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股权激励若不能规避这7大误区,还不如不做!!!

 bizibaba 2016-03-29

【导读】


新经济年代,股权激励“做不做”,CEO们基本没有分歧,但“如何做”?却存在一些较常见的问题与误区,如不能规避,轻者弱化激励效果,重者甚至导致人心涣散、做还不如不做!


 

一、股权激励一定是“一把手工程”,绝不能托付他人

 

股权激励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对公司最有价值、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

1、在企业里,这些人是谁?

2、他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何?

3、给多少才基本符合对他们的价值定位及他们的个人预期?

这些问题只有一把手最清楚,任何别人都无法替代,所以股权激励一定      是“一把手工程“,在确定分给谁、分多少等关键方案上,以及分前、分后的吹风宣传,一把手都必须亲自操刀,绝不能托付给其他人。


有些企业的CEO觉得,这事太琐碎,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顾不上,干脆让董秘或CFO负责,再请个专业咨询公司,自己当起“甩手掌柜”。花很多钱,费很多时间,设计个看起来很完美的方案,一堆精美的表格、复杂的公式,然后就定出分给谁、分多少,可以想象,这样的方案质量会如何?打回重来、再继续折腾,延缓了股权实施的进程,这是后果比较轻的。如果稀里糊涂就这么下发执行,搞得人心惶惶、群情激愤,那简直就无法收场了!

所以,咨询公司也好、专家顾问也好,能做的一定只是理念的引导、经验的借鉴及方法论的支持,而绝不可以让他们越俎代庖,关键决策CEO必须亲自把关!


 

二、注重激励导向,不要让激励对象感觉股权激励就是一个“手铐”

 

股权激励既然是激励,其目的还是以激励为主,留住人才只是一个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主人”的感觉,促使他们对公司发展做出长期承诺并全情投入。所以在机制设计上,切忌把激励搞成纯粹的绑定,让激励对象感觉这就是一个“手铐”,甚至还不是个“金”的!比如,有的企业的董事长/CEO,总担心看上的人会跑,心里不踏实,所以让他们掏很多钱来买股权,想着这样,一来他们不会轻易走;二来即使走了,至少在股权上,也不会吃太大亏。结果给激励对象造成了这样一种感觉:这不是给我挣钱的机会,而是让我不能有随便“逃跑”的机会!这样就失去了激励的本意。对于企业创始团队,大家共同创业,从一开始就是企业主人,那该掏钱要掏点钱,但对真正的骨干员工,企业是想让他们变成企业主人,而不是他们本身就是企业主人,让他们掏很多钱,就没有太大的必要。

 

所以,股权激励的设计安排,首先一定要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方案,对于激励对象而言,一定是一个他们自愿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激励和约束的有机统一,设定一些防范条款,如规定在上市前,或者是服务几年之内,激励对象如果离职了,不能私自转让等等。当然,这个条款也不能太过苛责,特别是在绑定周期和回购方面。如果是大家自己掏钱买的股票,绑定周期很长,强制回购条款很苛责,就不太妥。回购条款,也应区分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安排,比如:因公伤残的,最好按照市场价值给激励对象兑现,其他一些正常的情况,给本金、利息,即使是严重违规的,最好也要返还本金,而不要没收,再怎么着这是他的权益。


 

三、正确对待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元老“,不要“过河拆桥”

 

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股权激励的主要目的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并激发他们对公司做出长期承诺。但也不能就绝对地认为,凡是对公司未来发展没什么重要价值的人员,就不予考虑。很多创业企业,“打江山”时,能提供的薪资待遇十分有限,而且失败的风险还非常大,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拢住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才团队,在核心团队中,部分人员从能力上看,甚至只能是“凑合着用“,到了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这些“元老”很可能跟不上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股权激励的目的来看,似乎就不应该成为激励的对象,但这样的简单考虑并不妥当。

 

首先,一些“元老“在进入企业之初,在个人短期利益上往往是做出了一定的”舍弃“,如:拿到的工资奖金低于他们在人力市场上的价值,他们搏的是企业的未来,而且对企业走到今天,也确实有一定功劳,从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他们做出补偿,理所当然。而基于企业未来发展考虑,这种补偿,首选的应该是通过股权激励,而不是企业现在情况好了,就给他们多加工资、多发奖金,甚至给一个他不能胜任的高职位,这样的做法,会引发内部的不公平,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激情。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要考虑到“示范效应“。如何对待“元老“,企业其他人都在看着。觉得有用时就用着,没什么用了,就一脚踢开,大家自然会产生这种想法:哪天我跟不上企业发展了,肯定也是这下场,这样他们在内心里,也不可能真正对企业做出所谓的长期承诺。

