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记者李丽云 实习生 康晓啸 孙宝光 “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因为一片严重的‘雾霾’正弥漫于高校教育中。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体制、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高校合并风等已经成为学术生态环境中的PM2.5,污染了学术生态环境,阻碍着大师级人才的破土而出。”7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3月21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清除高校“教育雾霾”,营造优良学术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曾引起全社会的深思。“钱学森之问真的是问吗?它并不是问,它恰恰是钱老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明明白白的批评;它反映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国内一大批精英,乃至整个社会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不满和焦虑!”78岁高龄的谢礼立谈起这个问题,似有止不住的话要说。 “教育雾霾”带来了什么? “以论文数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为例,有的学生一年能发表70多篇SCI论文,这就能证明他是一个人才吗?我看未必!科学成果的评价需要经过包括工程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在内的实践检验以及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方面努力了40多年,最终才获得诺贝尔奖。”谢礼立说。 为什么广大学生、教师如此执着于论文的发表数目?谢礼立直言:“根源在于急功近利,“‘功’者论文的数量也,‘利’者则是‘职称红利’和各种巧列名目的‘荣誉红利’,在这种论文与‘职称红利’、‘荣誉红利’挂钩的评价体系和评价体制的错误引导下,我们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能取得各种荣誉,获得更高的待遇和掌握更多的资源,而不是去切切实实地解决国家当前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在我们国家确实存在一种神化SCI等索引工具的错误倾向。”谢礼立说,SCI(科学引文索引)和EI(工程索引)是国际上很常用的一类文献索引工具,以SCI为例,国外最初创办SCI是为了帮助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通过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了解什么样的课题已经有人研究,取得什么结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进而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简言之,被各种检索工具包括“SCI”和“EI”检索的文章,只能反映一种信息,并不代表对论文的评价,更不意味是研究成果或对成果的评价。在国外连中、小学教师撰写的教学心得类的文章都能被SCI收录进去,可是在国内却将其神化,甚至把它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种误导一旦被行政化,就必然会灾难性地导致了错误地重视SCI以及EI论文发表的数量,而忽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的倾向。 谢礼立认为,大学合并风、升级风,教育产业化等也是严重恶化学术生态环境的“学术上的PM2.5”。“大学合并后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显现,相反,资源分配不均、各部之间互相掣肘、工作作风不协调、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急遽提高等人为因素直接困扰并影响教育质量”;“一些院校并不具备条件,‘拔苗助长’升级后,导致最后输送的人才不合格”;“教育产业化,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教育收入作为创收的途径”。谢礼立告诉记者,这些都在不经意间加重了学术生态环境中的PM2.5的浓度。 学术生态环境应该什么样? “真正的大师级人才,要有渴求知识、呵护真理的求实精神,刻苦学习、安心学问的钻研精神,潜心研究、锲而不舍的痴迷精神,高瞻远瞩、勇于超越的进取精神以及善于合作的求同精神。”谢礼立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最为缺失的便是培育学生这些精神的优良学术生态环境,校园内最缺失的是安心学习、钻研问题、迷恋创新、持之以恒的学术氛围。 “就像我们国家早年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样,现在的大学只一味追求硬件、平台建设而忽视了对优良学术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致使高校学术生态环境‘雾霾’严重。” 谢礼立本人潜心钻研20余年,率领团队完成了“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和应用”理论体系,并摘取了我国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桂冠,多年的学术研究让他深知优良学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没有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任何大学都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谢礼立认为,“作为高校不仅应有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还应该有能自行抵制和消除学术生态环境中的污染体包括学术生态中的PM2.5的能力,具备对不良学术生态环境的自我康复的能力。” 如何还学术生态环境一片蓝天? “营造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并不难,关键是要不要去做,能不能做到。”谢礼立认为,营造优良学术生态环境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篇铸造国运民魂的宏大文章。必须先营造安心学习、刻苦钻研、迷恋创新的学术氛围,杜绝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 “学校是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要讲求刻苦学习、实事求是,不能搞半点假的。”谢礼立说,“教育部门要用比抓学校的平台建设更大的气力来抓学校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 “要建立以解决国家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导向,而不是以论文数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评价和管理体制。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急功近利,更不应依赖现行的那种‘只争朝夕’,‘投李报桃’,积弊众多,已经变味的‘成果鉴定’方法。”谢礼立表示,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崇尚学术自由争辩,倡导严肃、严密、严格的治学精神。只有学术生态环境中的“雾霾”被彻底清除,高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