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袖清风——于谦故居

 老刘tdrhg 2016-03-28

两袖清风——于谦故居

(2010-03-16 12:56:36)
标签:

文化

分类: 名人与历史

于谦(1398年─1457),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人(今杭州),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岳飞这二位历史人物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命运。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都是被当做叛国者处死的。

于谦故居位于杭州清河坊



人们大多熟悉于谦在少年时所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于青天”的美名,来自于他33岁出任兵部侍郎之职以后。他做官清廉,每次进京,除了简单行李,再无别物。
       有人就代他出主意,说:“不带金银财宝去攀求富贵,倒也罢了,不过你带点特产做个人情,不也是很正常吗?”
       于谦笑着说:“谁说我没带东西,我不是带着两袖清风吗?”
       真正是“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我们今天歌颂一个官员廉政,就送他一个成语“两袖清风”,孰不知这个成语是于谦送给后人的啊!


上两首于谦写的诗:

《入京》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岳忠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官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歼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于谦故居只是一个小小的台门而已,里面的小屋也一望即知,就像是普通人家的居室。
同其他名人故居相比甚至有些寒碜。




卧室一角




于谦为官的时代,仅做清官是不够的,那个时代,和平中潜伏着严重的战争危机,边境打打谈谈,甚至直接威胁中央政府的生存。
于谦受命于危难存亡之际,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临危不惧,称得上是个非凡的政治家了。




1449年,英宗受太监王振挑动,带50万大军去河北怀来县的土木堡迎战北方的瓦剌部兵马,结果全军覆没,自已也当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皇帝被俘,这还了得,朝廷好比塌了天。明王朝大臣们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请英宗之弟做了皇帝,兵部尚书的于谦支持这一决定,说:“这是为国家,不是为了一已的私利。”
    51岁的于谦披着盔甲,登上德胜门,站在阵前对守城官兵说:“大片国土沦陷,京城被围,这是我们的耻辱,全军将士应以头颅热血,雪奇耻大辱!为国存亡而战,有进无退。”保卫北京,就此一战。
    瓦剌军队押着英宗做人质,逼到城下,于谦毫不犹豫地派人宣布:“你们吓不倒我们。社稷为重君为轻。”
    五天五夜的激战,北京保住了,立下卓越功勋的于谦,加官为少保。
    瓦剌战败后英宗被无条件放回。这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业绩,这明朝军事史上重大胜利究竟给于谦带来了什么呢?
    8年之后,英宗复辟,幽杀景泰帝,杀于谦、王文等,史称“夺门之变”,罪名谋反。
    于谦临死前笑着说:“当年80万精兵凭我调谴我都不反,今日我一个秀才倒来谋反了?”
    旧时于谦祠,有一副柱联,把于谦的冤案与春秋伍子胥遭谗和岳飞屈死联系在一起。联曰: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南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伤心两地风波。
    于谦死后,他的灵柩由他的女婿运回故乡杭州,葬于西湖三台山。又过了8年,他被平反了,于是他的故居被改名为“怜忠祠”,他生后的英名也被不断追加,直至万历年间,被谥为“忠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