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饭亭上留正气英雄故事复谁知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03-29

方饭亭上留正气  英雄故事复谁知

——文天祥海丰寻王前后

                                      陈宝荣

 

 

 

【提  示】

海丰,文天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转战南北、戎马倥偬的生涯,就是在五坡岭炊烟袅袅之际倏然画上句号的。于文天祥来说,五坡岭是“落凤坡”,是铭刻忠魂之地;于海陆丰人来说,五坡岭是凭吊英雄气节之祭台。

文天祥入粤近10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活动在海丰。其间,他经历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本文力求将深藏在背后不为人注意的细节挖掘出来,让读者对相关的人物事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及第。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大举南侵,上疏请斩主张迁都以避敌锋的宦官董宋臣,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历任知瑞州、江西提刑等职,因得罪权贵,或罢官或弃职。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闻元军来犯,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兵败江西空坑,辗转南岭,于景炎三年(1278年)春进入广东。从潮阳到海丰,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同时进行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被封为少保信国公。同年12月,在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3年多,经历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初从容就义。所作《过零丁洋》、《正气歌》成为千古绝唱。

【大事记】

 宝佑四年(1256年),弱冠之年的文天祥高中状元。但就在文天祥中魁后还没有任职的时候,父亲文仪在临安病逝。文天祥随即扶柩还乡,在家守制三年。

开庆元年(1259年),文天祥守制期满,陪弟弟文璧进京应试。到临安后,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始了他光明正大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遭斥。

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了《哀痛诏》以及朝廷令他“疾速起兵勤王”的专旨,在江西境内征集义士粮饷,以身作则,把母亲送往惠州交弟弟奉养,并捐出全部家产充作义军费用。由于朝内别有用心之人从中作梗,文天祥的勤王军延误了开拔的时间,抵达临安时已经是8月下旬了。文天祥到京后,被任命为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

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议和,并被扣留,押往北方。元军统帅伯颜以死亡相威胁,逼文天祥代表南宋投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南宋朝廷又派出以右丞相贾余庆为首的“祈请使”到元军奉献降表。文天祥知道后,当场痛骂了这伙叛臣贼子。

德佑二年(1276年)2月5日,南宋君臣在临安皇宫内举行降元仪式。当月,文天祥被元军押送前往大都。路上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在当地百姓帮助下从水路逃脱,来到江北宋军治下的真州。由于淮东制置使的猜疑,他只得投奔益王和广王建立的元帅府。

到永嘉后,文天祥被端宗任命为同都督置府南剑州。他赶赴福建,在那里招兵买马,再举义旗,计划以福建、江西为基地恢复发展。德佑三年(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军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海丰。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随军的母亲、长子、三女、四子先后死于病乱之中。

 

【历史演绎】

 

文天祥在海丰

 

第一回:兴国气象  空坑兵败

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文天祥督军劳顿,移师梅州。

五月,休整之后,主力越过梅岭,开展收复江西的战役。勤王军旧部和各地义民纷纷起来和督府军遥相呼应,抗元斗争此起彼伏:乐安人何时招集一支义军攻克了崇仁县;文天祥的大妹夫、吉州龙泉县令孙桌组织起事收复县城;另一个妹夫彭震龙收复永新县城;攸县人吴希爽等在湘赣边境起义,攻克袁州萍乡县。在这个有利形势下,文天祥率主力一举攻克了赣州会昌县,接着又取得雩都大捷,并乘胜攻克兴国县,移督府于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带兵归附文天祥指挥。临川、洪州、袁州,瑞州义兵也来请求受督府节制,抗元浪潮声势浩大。

文天祥对军事作了一番布置:派遣督府参谋张汴率领主力部队直逼赣州城;邹枫率赣县义兵攻永丰、吉水;黎贵达率吉州所属各县义兵收复泰和。这时赣州所属各县已全部克复,元军被困守在赣州孤城之中,吉州所属八县恢复了四个县。督府军大有席卷赣南之势。

正是兴国这一中兴气象,吸引了元军的注意,元军主帅张弘范意识到不砍倒文天祥这面抗元大旗,就不可能尽快地摧毁南宋王朝。

八月间,张弘范派李恒率精锐部队围攻文天祥部。大军压境,文天祥难挡强敌,败走空坑,妻欧阳氏及次子佛生、女儿柳娘、环娘皆被元兵掳获,张汴、刘洙等将领壮烈牺牲。督府军几乎全军覆没。文天祥因赵时赏掩护得以脱身,带长子道生及残部乘骑奔往广东循州(今龙川)。

