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医精诚刘绍武,俯首甘为患者牛》第一讲:高风亮节,杏林楷模

 北极星_360 2016-03-28

《大医精诚刘绍武,俯首甘为患者牛》

第一讲高风亮节,杏林楷模

2015.6.24 三晋经方论坛

马文辉

各位三晋经方论坛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回顾历史,讲述刘绍武前辈的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和他非凡的学术成就。

刘绍武老师生前,也就是1994年9月,87岁高龄的老人家在海口时写给弟子们一首诗,我和大家来共享:“寻求钻研七十载,犹如长江水东流。为了群众三部疾,俯首甘为患者牛。”2004年12月2日,先生在海口市与世长辞,走完了他俯首甘为患者牛的光辉历程。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也是对人类有贡献的一生。他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论》基本学术思想出发,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成为近现代中医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流派体系。

第一讲我谈一下:高风亮节,杏林楷模。

1983年11月15日,《太原日报》刊载了一篇文章《遵医祖古训,怀救苦之心》,编者按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刘绍武是位著名老中医,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行医数十年,从来不把医术当商品,以一技之长去谋取私利。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美德,希望广大医务人员都像刘绍武老中医那样,自觉加强医德修养,对患者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争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1982年7月31日,在《山西日报》也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妙手医百病,德高不谋私》,这篇文章里,编者就加了这样的一个短评:各行各业都应提倡职业道德

“不徇私情,不收礼品,不看人下菜”。这是我省名老中医刘绍武的约法三章。看起来这个标准并不高,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刘绍武同志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良风气,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理所当然地收到了广大群众的敬佩和赞扬。同时,也为医务工作者树立了坚持医疗道德的学习榜样。

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遵守自己的医疗道德。但是,这些年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也程度不同地侵蚀到了我们的医疗卫生单位。有的人把自己的医疗技术当作为资本,假公济私,徇私舞弊,搞种种不正当的“条件交换”;有的人接受礼品,心安理得,把自己的医疗技术当作“商品”;有的人以职称等看人下菜,一样患者,两样对待。这些现象虽然只是个别的,但它已经损害到了医疗卫生单位的信誉。

提倡职业道德,珍惜和爱护各行各业的信誉,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工作者要提倡科技道德,文艺工作者要提倡艺术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倡教育道德,这是我们社会主义趋向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希望各行各业的同志,都要重视道德修养,提倡职业道德,身体力行,带头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上面呢,是《山西日报》专门加发短评,给刘绍武医德医风的高度评价。1986年7月5日,《健康报》也以“高风亮节六十载”为题,对刘绍武老先生的医德医风做了一个全面的报道,这里我就不说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从整个媒体对刘绍武老先生的高度评价就可以看出,老先生的一生为我们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是我们后学在从医路上的楷模。

刘绍武老先生,是山西省襄垣县人,生于1907年4月8日,卒于2004年12月2日。先生幼年体弱多病,遂立志学医,在初有成就的基础上,1930年他在山西省长治市创办了山西省第一家私立医院——友仁医院,并同时创办了相应的学说团体——友仁医社。在这种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学习应用伤寒论,开始走向一病一方,合病合方的这样一个路子,疗效显著,名震家乡。解放以后,他参与创立了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刘绍武老先生讲医德,自己约法三章“不徇私情、不收礼品,不看人下菜”,一辈子坚守他这样的一个原则,他不论是熟悉的患者还是生疏的病人,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的农民,凡是前来看病的,他都热情相待,一视同仁,特别是对那些远道而来,家庭经济拮据的患者,更为体贴和关注。

我给大家讲几个刘老生前的故事:有一个患者,吴某,长期疾病缠身,婚后十年未生育,在省城几家妇科专家会诊后,诊断其无生育能力。在其绝望之际,1967年请刘绍武老先生诊治,按照老先生嘱托,服药几十付,强壮了身体,在以后的时间里生育了两个男孩儿。在治疗过程中刘老与老伴儿,还从家里拿短缺的中药供患者急用,患者一家人极其感激,多次送礼致谢均被拒绝。所以直到今天,这位患者的儿孙现在都已经成人,他们全家对刘老感恩戴德,牢记一生。这位患者及其子女后来都成为我们学生的忠实患者。

