼郁垒

 

周敦颐爱莲(第17间廊内南侧)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这幅画上画的就是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的赏菊的情景。古人有“四爱”之说很是著名,他们是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李白爱酒。

                                       爱莲说  (宋)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传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
    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摘自《宋史·周敦颐传》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而改为敦颐。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他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解决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呀!”
    部使者推荐他,调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处死,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酷吏,众人没敢和他争论,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他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了。”
    王逵醒悟,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郡守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     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
    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所收获。
    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他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
    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他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认真观察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后算是了解你了。” 

 

水莽草(第19间廊外北侧)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原文
    水莽,毒草也。蔓生似葛,花紫类扁豆,误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以故楚中桃花江一带,此鬼尤多云。
    楚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谒,呼庚兄庚弟,子侄呼庚伯,习俗然也。
    有祝生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置不饮,起而出。媪止客,急唤:“三娘,可将好茶一杯来。”
    俄有少女,捧茶自棚后出。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指环臂钏,晶莹鉴影。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复索。觑媪出,戏捉纤腕,脱指环一枚。女赪颊微笑,生益惑。略诘门户。女云:“郎暮来,妾犹在此也。”
    生求茶叶一撮,并藏指环而去。
    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某骇曰:“殆矣!此水莽鬼也!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奈何?”