十月,因母及弟文壁在惠州,复收散兵义军前往。

 

第二回:寻王入粤  屯兵丽江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文天祥进入海丰。

文天祥此时的到来,是因为他得知南宋小朝廷成了海上流亡政府,已从泉州至海丰,屯扎丽江浦。以其说此时的文天祥入粤勤王,倒不如说他是为寻帝而来显得贴切些。

然而,当文天祥抵达丽江时,行廷早就没了踪影。他们已从海路转移至浅湾(今饶平南澳岛),后又逃到秀山(珠江虎门内的虎头山),井澳和硵洲(广州湾口外海中)。

难道行廷君臣不知道文天祥的消息吗?非也。文天祥在江西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屯扎在丽江浦上的宋端宗还在水师大营赐宴与臣同欢庆贺呢。行廷的突然撤离,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是故意之举,但不将消息告知文天祥,而让一支残军孤悬在外,且又是近在咫尺,在道义上多少是要受到谴责的。究竟,是谁有意让文天祥孤军在外?是怕兵败的文天祥引来元军的围剿?可文天祥是抗元的一面大旗呀。文天祥在一无钱粮,二无支援的窘境下,居然能奇迹般起兵十万,转战江西,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拖住元军的主力,才使宋廷得以苟延残喘。当然,这些并非宋端宗之意,他虽贵为天子,只是个十一岁的娃娃皇帝罢了。

文天祥的到来,在海丰掀起了新的抗元高潮。

在海丰士族首领范良臣、庄应祥、郑复等人的协助下,文天祥率领督府军余部,荡平碣石、甲子等沿海贼寇,并派人四处寻访行朝行踪,可惜,无所进展。三月,得不到消息的文天祥决定暂时屯兵于丽江浦,一面招募义军编练水军;一面继续派人联络行廷。

 

第三回:曲意上表  入朝无望

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宋之行宫移至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的崖山。

孤立在外持续奋战的文天祥,好不容易得悉端宗病逝赵昺继位的消息,文天祥心里没明白,事到如今再也无法继续地孤军战斗下去了。于是便令使者向新帝上表,自劾兵败江西之罪,请求入侍崖山行朝,合流抗元。然而一直等到8月,只等来 “诏加文天祥为少保衔、封信国公,封母曾氏为齐魏国夫人,赐黄金三百两以示慰劳”之圣旨。西行之路断绝了,中央权力机构拒绝他入席。恰确地说是张世杰、陆秀夫反对收容文天祥。就连他退而求次,提出往广州与驻守那里的王师会合之意愿也遭到坚决拒绝。

此时,身在行宫的张世杰与陆秀夫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大概是顾忌文天祥的功绩与威望,而担心他回来争夺地位吧!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可谓支撑南宋危局的三大支柱,张、陆二人对朝廷不可谓不忠,后来的崖山决战,陆秀夫背负着9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突围出去的张士杰坠海殉国,其忠心耿耿可昭日月。但在对待文天祥的问题上却没能跳出人性的弱点。诚然,瑕不掩瑜,英雄终归是英雄,只是后人在了解这段历史恩怨的时候,不免要发出沉重的感慨

拒绝当然需要理由,况且对于文天祥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于是,似是如非的舆论出现了:既然当初认为无容地之身而出走,如今再次归来岂不同样困扰?再说,他不是一直在瘟疫流行区吗?若是将那病毒带回朝廷的话……

