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了几个项目的审计,耐人寻味的有几个问题值得同行执业人员的深思。 1、自作聪明,人为加项组价。 某项目3:7灰土,项目特征中、其他费用中均未提到土方外购,结算审计中,38000M3多的外购土方在多轮的审计中,基本已形成定局,约97万元,仔细审查发现投标人已将此费用列入组价中。煮熟的鸭子飞了,让人无语。 从上述案例中总结:我们的组价是沿着清单的项目特征,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那怕预测到可能发生的费用,而应作为后期的索赔、签证追加。能预测可能发生的费用,则说明你上升了一个台阶,相反地要利用不平衡报价的技巧,清单项目特征不明的缺陷,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单位成功索赔这部分费用打下伏笔,才是一个过硬的技经人才。 2、不能预测清单工程量的增减,按步就班计价。 某项目过路涵洞,投标工程量127M3,实际工程量10.5m3,经现场查看即为一拟建过6M内道路的过路涵洞,用于流水。投标报价中投标人员,采用了较高的综合单价,在结算第一审中就一下子核减了工程量。我暗骂投标人员是猪脑子,6M左右的路,用于流水的过路涵想想能有多大? 因此,组价要综合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采用不平衡报价,这才达到一个精通的合格的技经人员,单纯地组价,我想谁都会。 3、没有实践经验,原搬组价 某项目,钢筋砼检查井,总体积250M3向上,而行业中检查井单井体积均为1000*1000*(1500-2500),即单井体积不可能超过2M3,而投标人员按定额200M3向上的子目组价,造成综合单价相差甚远,所有加重型定做复合井盖一分钱都未计入。 值得深思的是:检查井再简单不过了,稍动一下脑子即知,有这么大的检查井么?看看定额的工料分析也能知道井盖在哪里? 上面是三个不同项目的实例,是三个施工单位的持执业资格证的造价人员的投标文件,在结算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让我和他(她)们对账,真是无语,让我的技能都变低了。 以上资料,仅给同行业的执业人员提一个醒:灵活对待不同项目,结合实际,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投标技巧,切不要死搬硬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