    生大惧,出茶叶验之,真水莽草也。又出指环,兼述女子情状。某悬想曰:“此必寇三娘也!”
    生以其名确符,问何故知。曰:“南村富室寇氏女夙有艳名,数年前误食水莽而死,必此为魅。”
    或言:“受魅者若知鬼之姓氏,求其故裆煮服可痊。”
    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故,长跪哀恳。寇以其将代女死故,靳不与。某忿而返。以告生,生亦切齿恨之,曰:“我死,必不令彼女脱生!”
    某舁之归,将至家门而卒。母号啼,葬之。遗一子甫周岁。妻不能守,半年改醮去。母留孤自哺,劬瘁不堪,朝夕悲啼。
    一日方抱儿哭室中,生悄然忽入。母大骇,挥涕问之。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儿虽死,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
    母问:“儿妇何人?”
    曰:“寇氏坐听儿死,儿深恨之。死后欲寻三娘,而不知其处,近遇庚伯,始相指示。儿往,则三娘已投生任侍郎家,儿驰去,强捉之来。今为儿妇,亦相得,颇无苦。”
    移时门外一女子入,华妆艳丽,伏地拜母。生曰:“此寇三娘也。”
    虽非生人,母视之,情怀差慰。生便遣三娘操作,三娘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由此居故室,遂留不去。
    女请母告诸家。生意欲勿告,而母承女意,卒告之。
    寇家媪翁,闻而大骇,命车疾至,视之果三娘,相向哭失声。女劝止之。媪视生家良贫,意甚悼。女曰:“人已鬼,又何厌贫?祝郎母子,情意拳拳,儿固已安之矣。”
    因问:“茶媪谁也?”
    曰:“彼倪姓。自惭不能惑行人,故求儿助之耳。今已生于郡城卖浆者之家。”
    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
    生乃投拜。女便入厨下,代母执炊供客。
    翁媪视之怆心,既归,即遣两婢来,为之服役;金百斤、布帛数十匹,酒胾不时馈送,小阜祝母矣。寇亦时招归宁。居数日,辄曰:“家中无人,宜早送儿还。”
    或故稽之,则飘然自归。翁乃代生起夏屋,营备臻至。然生终未尝至翁家。
    一日村中有中水莽草毒者,死而复苏,竞传为异。生曰:“是我活之也。彼为李九所害,我为之驱其鬼而去之。”
    母曰:“汝何不取人以自代?”
    曰:“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为此?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
    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祝其庭,辄有效。
    积十余年母死。生夫妇哀毁,但不对客,惟命儿缞麻擗踊,教以礼义而已。
    葬母后又二年余,为儿娶妇。妇,任侍郎之孙女也。
    先是,任公妾生女数月而殇。后闻祝生之异,遂命驾其家,订翁婿焉。至是,遂以孙女妻其子,往来不绝矣。一日谓子曰:“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今行矣。”
    俄见庭下有四马,驾黄幨车,马四股皆鳞甲。夫妻盛装出,同登一舆。子及妇皆泣拜,瞬息而渺。
    是日,寇家见女来,拜别翁媪,亦如生言。媪泣挽留。女曰:“祝郎先去矣。”
    出门遂不复见。
    其子名鹗,字离尘,请寇翁,以三娘骸骨与生合葬焉。
                                             摘自《聊斋志异》<水莽草>篇
译文
    水莽草是毒草。蔓生似葛,紫色花类似扁豆,吃了之后立刻死亡,成为水莽鬼。民间传说此鬼不能转世投胎,若想转世投胎必在毒死一人以代替自己。这就是楚地桃花江一带,此鬼很多的原因。
    楚人把同一年出生的人称为同年,往往互换八字,称为庚兄庚弟,子侄辈的则称庚伯,这是楚地自古以来的习俗。
    有一个叫祝生去造访他的同年王某,半路上口渴难耐要喝水,正看见路边有个老妇人,在茶棚前卖茶水,就走了进去。老妇人热情招待,马上端上一杯茶。祝生闻了闻,有股异味,感觉不象是茶,就放下来不喝,起身要往外走。老妇人急忙拉住他,喊道:“三娘,端杯好茶来。”