首先,事实果真如他们所说的“当初认为无容地之身而出走”的吗?不错,这话表面看来没有丝毫的破绽,内在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德佑二年,元军逼近临安,州县守将望风降附,丞相陈宜中、参知政事陈文龙、同签书枢密院事黄镛等大臣相继出逃,文班仅存六人,朝中日夕惶惶。前往勤王的文天祥临危被授枢密使,满朝上下首要他做的事就是到元营会议降约。他却在元统帅伯颜面前保宋宗社、出言不逊而被扣押。其后,历经九死一生,由今天的南通遥望港(这个港口因为纪念他后来才改成此名)乘船到福州寻益王,正赶上陈宜忠和张世杰立端宗,文天祥被任命为通议大夫、右丞相、枢密使。单从职务上看,文天祥似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而实际的权柄却操纵在陈、张二人的手里。由于他们的排挤,文天祥在中央无法施展才能,被迫自请到故乡江西设都督府招兵。后来,再入朝为相的陈宜忠见大势已去,脚底麻油溜到越南去了,朝中掌握权柄者换成张世杰和陆秀夫。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当时,气愤万分的文天祥写信指责陆秀夫等人:“天子幼冲,宰相遁荒,制训敕令出诸公口,奈何不恤国事,以游辞相拒耶。”

再者,如果以“文天祥在瘟疫流行区可能携带病毒回朝廷”作为拒绝他入朝的理由,非但文天祥会寒心,即使今天“非典时代”的人们看了也心寒!

可叹天地一孤臣,一次次的望帝,一次次地绝望。

 

第四回:海门望帝  剑刻终南

 

九月,文天祥部发生瘟疫,死者数百。入朝无望的文天祥不得不考虑以后的出路。

正当文天祥筹划以潮、惠为依托收复附近失地,再建督府兵时,他接到了潮阳方面的消息称,原为海盗后归顺文天祥被封宋都统的陈懿兄弟(俗称“陈五虎”)已投降元朝,联合刘兴等地方逆贼作乱。遂以少量兵力驻丽江浦,带邹沨、刘子俊等部属挥师东进征剿平叛。

十一月,文天祥率部击败陈懿,诛杀刘兴,进驻潮阳。

在潮阳海门,文天祥登上附近山顶“极目以望帝舟”,不见幼主踪影,感慨万千。

正当文天祥用手中佩剑在安营造饭之石上刻下“终南”二字时,元军大营正在制定着新的作战计划。

“最重要的是讨伐文天祥,他和朝廷关系不佳,被孤立在外,虽然兵力不强,不过以他不屈不挠之个性,只要仍是自由之身,就一定会持续地奋斗到底。最好先将陆地上的余烬一扫而空,然后再从海陆两面攻打卫王(元军不认可赵昺之即位,故称之卫王)”副帅李恒向主帅张弘范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元军的作战方针正式确定了。

一张大网悄悄地向文天祥扑来。

第五回:五坡被执  一饭千秋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接报元军两路来袭,急忙率部退入海丰。在赤岸渡留下少量兵力布防,自率大部人马驻扎五坡岭,计议整理军务后,进入莲花山脉,结营固守。

岂料,没过几天,元军主帅张弘范断然决定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率五百铁骑奔袭海丰。此时,从江西追随文天祥至潮阳的推官承务郎(州级文职佐官,正八品衔)卢参,获知这一军情后率数十骑连夜赶路,以备到海丰会宋师告警,不期被元军发现,追杀至赤岸渡,宋军难挡强敌,或被掳杀或投水殉国。

元军先锋突破赤岸渡后,续后水师偕大部分元兵赶到。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午时,元军突然包围五坡岭,宋军正处饭熟就餐之际,猝不及防,大部骇散。文天祥吞“冰片”(已变质)不死,皆刘子俊、杜浒等数人被执,邹风自刎,宋兵被杀戮者达七千余人,惨不忍睹。

其余三千残兵,随后退入捷兰埔(今捷胜),与元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血染荒郊,全部战死,至今,古战场一带夜里常见粼火点点。

文天祥转战南北、戎马倥偬的生涯,在五坡岭的炊烟袅袅之际倏然画上句号。接下来等待他的是千秋家国梦的灰飞烟灭。

 

第六回 别却江南,留青汗书元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初,扫清文天祥部的元军,水陆并进,大举扑向位于海岛的南宋朝廷。

文天祥随船被押前往。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其抄录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以明其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月6日,元军与南宋军队进行生死决战。

