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023回| 柴胡温胆汤的肝胃同治之妙

 枫的倾诉 2016-03-29

小编说
上期讲了柴胡温胆汤用来治疗枢机不利的失眠,其实这个方的用处十分多,不仅仅是失眠,今天就讲讲这个方的其他用处~

023回

案1
毛某,女,65岁。
2006年12月24日初诊:主诉胃痛10余天。患者诉近10余天胃胀痛,嗳气,与饮食无关。怕冷,右胁下隐痛,情绪尚可,口干,稍苦,无口粘,偶会恶心,大便干,小便平,腰痛10余年(自诉有腰肌劳损),纳食较少,食欲可。眠差,梦多。既往胃有克林霉素大剂量使用出现肝损害。
2006年4月发现脂肪肝。2006年11月18日B超示:1. 肝内脂肪浸润 2. 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 3. 脾胰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红点多,苔淡黄、腻,稍厚。脉弦缓,右关旺。

案2
张某,女,12岁,1988年8月10日就诊。
患儿于十天前因晚上与同伴捉迷藏而受惊吓,至夜间睡眠中突然惊叫,语无伦次,言所未见物。观其面色萎黄,目光呆滞,补清恐淇。紧抱其父,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数。宜血、尿常规,心电图、脑电图均无异常。

你想对了吗
案1:
辨证为少阳痰热内扰,胆胃不和,治当和解少阳,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竹茹15g,枳壳10g,茯苓15g,陈皮10g,郁金15g,鸡内金15g,生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嘱病人服7剂。

二诊:2007年1月2日,服上药后,胃胀痛未作,嗳气止,右胁下隐痛大减,大便解之通畅,质由干结转软,纳食增加,舌略暗红,苔白略厚粗。脉弦缓,右略滑。
守上方黄芩改为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嘱病人服7剂。

三诊:2007年1月9日,服上药后,自觉右胁部胀痛消失(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胃纳转佳,睡眠尚可,二便平,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脉弦略缓,中取甚治当疏肝和胃,利胆排石为主。守方加海金沙20g,川楝子10g,桃仁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嘱病人服14剂。(由于将近过年患者要求服药14剂)年后患者告之病情全愈,随访未再发作。

案2:
证属胆气亏虚,痰扰心神。治以柴胡温胆汤加减:柴胡18g,陈皮9g,法半夏8g,积实10g,竹茹10g,甘草6g,远志9g,龙齿12g,蝉蜕6g,服药三剂,症状三分去二,白天已能正常上学,但眠中多梦,时有惊醒,须与父母同睡,续上方三剂,诸症悉除。

思路辨析

案1中的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病位虽主要在脾胃,然常涉及肝胆。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上肝脾同病、胆胃同病比比皆是,柴胡温胆汤肝胆脾胃同治,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上述病例胃胀痛,嗳气,右胁下隐痛,口干,稍苦,偶会恶心,眠差,梦多,舌质红,红点多,苔淡黄、腻,稍厚。脉弦缓,右关旺。再加上B超结果,不难看出该病的病位在胆和胃。病机为少阳痰热内扰,胆胃不和。

治从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着手,方用柴胡温胆汤加减,方中加入郁金,鸡内金,兼以化石之功。二诊患者有明显好转,说明辨证方向正确,热像渐减,故黄芩用量减为5g,守方继进。三诊病情继减,故治法转为疏肝利胆,化石排石为主,守方加海金沙利尿通淋化大石,川楝子理气止痛,桃仁味苦而入血分,善治血滞。患者服药1月,诸症尽除。


案2是一例惊恐的病案,这一类疾病,病机不外乎肝郁、胆虚及痰热。

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体阴而用阳”且与胆相表里。“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情志舒畅,胆气舒畅,余脏皆安。若肝失疏泄,胆失宁谧,气郁而结,横逆犯脾,脾土失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热,上扰心神,故出现虚烦不眠、惊恐惊悸等诸多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当人体服较大剂量柴胡时,能使之较好地入睡,深睡。以北柴胡为主药,配以温胆汤治疗这方面的疾病,功效相得益彰。而在服药时间上采取下午及晚上为主,使药力在夜间发挥,故疗效较为满意。
参考:
[1] 黄传建. 柴胡温胆汤治例及体会[J]. 北京中医, 1995, (3): 33.
[2] 高琦,胡子毅等. 柴胡温胆汤加减治验3则[J]. 光明中医, 2008, 23(4): 498-4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