    一会儿,有位少女从里面捧着一杯茶出来。这少女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手上带着指环,臂上带着玉钏,婀娜多姿。令祝生心荡神驰,闻其茶,芳香无比,喝干又要。乘老妇人出去的功夫,他捏了捏那少女的手腕,还把她的指环脱下一枚,少女点头微笑,祝生忘乎所以,问女孩家的地址,少女说:“你晚上来,我在这里等你。”
    祝生就向她讨了一撮茶叶,带着指环走了。
    来到王某家,突然腹痛如绞,恶心欲吐。祝生怀疑是喝的茶有问题,就把刚才的事跟王某说了。王某听后大吃一惊道:“完了完了!你肯定是碰到水莽鬼了!我父亲就是这样死的,没法救了,这可怎么办呀。”         祝生吓坏了,拿出茶叶检看,真是水莽草,又拿出指环,并讲述了那少女的模样及穿着打扮。王某沉吟片刻道:“她肯定是寇三娘!”
    祝生问为何如此肯定,王某说:“南村富翁寇家的三小姐,艳名远扬,数年前也是误食了水莽草而死。是她无疑。”
    王某又说:“据说,被水莽鬼迷惑的人,只要知道那鬼的姓氏,去求得他的一件旧衣服煮来吃了,便可得救。”
    王某来到南村寇家,求见寇员外,把事情原由一说,长跪在地,求他开恩救救祝生。寇员外听说女儿投生在即,祝生是个替死鬼,就决然不肯救他。
    王某愤恨而归。将经过告诉了祝生。他也恨得咬牙切齿道:“即便我死了,也不会让他女儿转世!”
    王某雇人,把祝生用轿子抬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祝生咽气了。祝母大哭不止,将他葬了。扔下个才满周岁的儿子,祝妻不能守寡,半年后改嫁了。祝母独自抚养着小孙子,生活贫困不堪,只是日夜哭个不停。
    一天,祝母正抱着小孩在家中哭泣,突然见祝生飘然而入。祝母非常恐惧,流着泪问候他,祝生道:“娘!孩儿在地下听到您老人家日夜啼哭,于心不忍,特来伺候您的。儿虽然死了,但现在已有家室,她要同来为母分忧,您千万不要再悲伤了。”
    祝母问道:“儿媳是谁?”
    祝生道:“那寇员外坐视儿死,我恨死他了!死后想去找那寇三娘,却不知她在哪里。幸好遇到庚伯,告诉我三娘已投生任侍郎家,儿急忙赶去,把她捉来,现已是我妻,倒也处得甚好。”
    说完只见一盛装艳丽女子进来,款款叩拜祝母,祝生道:“这就是寇三娘。”
    祝母知道她是鬼,见她容色姣好,体态动人,心中倒也略感幸慰。从此,祝生让三娘伺候老母,织补劳作。三娘虽不习惯,但事事恭顺,并无一句怨言。他们住在这里不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三娘请祝母告知她的父母,祝生本要阻拦,祝母却于心不忍,终究还是告诉了寇家。寇三娘父母大为吃惊,马上坐车赶来,一看果然是寇三娘!抱头痛哭。三娘劝好了寇母,寇母见祝家贫困,又是悲上心头。三娘道:“女儿已成为鬼魂,又怎会嫌贫爱富呢?祝郎母子待我很好,女儿早以此为家了。”
    寇母问:“那施茶的老妇人是谁?”
    三娘说:“她姓倪,她自惭无法迷惑行人,所以求我相助,现已投生到郡城卖豆浆的家里了。”
    她转头对祝生说:“既然做了我家的女婿,哪有不叩拜岳父母的道理?你这样做,我的心情会好受吗?”
    于是祝生叩拜了岳父母。三娘便下厨烧火做饭,替祝母招待亲家。
    寇家父母看在眼里,心中酸楚。回到家就送来了奴婢二人为他们干活,及黄金百斤、布帛数十匹,酒肉还不时送来。祝家也稍稍富裕了一些。寇家也时常叫女儿回娘家,三娘住几天就要回去说:“家中无人照料,我应早回。”
    有时寇家找借口想多留她几日,她已飘然自归。寇员外还替祝生建了新屋,居家物件,一应俱全。然而祝生一次也没登过岳父家的门。
    一天村里有人中了水莽草的毒,死后又活了回来,被传为佳话。祝生道:“是我救的他。他被李九所害,我为他赶走了水莽鬼。”
    祝母问:“为何你不找个替死鬼呢?”
    祝生道:“我最恨此辈!发誓要铲尽这些孽障,我怎会做这种事呢?况且我侍奉母亲很高兴,不想再转世了。”
    此后,村里有人中了水莽草的毒,只要在祝家门外设盛筵祷祝,往往便能得救。
    过了十来年,祝母去世,祝生夫妇悲痛欲绝。从此闭门谢客,只在家教导小儿读书。
    又过了两年,给儿子娶妻成家,新娘是任侍郎的孙女。
    十几年前,任侍郎的小妾产下一女,过了数月便即夭亡,任侍郎听说祝生的种种奇事,就上门来与他以翁婿礼相见。现在又将孙女嫁为儿媳,从此两家往来不绝。
    有一天,祝生对儿子说:“上天因为我有功于人世间,封我为‘四渎牧龙君’,现在我要去了。”
    出去果然见院中有四匹龙马,拉着一辆黄盖大车,马的四肢上都有鳞甲。祝生夫妇穿戴整齐,登上马车。儿子儿媳哭拜在地,瞬间已不见他们的踪影。
    同一天,寇家也见到三娘盛装而来,拜别父母,说了与祝生相同的话。寇母哭着挽留,三娘道:“祝郎已先去了。”
    转身出门,也已没了人影。
    祝生之子名鹗,字离尘。事后求得寇员外首肯,将三娘骸骨与祝生合葬。