文天祥被押在元舰观战。他亲眼目睹了水黑云寒的崖山海战:少主投海,六军覆灭,浮尸十万,山河变色。口中大骂“奸臣亡国”,心中“痛苦酷罚,无以为胜堪”。

4月,文天祥由广州被押送大都,途中他曾经绝食8天,求死未果。8月过长江时,他深情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故国家乡的留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0月,文天祥抵达大都。狱中的文天祥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不寐其床,不穿其衣,不食其栗,昼夜穿着宋朝的旧衣,面南而坐,只吃友人送来的食物。狱中三年,元朝驱使南宋降相、废帝来说降,又曾示之以骨肉亲人以图感化,元朝宰相亲自出马劝降,但文天祥丝毫不无所动。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作最后一次劝降不成。是夜,文天祥写下《自叹》一诗:“猛思身世事,四十七年无。鹤发俄然在,鸾飞久已殂。二儿化为土,六女掠为奴。只有南冠在,何妨是丈夫。”

9日,文天祥被处死,时年47岁。


相关遗址

多处遗迹纪念文天祥
【瞭望台·御宴潭】
    文天祥在海丰逗留期间,“督帐”设在丽江浦,山顶的瞭望台遗址,仍存一些兵营的墙基遗痕和零碎石料。文天祥曾一度在江西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当时逃亡的宋端宗曾在长沙海口水域设宴庆贺,以振军心,后人将泊船设宴之处雅称为御宴潭。

 

【畲港庵  卢参墓】

位于丽江浦南侧的畲港庵,宋为港岸,又称老母庵,相传为纪念文天祥二女儿文姑娘为宋师伤病将士诊治施药处,旧庵已毁,现为旧址上新造。

赤岸渡前哨战后,邑人在战场收卢参等将士尸体三十六具埋葬于西浦。列墓一字排开,卢参墓居中,两侧兵墓连接,正中建一座四柱单层攒尖顶墓亭,刻曰:“丹心卫宋稷英魂联五岭,忠骨埋西浦节气壮山河”。近代,列墓及碑亭残塌。1989年,邻近汀州村群众集资重建一座高达2米的六方柱硬山顶墓亭,内嵌《卢参公墓亭记》及捐助资者名单。今卢参墓正中尚嵌有一方青石碑,自右至左直书阴刻:“乾隆拾年禀宪示准捐助修三十六位,宋承务郎卢讳参公爷之墓,光绪十一年汀州约众信等捐资重修”字样。今搬迁重建。在赤岸渡古战场南面的安东村畔,遗有一座重檐式庑殿顶灰沙亭墓,占地近300平方米,墓亭高3.2米,面宽2.3米,进深1.8米,造型颇具北派风格,无碑,乡民相传为宋将军墓。

 

【五坡岭·方饭亭】
   方饭亭,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分五层34级台阶,阶顶月台中心建一座八柱重檐攒尖顶八角亭,通高9米,平面径宽9米,亭内再置一庑顶石亭,高3.8米,内竖一方2.7×0.9米的大石碑。碑上方刻文天祥就义前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碑下方刻明代正德年间惠州太守甘公亮摹自庐陵的文天祥半身像,亭前两侧石柱刻有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撰题的对联:“热血腔中祗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亭下两侧立有明清两代重修方饭亭的石刻碑记。该亭原为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海丰庠生吴了昌(以岁贡授广西迁江训导,后弃官养母)为纪念文天祥的抗元气节,提请广东提学章扑庵恩准,由海丰县署在五坡岭建立表忠祠,又建方饭亭于祠后,忠义坊于祠前。抗日战争时期,表忠祠及亭坊被日军炸坏,今存1956年修复的方饭亭及前代的石刻文物。原表忠坊“一饭千秋”的石碑,今移立在亭前。

 

 


历史悬疑

1、军寨99位抗元勇士的传说

陆丰大安镇军寨村,唐武德五年置安陆县时为护卫县城驻军之地,位于县治环珠寨东南约一公里处。贞观元年安陆撤并复入海丰县,军寨因扼螺河水道,战略地位险要,唐、宋两代仍有少量驻军,明时曾为军屯兵士驻地,后逐渐成民居村落。传说文天祥勤王海丰时,军寨村有99位勇士受感召加入义军队伍,勇士们一去不复返。此事不见文字记载,但千百年来一直在村里流传。

 

2、“文壁降元”的猜想

兄为国尽忠,弟为兄尽孝?

