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城子谱】功成在一毫 ■朱友舟

 梵塵 2016-03-29



  毛笔古时又称管子、管城子、毛颖、毛锥、中书君等,是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自本期起,推出“管城子谱”专栏,特邀毛笔研究专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朱友舟先生介绍毛笔的历史、形制、种类以及地域等。

——编者


功成在一毫


■朱友舟


  毛笔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及磁山文化,如彩陶上有动植物的形象及几何花纹,这些图像的线条均有较为明显的毛笔痕迹。那时的先民们已经使用毛笔或类似毛笔的工具。在已出土的龟甲、兽骨片上,也发现有用毛笔书写的实物。在商代人们的日常书写中就已经使用了毛笔。

  现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毛笔是战国时期,笔毛用丝线捆在杆的一端;战国晚期的毛笔,笔杆头部被劈分为数片,笔头则被夹在其中,然后再用丝线系紧。至此以后毛笔笔头入管的形制再没有改变。

  秦时最为著名的便是蒙恬改进的毛笔,他以鹿毛和羊毛混合、或以狐狸毛和兔毛混合制作笔头。硬的鹿毫为芯柱,外围覆以较软的羊毛。它的优点是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

  由于汉隶、章草的成熟,汉代的毛笔表现力丰富。汉时兔毫笔不但选料精,做工也非常精致。汉笔制作具有大料制小笔的特点,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锋尖的弹力。汉朝的毛笔制作较前代有很大改进,逐渐重视笔管的质地与装饰,有的还用金银镶饰。

包山楚简 战国中晚期(前328年之前),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敦煌汉笔


包山战国楚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