 

蕉下客(第19间廊外南侧)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众人见他进来, 都笑说:“又来了一个。”
    探春笑道:“我不算俗,偶然起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
    宝玉笑道:“可惜迟了,早该起个社的。”
    黛玉道:“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
    迎春笑道:“你不敢谁还敢呢。”
    宝玉道:“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宝姐姐也出个主意, 林妹妹也说个话儿。”
    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
    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
    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
    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
    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
    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
    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
    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
    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
    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
    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
    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就好。”
    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
    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
    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 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 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
    李纨道:“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号?”
    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
    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
    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摘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薛宝琴雪中折梅(第21间廊内北侧)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嘻嘻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鬟忙已接过,插入瓶内.众人都笑称谢.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说着,探春早又递过一钟暖酒来,众丫鬟走上来接了蓑笠掸雪.各人房中丫鬟都添送衣服来,袭人也遣人送了半旧的狐腋褂来.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将朱橘`黄橙`橄榄等盛了两盘,命人带与袭人去.湘云且告诉宝玉方才的诗题,又催宝玉快作.宝玉道:“姐姐妹妹们,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
    众人都说:“随你作去罢。”
  一面说一面大家看梅花.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谁知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众人便依红梅花三字之序看去,写道是:
  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咏红梅花得“梅”字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醉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咏红梅花得“花”字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众人看了,都笑称赏了一番,又指末一首说更好。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齐贺宝琴、宝钗笑道:“三首各有各好.你们两个天天捉弄厌了我,如今捉弄他来了。”
    李纨又问宝玉:“你可有了?”
    宝玉忙道:“我倒有了,才一看见那三首,又吓忘了,等我再想。”
    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笑道:“我击鼓了,若鼓绝不成,又要罚的。”
    宝玉笑道:“我已有了。”
    黛玉提起笔来,说道:“你念,我写。”
    湘云便击了一下笑道:“一鼓绝。”
    宝玉笑道:“有了,你写吧。”
    众人听他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
    黛玉写了,摇头笑道:“起的平平。”
    湘云又道:“快着!”
    宝玉笑道:“寻春问腊到蓬莱。”
    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
    宝玉又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黛玉写了,又摇头道:“凑巧而已。”
    湘云忙催二鼓,宝玉又笑道:“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黛玉写毕,湘云大家才评论时,只见几个小丫鬟跑进来道:“老太太来了。”
    众人忙迎出来.大家又笑道:“怎么这等高兴!”
    说着,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每个人都是打着伞,拥轿而来.李纨等忙往上迎,贾母命人止住说:“只在那里就是了。”
    来至跟前,贾母笑道:“我瞒着你太太和凤丫头来了.大雪地下坐着这个无妨,没的叫他们来踩雪。”
    众人忙一面上前接斗篷,搀扶着,一面答应着.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
    说着,李纨早命拿了一个大狼皮褥来铺在当中.贾母坐了,因笑道:"你们只管顽笑吃喝.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回牌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
    李纨早又捧过手炉来,探春另拿了一副杯箸来,亲自斟了暖酒,奉与贾母.贾母便饮了一口,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贾母道:“这倒罢了,撕一两点腿子来。”
    李纨忙答应了,要水洗手,亲自来撕.贾母又道:“你们仍旧坐下说笑我听。”
    又命李纨:“你也坐下,就如同我没来的一样才好,不然我就去了。”
    众人听了,方依次坐下,这李纨便挪到尽下边.贾母因问作何事了,众人便说作诗.贾母道:“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
    众人答应了.说笑了一回,贾母便说:“这里潮湿,你们别久坐,仔细受了潮湿。”
    因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
    众人笑道:“那里能年下就有了?只怕明年端阳有了。”
    贾母道:“这还了得!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说着,仍坐了竹轿,大家围随,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大家进入房中,贾母并不归坐,只问画在那里.惜春因笑问:“天气寒冷了,胶性皆凝涩不润,画了恐不好看,故此收起来。”
    贾母笑道:“我年下就要的.你别拖懒儿,快拿出来给我快画.一语未了,忽见凤姐儿披着紫羯褂,笑嘻嘻的来了,口内说道:“老祖宗今儿也不告诉人,私自就来了,要我好找。”
    贾母见他来了,心中自是喜悦,便道:“我怕你们冷着了,所以不许人告诉你们去.你真是个鬼灵精儿,到底找了我来.以理,孝敬也不在这上头。”
    凤姐儿笑道:“我那里是孝敬的心找来了?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没雀静的,问小丫头子们,他又不肯说,叫我找到园里来.我正疑惑,忽然来了两三个姑子,我心才明白.我想姑子必是来送年疏,或要年例香例银子,老祖宗年下的事也多,一定是躲债来了.我赶忙问了那姑子,果然不错.我连忙把年例给了他们去了.如今来回老祖宗,债主已去,不用躲着了。已预备下希嫩的野鸡,请用晚饭去,再迟一回就老了。”
    他一行说,众人一行笑。
  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便命人抬过轿子来.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
    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
    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
    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
    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众人都笑说:“多谢你费心。”
  说话之间,已出了园门,来至贾母房中.吃毕饭大家又说笑了一回.忽见薛姨妈也来了,说:“好大雪,一日也没过来望候老太太.今日老太太倒不高兴?正该赏雪才是。”
    贾母笑道:“何曾不高兴!我找了他们姊妹们去顽了一会子。”
    薛姨妈笑道:“昨日晚上,我原想着今日要和我们姨太太借一日园子,摆两桌粗酒,请老太太赏雪的,又见老太太安息的早.我闻得女儿说,老太太心下不大爽,因此今日也没敢惊动.早知如此,我正该请。”
    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再破费不迟。”
    薛姨妈笑道:“果然如此,算我的孝心虔了。”
    凤姐儿笑道:“姨妈仔细忘了,如今先称五十两银子来,交给我收着,一下雪,我就预备下酒,姨妈也不用操心,也不得忘了。”
    贾母笑道:“既这么说,姨太太给他五十两银子收着,我和他每人分二十五两,到下雪的日子,我装心里不快,混过去了,姨太太更不用操心,我和凤丫头倒得了实惠。”
    凤姐将手一拍,笑道:“妙极了,这和我的主意一样。”
    众人都笑了.贾母笑道:“呸!沒臉的,就順著竿子爬上來了!你不該說姨太太是客,在咱们家受屈,我们该请姨太太才是,那里有破费姨太太的理!不这样说呢,还有脸先要五十两银子,真不害臊!”
    凤姐儿笑道:“我们老祖宗最是有眼色的,试一试,姨妈若松呢,拿出五十两来,就和我分.这会子估量着不中用了,翻过来拿我作法子,说出这些大方话来.如今我也不和姨妈要银子,竟替姨妈出银子治了酒,请老祖宗吃了,我另外再封五十两银子孝敬老祖宗,算是罚我个包揽闲事.这可好不好?”
    话未说完,众人已笑倒在炕上.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
                          摘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山中宰相(第21间廊内南侧)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原文
    陶弘景隐居茆山,梁武帝每有大事,飞诏与之参诀。时人谓隐居为“山中宰相”。

