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骞: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zhaocj0219 2016-03-28
  去年,因与敦煌艺术研究院洽谈合作,闲暇之余再次观赏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其中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新疆去过很多次,对那儿的山山水水、历史掌故略知一二。我出神地凝视着壁画,仿佛穿越时空,灵魂出窍,飘飘悠悠进入壁画,附身于张骞,重温了那段前无古人的“凿空”西域之旅。 
    他叫张骞,是西汉时的汉中成固人。大凡学习过中国历史的人,或许都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事。人们称他是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旅行家。司马迁称他是“凿空西域”的人。他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这得慢慢说。 
    汉朝自开国起,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就不断向南侵犯,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高祖刘邦曾亲领32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反被围困于白登,7日不得食,后采用谋士陈平之计,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始得解围。从此,汉高祖不敢再用兵于北方。 
    后来的惠帝,吕后及文、景二帝,忍辱负重,对匈奴采取和亲馈赠等消极政策,却没有换来须臾的和平。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昌盛。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决心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施展宏图,建功立业,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秦汉之际,大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但是多次被匈奴打败,匈奴单于还杀掉月氏国王,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大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被迫西迁到伊犁河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决定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如果真能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可以孤立和削弱匈奴,再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计划。 
    于是汉武帝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 
    张骞不安现状,志存高远,既然有这样能报效国家的机会,他当然就报了名。汉武帝经过考查,认定他心胸开阔,能以信义待人,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就选中了他。 
    公元前139年,他奉命率领100多人,开始出使西域了。当时,他们对于西域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几乎就是探险。他们从陇西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他们的向导和翻译。他们只能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可是,这里已经是匈奴人的地盘。就在小心翼翼地穿过河西走廊时,他们还是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住了。 
    匈奴的几个小王知道他们是从汉朝来的,觉得事情重大,不敢私自处理,就立即把他们押送到匈奴王廷。他见到当时的军臣单于,就理直气壮地对他说:“我们是大汉朝出使大月氏的使者,请你赶快放我们走。”
    军臣单于看着我笑道:“大月氏在我国的北面,我是不可能让汉朝的使者从我这里过去的。如果我匈奴要通过你们汉地去出使南方的越国,汉朝会同意吗?”
    张骞告诉他:“我们大汉朝是礼仪之邦,不会阻止外国的使者通过。”
    军臣单于摇头道:“这个恐怕你做不了主。” 
    自古就有两国交战不杀来使之说。那匈奴和中原王朝经常交战,当然也不能杀掉大汉朝的使者,否则,现在把事情做绝,以后也没法再打交道。于是匈奴单于就把他们一行扣留和软禁起来。 
    因为他是汉使,单于对他还算客气。单于为软化、拉拢他,打消他出使大月氏的念头,真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他们给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匈奴女子为妻,想这样拽住的手脚。那姑娘对张骞真的不错,他们慢慢有了感情,还生了一个儿子。 
    但是,和他一起来的那些人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他们全被匈奴人当作了奴隶。他觉得实在对不起他们,但是也无可奈何。只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匈奴人才允许堂邑父跟着他。张骞虽然被严密监视,但他每天只要出去,就一定手持“汉节”,表示自己的身份,表示他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大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就这样,他在匈奴一直被软禁了10年。 
    后来,军臣单于死了,他的弟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走。因为内乱,他们对他的监视渐渐有了松弛。
    公元前129年的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他决定立即逃走。但是,他不能回长安,他出使大月氏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要继续西行,这样他就不能带上他的妻子和儿子。10年来,他和妻子已经有了真正的感情,对儿子更是疼爱。怜子未必不丈夫,他并非对妻儿冷血,他和一般人同样有儿女情长。但是,为了完成他的使命,他不得不离开他们,也许是永别。他把真情告诉妻儿,他们都理解他支持他,他们对他表示,不管今后如何,他们活是大汉朝的人,死是大汉朝的鬼。张骞非常感动,和他们在漆黑的夜里洒泪而别。 
    可以想象,这种逃亡十分危险和艰难。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而高山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因为逃得紧急,他们没有带够路上必不可少的干粮和水。要知道,在大漠戈壁上行路,水就是生命。他们有好几次几乎陷入绝境。幸好,堂邑父善于用弓箭狩猎,他们用兽血止渴,以兽肉充饥,才保住性命,闯过难关。幸运的是,在匈奴的10年留居,他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穿上胡服,不易被匈奴人查获,所以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他们向西疾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他们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武帝,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大宛王满口答应了他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翻译,把他们送到康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过,10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他们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迁。乌孙国有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畔河留住下来。 
    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畔,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因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他们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侵扰的危险大大减少,所以,他们改变了态度。张骞向他们提出原来的设想,他们已经无意和匈奴打仗了。再说,他们还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这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们千辛万苦来到大月氏,就是想联合他们抗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张骞当然不会就此罢手。他们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他们对他招待十分周到,但是只要他一提起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的事,他们总是避而不谈。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全然无用,张骞只好在公元前128年动身回国。 
    回国途中,他们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再被匈奴人扣留。于是,他们重越葱岭,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塔里木盆地南部,沿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经沦为匈奴的附庸,他们再次被匈奴骑兵抓住,又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才趁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和大月氏建立联盟、夹攻匈奴的目的,出去的时候有100多人,回来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代价真是太大了。他觉得无颜面对皇上,更无颜面对和他一同出使,而如今却命丧他乡的弟兄们的妻儿父母! 
    他回到长安,向皇上如实报告了出使的详细经过,并且还讲了沿途各国的情况,他们的人口物产、风土人情。皇帝不但没有责备他,还很高兴地听他的讲述,皇上认为这次派张骞出使,结果还是不错的。 
    朝中的重臣认为,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预定计划,但是,因为时间长达10年之久,预料不到的变化是必然的。从这次出使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肯定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游牧北方,秦始皇为固边而筑长城,但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广阔的西域仍鞭长莫及。他这次通使西域,使汉朝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汉朝与西域一带的联系日益加强。 
    大臣们还认为,他这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活动,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考察。通过对广阔的西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我大汉朝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的情况,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国的许多情况。在他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汉朝抗击匈奴侵扰的战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前123年2月和4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为校尉,随着大将军出击漠北。当时,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正好熟悉匈奴军队的特点,又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的地理知识,他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因此,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博望”就是“取其能广博瞻望”。他想,这就是汉武帝对他的肯定吧。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准备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他询问大夏等地情况。他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实施“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同时,他还着重提出今后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汉武帝都采纳了。 
    这次,他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他们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汉节,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公元前115年,他回长安时,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他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身毒、奄蔡、条支、犁轩,汉朝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两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汉武帝对他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他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说起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还带回一些“副产品”。他们带回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这些植物逐渐在中原栽种传播。带回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汉武帝非常喜欢。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他们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 
    张骞一生坎坷,总是东奔西跑,颠簸于万里之外,为国分忧。他觉得,他虽然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他反思自己的一生,为国为民,问心无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善哉。 
    石窟中光线阴暗,阒无一人,静谧如梦。导游折身而返,喊了我一声,我这才如梦方醒,忙朝着窟外走去。 
    约好明年,我再游伊犁河谷,踏着张骞的足迹,不禁感怀起这位“凿空”西域,远播国威,造福后世的探险家。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赞曰: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
    张骞意志坚忍,在危难中不失气节,梁启超称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