第二个例子是,有一个患者叫吴照商的,他是抗美援朝前线的。他得了胃溃疡以后,部队医院要给他做了一个胃的局部切除的手术。在1968年,刘老就给他开了治疗胃溃疡的一个方子, 他坚持服药60剂以后,病情稳定,溃疡愈合。这位患者转业以后,回到太原钢铁公司,身体非常康复,曾多次带礼品来致谢,均遭拒绝。刘绍武老先生向他说:“你们在前线为老百姓流血流汗,做贡献,老百姓都十分感谢你们,为你们做些医疗服务是我们完全应该的。”

还有一个患者,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当时是一个52岁的农村妇女,名叫陈玉凤,从小当童养媳,饱受痛苦,受尽折磨。1969年她患有骨结核,住院数月以后不见好转,外科大夫说:“即使动了手术,剔除朽骨,成功的希望也十分渺茫。”眼看病体垂危,她老伴儿一脸愁云,心急如焚。经人介绍,找到了刘绍武老先生,老先生开了阳和汤,预期服药150剂,才能见效。同时也安慰患者:“对战胜疾病要有信心,对疗程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半途而废。”患者呢,按时按量服药,服到110剂的时候,创口就长出了新肉,服到150剂的时候,朽骨长出了新的骨质,服到250剂的时候,神清气爽,食欲大增,不再拄拐棍,还能行动,围着灶台给家里做饭。这样历时一年,服中药250剂,患者的骨结核完全治愈。那么从这个病例我们也能看到,我们中医治病的疗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治疗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刘老也逐步地体会到,一个慢性病,没有足够的疗程,是不能够完全取得这样的疗效的。那么在治疗疑难杂病、慢性病的时候,刘老会耐心说服病人,给予病人治病的信心,给患者树立一个治愈疾病的希望,我们的疗程要以半年、一年,这样的持之以恒、彻底地战胜疾病,在这一点呢我们作为学生感受身同。所以今天我们治疗慢性病的时候,仍然按照老师的教导,耐心的给病人来做这种思想工作,要坚持服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这位病人治疗好以后,专门请人写了一封非常好的毛笔字的感谢状,送给老先生,非常感人。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1971年秋天,被刘绍武先生治愈的一个红斑狼疮患者,叫刘秀梅。她和她的父母,提着特意从北京置办来的糕点、名酒来感谢刘绍武。她们到了刘绍武家以后,刘老看见这样一个情况,一边死死捏住患者的提兜,一边连声说:“不兴这样,不兴这样”,并耐心的向患者说:“不收礼是我多年来的规矩,收了你们的礼,不就是看不起别人了吗。病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不能厚此薄彼呀。”患者觉得说的在理,只好把礼品提回去了,这样的场景是非常多的。我在跟随刘老在门诊实习、进修期间,以及在刘老家里面听讲座的时候,这样的情景经常出现。这样能坚持一生不收病人的一点儿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难的,而且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没有情义的。

那么很多病人出于感激之情,从家乡带点家乡的小米或者是鸡蛋,在那个困难年代,跑上几百里专门上门感谢,刘老都不收,我们都觉得刘老毫没有人情味儿。刘老都将这种病人拒之门外,毫不客气的让病人把东西都带回去。有时实在是有的病人路途太远,礼品带回去太麻烦,那么刘老只好以现金的形式将这些东西买下,来达到‘不收病人礼’的这样一个承诺。

1976年的时候,有一个糖尿病的患者,他是太原市一个部队医院的院长,他请刘老多次登门为他治疗,日渐好转,血糖控制的非常理想。后来刘老第四次上门为他看病,在刘老准备起身回家的时候,这位院长专门为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并特地邀请了他们医院的几位医生一起作陪,先生呢,则以‘曾立誓言,不开先例,不在病家吃饭’为由就拒绝了。这样一个规矩的养成呢,不是刘老出名以后,或者是成为新闻人物、公众人物以后才这样定的。在早期,刘老在长治地区经坊煤矿,那个时候行医,就已经养成了这样一个好的习惯。他从来不在病人家里吃饭,因为当时周围缺医少药,他经常要登门治病,治完病后,有时候正好赶上吃饭时间,他在病人家里是不喝水不吃饭,他这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从年轻的时候到晚年,一辈子坚守这样的一个原则。