                                           摘自《夜航船》卷五 伦类部
译文
    陶弘景隐居茆山,梁武帝每当有大事,就派流星快马送诏书征求他的意见。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原文
    丹阳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经史。觛葛洪《神仙传》,便有志于养生。每言:“仰视青云白日,不以为远。”
    初为宜都王侍读,后迁奉朝请。永明中,谢职隐茅山。
    山是金陵洞穴,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华阳洞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时号茅山。由是自称华阳隐居,人间书疏,皆以此代名。
    亦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也。惟爱林泉,尤好著述。
    缙绅士庶禀道伏膺,承流向风,千里而至。先生尝曰:“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书兼之,乃当小出耳。”
    齐高祖问之曰:“山中何所有?”
    弘景赋诗以答之,词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高祖赏之。
                                         摘自《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 儒行
译文
    丹阳陶弘景幼年聪慧,博览群书。自从他读了葛洪的《神仙传》后,便产生了隐居山林、修道成仙的想法。他常常对人说:“仰观青云白日所显现的天象,离我归隐山林修道成仙的日子不远了。”
    陶弘景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读,后来改迁奉朝请。齐武帝永明年间,陶弘景辞去官职归隐茅山。
    茅山有个金陵洞,洞长环回一百五十余里,名叫华阳洞天,内有三茅司命的府庙,因此当时人叫它茅山。由此,陶弘景自号为华阳居士。此后,凡有记载他的书文,都用华阳居士这个称谓。
    陶弘景在此就象士大夫以能参加古代圣贤的礼教玄晏为荣、葛洪怀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样。陶弘景热爱森林山泉,更喜爱著书立说。
    晋绅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远千里来拜谒他求道。陶先生曾说:“我读修炼以外的杂书不到万卷,读修仙成道的书,权当研究吧。”
    齐高祖问询陶弘景:“山中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你啊?”
    陶弘景赋诗作答。诗中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齐高祖非常赞赏陶弘景。

