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1998年5月—2004年9月 拍摄地点:新疆昭苏草原、巴里坤草原 拍摄民族:哈萨克族 拍摄对象:毡房工匠 拍摄人物:热哈提等牧人 组图数量:24 组图说明:哈萨克牧人逐水草而居,因而创造了毡房这种特殊的民居。毡房由围墙栅栏、房杆、顶圈、房毡、房门组成,上为圆锥形,下为圆柱形。围墙由栅栏组成基本框架,每块栅栏宽3.2-3.5米,高1.5-1.7米。栅栏外是芨芨草编帘。上部的房杆由红柳木弯制而成,一般长3-3.5米。一般4块栅栏的毡房,有65根房杆支起穹顶,8块栅栏的约90根房杆。房杆下部弯曲成方形弓式(蒙古有房杆为直的)。房杆用毛绳绑在房墙上,上面插入圆形圈顶。圈顶又是毡房天窗,上盖活动毡,白天敞开通风放油烟,夜间闭合御寒防雨雪。毡房门朝东南开,避风,门上除木门外挂毡帘。毡房中设置火塘、锅灶,分割为4个块区:进门靠右一块是厨房,右一块是老人卧房,左边第一块是晚辈卧室,其余一块是客室。这4个区域构成一个30平方米的圆形大厅,全家老小休息、待客、生产生活全都在这个游动的“白宫”之中进行。以下是图片分解—— 1、逐水草而居,是草原牧人的生活方式。 2、智慧的牧人因生活方式的需要而发明了便携式可以打包带走的毡房。 3、栅栏块用牛皮筋连接在一起,组成毡房的基本框架。 4、木杆下部要烤热做成弓形。 5、房顶的“穹庐”是这样制作的。 6、先用栅栏块围好房圈,然后升起房顶,再用一根根支架撑住。(刘艺中) 7、插好所有支架,升起牧民心中的“太阳”(房顶),牧人就有了“家”。 8、大毡房的制作搭建,要邻里们相互帮助一起构筑。 9、但凡迁来了新邻居,牧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忙建毡房。 10、每个支架都有自己的位置,必须对应绑实。 11、基本的框架一定要绑扎稳当,毡房才能牢固。(刘艺中) 12、栅栏外用编织的彩色草帘作为毡房“外墙”的“里层”。 13、巧手的哈萨克老人用不同颜色的毛线缠在芨芨草杆儿上制成了五彩斑斓的草帘。 14、首先在单个儿的芨芨草杆上用各色毛线缠出花草图案的线条。 15、然后再把一根根缠好彩线的草杆儿联结排列起来。 16、最后便形成了这样一席色彩缤纷的草帘。现今草原上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哈萨克族妇女仍是这种精美草帘的忠实传承者。 17、彩色草帘外面要用大毡覆盖。(刘艺中) 18、搭建毡房前人们要擀制出4米长的大毡。根据毡房的大小,每个毡房需要擀制10—18条大毡。 19、顶部的大毡要缝制成锥形样式。 20、如果是在转场途中,只需搭建临时性小毡屋即可。 21、只有到了真正的目的地,才正式“安营扎寨”。 22、哪里有水草哪里才是安放牧人之家的地方。 23、毡房是牧人流动的家园,却是草原上最温馨的港湾。 24、绿色的草场雪白的毡房构成了草原最亮丽的风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