1979年秋天,在山西长子县龙潭河煤矿,有一位患癌症的矿工慕名从家乡到太原寻找刘绍武看病,路程有三百多公里,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在黄昏的时候才找到刘老的家,一进门的时候就说:“哎呀,我总算找到你了”。断断续续的诉说病情后呢,先生呢就温言安慰,老伴儿又端来一碗挂面让患者先吃饭。刘老诊完之后,给患者开了调胃攻坚汤。这么一个肿瘤病人,他面带难色,迟迟不肯离去,这时患者的儿子就说:“我们人生地不熟,劳驾您给找个旅店吧!”老先生这时候才恍然大悟,他想了一下说:“这么晚了,干脆就住在我这里吧。”这位老矿工连说:“这怎么使得,这怎么使得。”先生说:“不要紧,我们还沾点儿老乡关系呢。”这不但给病人看病,还让病人住在家里,那么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我个人当时在上学,跟随刘老的时候,同样也有从家里找过来一些亲戚,请刘老看病,有时候确实是天有点晚了。那时候刘老不仅帮忙看病,而且还帮助解决住宿问题。这种情况,不仅在今天看来,就是在当时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环境里面也是非常难得的。

刘老对患者,贫困的患者,是出于一种‘怀救苦之心’、‘怀慈悲之心’啊!那么他在对待高级领导干部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那么我给举个例子。1981年,一位高干患了胃溃疡以后找刘老就诊,刘老先生一边给他细心切脉,一边认真的问病,这个时候,患者就提出来让老人家给他开一点滋补品。刘老先生就给他耐心的解释到:“人参性燥烈,久用伤津,且易上逆造成眩晕;党参之功,性同人参,且较人参平和,并且没有人参之弊,在汤剂中量大一点,效果还优于人参。”我们从这些情况来看,老先生不是看人下菜,如果说需要人参,那么在大病、危病时,刘老毫不客气、毫不犹豫来使用;但对于一些慢性病,不需要使用的时候,患者有要求提出来了,刘老都会婉言拒绝,而且耐心的做思想工作。这种品德,在今天看来是非常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的。

1982年的春天,省城的某位领导,趁中午休息的时候带领全家,提着名酒、香烟等高级礼品,找到刘绍武老先生家里致谢。感谢刘老治好了他多年的慢性病,使他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那么刘绍武老先生对贫困的人送礼不接受,对领导干部也是如此——照例婉言谢绝,再三解释说:“心意我领了,医生为患者治好了病,你们高兴,我更高兴,但这礼品我是从来不收的”。就这样,礼品在两双热情的手里送过来又被推过去,最后还是落在了患者的手里。刘绍武老先生真诚的说:“对我们医生来说,能看到患者恢复健康,重新工作,这就是最大的宽慰。假如把医术当做资本,以换取患者的谢礼,尽管每个患者出于诚心,那我自己不就变成了一个不义的的商人了吗。”所以刘老先生的这样一个承诺,一生来践行,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都是如此。

一位天津郊区的农民,得了半身不遂,失去了自理能力。他专程从天津赶过来,慕名找到老先生。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作为病人嘞他担心受到冷遇,没想到刘老不但给他诊明了病情,还帮他抓起了中药,并耐心了讲解了煎药的方法,使这位普通的农民患者很受感动,这使当时在门诊的病人都很感动。

太原杏花岭街一位居民梁清和,身染伤寒,急需治疗,但由于孩子多,拖累大,很难拿出钱来看病。刘绍武先生闻讯后,连续几次登门为患者诊疗,先后为这家支付了二十多元的药费。经过一个月的疗治,终使卧病在床的患者恢复了健康。那么二十多块钱在八十年代初期,和我们今天来比,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是老先生的工资的三分之一。老先生不仅给病人治好病,还给病人垫上钱,那么在今天社会里,这种医德、医风更需要我们提倡和学习。