关于文壁降元的史实,史学界关注不多,偶有提到也只是文天祥囚禁北京,作为胞弟的文壁前来劝降时才有所涉及,时文天祥以《闻季万至》作答,其中有“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之语。一向嫉恶如仇的文天祥自始至终并没有责怪小弟半句话语,还商量着要其弟将一子过继给他,以继其后。留诗曰:“五十年兄弟,一朝生别离。雁行长已矣,马足远何之。葬骨知无地,论心更有谁。亲表君自尽,犹子是吾儿。”史学界在解析文壁降元的原因是都以保百姓为由,但这只是答案之一,另一个答案恐怕在其兄长文天祥身上找。,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守制期满,特地陪弟弟文璧进京应试,从这件事上可见文氏兄弟感情极深。文天祥收复惠州后,之所以派弟文壁镇守,并把老母亲和自己的长子道生留在那里,其用意文壁大概是知道的:自古忠孝两全,兄为国尽忠,弟为兄尽孝。文天祥被时人誉为“三千年来无二人”的大忠之人,但他的大孝却较少人留意,他的《正气歌》里有“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之语。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璧过断给自己的儿子文陞:“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体谅了两弟的选择,他不是强人所难的道德狂。后来,文陞及子文富入仕元朝。

 

 

传世之作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著作遭难后散佚,元元贞、大德间其乡人辑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编次为诗文十七卷,另有《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传世。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扬子大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民俗笔记

1.         [虾蛄救驾]

传说宋朝末年,元兵大举南侵,宋端宗在大将陆秀夫的护卫下,逃至海陆丰的甲子港,元兵大队人马追杀而来。眼前是汹涌澎湃的太平洋,又无渡船过海。宋端宗仰天长叹:“天绝我也。何人能救驾,是将皇位让之。”话音刚落,大洋登时风平浪静。只见海面上,一只虾蛄王,带领数百小虾蛄,游至岸边,望宋端宗便拜。一会儿,变成百只大小渔船,载着宋朝君臣将土,安然过海。待元兵追到,他们已登上彼岸。宋君臣欲拜谢而去,虾蛄王突然开口道:“启奏万岁,还未赐封呢?”宋端宗方想起许下之愿,便随手脱下皇冠,抛入海中。从此,虾姑的头就象戴着皇帝帽一样,非常好看。

 

2.          [宋归头]

在海丰县赤石镇元新古寨里,有一座神秘的“茶壶头”古民居,外侧一面墙壁造型出现了一个“宋”字,故被称为“宋归头”。据说这是当年“大宋遗民”怀念故国山河的一种情感表达。

3.         [正月开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但在海陆丰却被赋予特别的含义。元宵,元朝之“消”灭也。传说为纪念文天祥在海丰被俘,海陆丰有正月十三开灯、十六完灯的风俗。灯与“丁”音近,既是取人丁兴旺的吉兆,又是民间相约举兵杀元军救文天祥的暗号。

 

4.         [南山青蛙戴金箍]

宋末君臣逃亡到后门南山岭避风,時达地震,蛙鸣不休,端宗难以入睡,就捻一草茎放在青蛙脖子上,于是停止鸣叫。此后,这里一带的青蛙身上就有一道金黄色的纹圈,如带金箍。显然,后人的附会反映了民众对宋室的崇爱之情。

5[玉饭佐金汤]

宋端宗驻溪头村时,当地的百姓曾用白米饭及用在东溪捕捞的“白仔鱼”煮汤敬奉其佐餐,时达“白仔鱼”鲜肥季节,汤泛金色油珠,味道甜美,端宗喝后连声夸奖:“此真乃玉饭佐金汤。”有是,国破臣民在,驻跸见赤心。

[旅游话题]

1、文天祥公园

文天祥公园位于海丰县城二环北路南侧,是以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占地四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700多万元。它以原有建筑方饭亭为中心,重建表忠祠,修建文天祥纪念馆及纪念广场,附建海丰八大名人塑像。建成后周围林卉葱郁,绿草茵茵,碑文诗情,相映生辉,独具意境,是一处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2、宋迹叹飘零

南宋皇室以及部将在海丰驻跸期间留下了大量遗迹。宋军为水路兵船通行而在河塘开凿的宋溪,是继灵渠之后广东境内开掘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时至今日仍被利用。此外还有宋军屯驻过的宋师岭、宋王山、壮帝居、宋存庵、御宴潭、圣井、进食亭、待渡山等遗迹,以及军墓和出土的大量宋代钱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