所以,在股权激励的对象选择上,应当坚持“肯定历史、面向未来”的原则,对于创业元老,即使他们不能跟上未来发展需要,也应在股权激励时,给予适当考虑。


 

四、股权激励应与中短期激励统筹考虑,不要相互割裂

 

股权激励与中短期激励共同构成公司薪酬激励机制,两者应统筹考虑,不要相互割裂。享受股权激励的人,他对公司的中短期激励诉求,可以要求他不用简单地按市场价值来做,也即可以适当地放弃一些短期的激励。这样的安排他们应该是愿意的,因为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股权激励的对象应该更看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这一点在引入“空降兵“时,要特别注意,应避免既给很高的年薪,又给很多的股权。

 

在确定分多少时,不要只根据授予股权的预计绝对价值来评判激励力度,而要看这个价值与激励对象当期年薪的倍数关系,年薪倍数相对合理,才能更好地保障股权激励的效果。

很多创业性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薪酬体系还相对比较“粗糙”,在不同时期加入公司的人,岗位、级别差不多,但薪资水平可能相差很大。条件允许的话,应先把薪酬体系理一理,把这种差异抹平到一个适当的范围,然后再来实施股权激励。

 

此外,也要注意,不要把长期激励短期化,把股权当作奖金发。今天打了一个单子,赚了很多钱,就给分股权,这就是把长期激励短期化,并不好。一来,这样的员工从公司长期发展来看,是不是你需要的?不一定!二来,从激励的“即时性”、“刺激性”来看,对这样性质的工作并不一定适合,员工恐怕还觉得,搞这“虚里巴矶”的玩意,哪有业绩提成来得痛快!所以一定要把股权激励与中短期激励结合起来。员工拿下一个单子,按一定提成规则给奖金;觉得看准了,这人不但能力强,而且认同公司文化,愿意做出长期承诺,对于公司长期发展很有价值,再给股权。


 

五、股权激励并不是激励核心团队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

 

不要对股权激励期望过高,认为搞了这个,核心管理团队等激励对象们自然而然就会全情投入工作。要让激励对象从内心迸发出激情,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信企业能够实现愿景目标,他们认同公司的文化。如何让员工信你?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核心管理团队是否都能坚守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如:是否都能坚持公司利益第一?是否能说到做到?等,这些需要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做法来保证,而激励机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方面,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改进、强化。


 

六、注意正确的宣传与引导,不要只谈股权激励的金钱价值

 

很多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只是和激励对象强调,这在未来价值有多么多么大,大概等于多少多少钱,结果把它变成了一个纯物质性的激励手段,而忽视了文化层面的意义。这样轻者会弱化激励效果,重者会让一些激励对象产生这样的不良心态:好了,有了这些股权,我这一辈子无忧了,从此可以躺在“财富簿”上睡大觉,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去拼搏了。甚至,在工作态度上,对那些没有拿到股权的人“吆五喝六”,在公司形成“股权派”和“非股权派”,严重影响公司的文化氛围。如果演变成这样,结果就成了“负激励”,还不如不搞!

所以在宣传与引导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导向,除了其金钱价值,更重要的应该要强调如下这些要点:

 

· 股权从哪儿来的?——告诉激励对象,这体现的是大股东利益分享的胸怀;

· 为什么要给你授予股权?——说明公司是对什么样人的价值认可,看重的是认同公司文化;

· 得到了股权,你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打工心态与主人心态有什么不同。

 


七、制定“有没有”的标准一定要慎重,切忌给员工造成主观随意的感觉

 

很多企业,员工人数不是太多,骨干更少,往往就那么几十号人,所以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哪些人应该给、哪些人不给,CEO心里很清楚。既然很清楚,也就懒得再去仔细琢磨标准,觉得这样太麻烦、有点多此一举,于是含含糊糊一交代,“大笔一挥“就给定了。等到一些没有的员工闹起情绪,想解释,才发现摆到明面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结果给员工造成一种主观随意的感觉,这样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因为“多与少”只是个“量”的区别,“有没有”则是“质”的区别:有了,意味着是被公司认可对长期发展有价值的骨干,没有的则不是。而且,“多与少”在操作上,往往可以通过协议做出明确规定,要求激励对象进行保密,而“有没有”则是无法保密的。所以如果不能拿出一个非常清晰的、让员工理解无歧义、且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很可能在分的时候,会搞得人心惶惶,甚至导致人心涣散、公司走向分裂。所以决定“有没有”的标准,一定要慎重对待,这个标准应该是“刚性、无争议的”!

 


来源:君联资本CEOClu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