刘老在76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家了,刘老每天看病,从上午八点上班,要看到下午两点,有一百多号病人。由于他长期为病人这样的服务,有一次突然就血压升高,出溜在了办公桌的下面,他这种为了病人,牺牲自我、忘我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在知识分子的圈里有一个不良的风气,就是——文人相轻,中医行业也有这样的情况。刘老就针对文人相轻的这个流弊,他就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规矩——不在背后议论同行医生。有一回一个实习大夫,见一个大夫给很多病人都用逍遥散的方子,每次加加减减,用量很小,实习大夫就用讥讽的口吻告诉刘老,刘老就很严肃的说:“这位大夫经常使用逍遥散,肯定是对此方有所研究,而且还能灵活应用,更是难能可贵,用量小是有小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中医所谓的轻启难关”,短短一席话说的实习大夫十分惭愧。又有一次,一位患者心下痞满,其他大夫给他治疗了很长时间,效果不是很明显,他拿着这位大夫开的处方来找刘老看病,说吃了十几服,不但不顶事,还给加重了病情。刘老看了处方,是一剂生姜泻心汤,由于黄芩、黄连用量不足,寒热对比不适于病情,使整个方子就偏于热,所以病人吃了以后有点头晕,有点上火。那么刘老就增加了黄芩、黄连的用量,对病人说:“这个方子开的非常好,你回去仔细继续服用就会好了。”那么正如刘老所说,刘老稍微改变了一下原方的剂量,病人通过一段时间服药,病情完全治愈。

几十年来,刘老先生不论是艰难创业,还是功成名就,都从不说是道非,议论人物、炫耀名声,那么这也是今天我们中医界里面一个难得的榜样。医生之间,我们同行之间要互相抬举,而不是互相来贬低,要给我们同行之间留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也是刘老先生医德医风里面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祖传也好、名医也好,在带学生的时候往往留有一手,也就是说他不完全交给学生,很保守,这也是我们中医或者古代行业里面一个很不好的陋习。刘老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医家,他对病人不仅有这样一个同理心、同情心、慈悲心,对待同道也有开阔的心胸,同样对学生也是,唯恐金针不度人。刘老往往不厌其烦、旁征博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手把手的教学生,唯恐学生学不会,这也是刘老有众多弟子追随他的一个重大的原因。那么我们作为后辈,作为当时学院里面一个小学生,到了刘老家里,刘老都是端茶倒水,在赶到饭点儿的时候,还留我们吃饭,唯恐你学不会、学不懂。他的这种平易近人,他的这种‘绣出鸳鸯从今来,乐将金针度于人’的品德,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论是论病说理,都不厌其烦。对于学生提的问题,循循诱导,然后以故事的形式,浅显易懂的道理,将深奥的医学道理讲出来。这是我们作为弟子和学生都感受到的一种温暖,感受到的一种激励,那么在我们的行医和带徒过程中,把刘老对病人的这种态度,对同行的态度以及对待下一辈学生的态度,我们都感受身同、言传身教。我们也想像刘老一样,将这些东西都做好,但是回想起来,我们离老先生做的相差的还很远,做的非常不够。

刘老一直到九十多岁高龄,都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所以他在晚年八十五岁的时候,南下海南,进行创业。这在医学界,在山西的中医界,是一段传奇的佳话。所以刘老在海南的时候,1993年6月6《海南日报》就以专篇‘杏林老宿,高山景行’为题,对刘老的医德、医风、医术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今天晚上,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简单的从刘老的医德、医风方面,以‘高风亮节,杏林楷模’作为第一讲,为大家做一个讲解。老先生生活,一辈子非常简朴,素衣素食。一个人的伟大,之所以称其为伟大,是从生活里一点一滴形成的。因此他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在今天,三部六病医学流派里面,我们作为弟子,再传弟子,仍然要以老先生为榜样,来为三部六病,不仅在医术上,在医德上,我们要创造一流的三部六病形象,来造福广大的患者。

第二讲我想从老先生传奇的人生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来谈谈老先生的趣闻轶事和民间传颂的,非常传奇的一些行医过程。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整理者:苏赵威、王蓓茹、张国华

校对者:王蓓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