 

原文
    梁陶弘景字通明,明众艺,善书画。武帝尝欲征用。隐居画二牛:一以金笼头牵之,一则逶迤就水草。梁武知其意,遂不以官爵逼之。
                                  摘自《太平广记》卷第二百第一十一 画二
译文
    南北朝时梁人陶弘景,字通明,懂得各种技艺,擅长书法绘画。梁武帝想召他出来任职,他在隐居处画二头牛:一牛让人用金笼头牵着,一牛随意在水边吃草。梁武帝从这幅《双牛图》上看出了他隐居不愿为官的寓意,于是就不再以给他官职,封他爵位来逼迫他入世了。

 

第24间廊外北侧(存疑)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穆桂英招亲(第25间廊内北侧)

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之十一留佳亭至寄澜亭3
    穆桂英听得,全身贯带,部众鼓噪而出。宗保曰:“闻汝山后有降龙木二根,乞借左边一根与我,破阵事定之日,自当重谢。”
    桂英笑曰:“其木确有,赢得手中刀,两根都拿去。”
    宗保大怒曰:“捉此贱人,自往伐取。”
    乃挺枪直奔桂英。桂英舞刀来迎。两骑相交,二人战上三十余合,桂英卖个破绽,拍马便走。宗保乘势追之,转过山拗,一枝箭到,宗保坐马已倒。桂英回马杀来,将宗保活捉而去。孟良随后救应,寨上矢石交下,不能近前,良曰:“汝众人勿退,须待思量着计策,救出小本官。”
    众军依言,遂屯扎关下。不题。
    却说穆桂英捉宗保入帐中,令喽罗绑缚之,宗保厉声曰:“不必用苦刑,要杀便杀。”
    桂英见其青年秀丽,言词慷慨,自思:“若得与我成为夫妇,不在为人生一世。”
    密着喽罗以是情通之。喽罗道知宗保,宗保半晌自思道:“我要得他降龙木,若不应承,死且难免;莫若允其请,而图大计。”
    乃曰:“寨主不杀于我,反许成姻,此莫大之恩也,敢不从命?”
    喽罗以宗保之言回报,桂英大喜,亲扶宗保相见,令左右整备酒醴相待。二人欢悦。
    饮至半酣,忽寨外喊声大震,人报宋兵攻击。宗保曰:“既蒙寨主不弃,还请开关与部下知之,以安其心。”
    桂英依其言,令噗罗开关说知,放孟良入帐中。良见宗保与桂英对席而饮,知是好事,乃曰:“小本官在此快活,众人胆亦惊破。”
    宗保以寨主相顾之意道知。良曰:“军情事急,当即回去,再得来会。”
    宗保欲辞桂英而行。桂英曰:“本待留君于寨中,既戎事倥偬,只得允命。“
    宗保径出寨来,桂英直送至山下,似有不舍之意。宗保曰:“倘遇救应之处,特来相请。”
    桂英领诺而别。后人有诗赞曰:
             甲士南来战阵收,英雄到此喜相投。非惟免祸成姻偶,从此佳人志愿酬。
                          摘自《杨家将》第三十五回 孟良盗回白骥马 宗保佳遇穆桂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