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用平常心,不要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来修;但虽然是无求的心,仍是要修。当然,最初我们一定会落在身心相上,但是慢慢的,要相应到禅宗祖师所谓的「直指人心」,也就是不要心外求法。这是由于透过文字语言得到的认知,都不是直接从我们内心体验到的。例如我们看到人家描写生重病是多么痛苦,从文字的叙述我们可以稍微感受到那种苦,但因为不是亲身的经验,总是有些差别。又如大家常讲,世间疼痛程度最高的,是妇女分娩时的痛,从文字上来看我可以了解,但听在所有男人的耳中,总还是隔了一层。如果是生过小孩的妇女,听到这句不必解释、也不必多想,顶多就是一句:「的确是这样没错。」
我们的心总是向外追逐,对于所见所闻,例如对佛陀所叙述的、或人家证悟所讲的,自己认知成大概是个怎样的境界,然后就去追寻那个境界,看看能否达到,甚至还想着:「达到那个境界不知多好啊!」一般人往往如此,透过揣摩文句的叙述起心追寻,实际上,别人所讲的与自己的认知常是两码子事。所以如果只是用心在佛陀的经典文字、或祖师对证悟体验的叙述上,却没有真实体验,听起来好像懂、又有点不懂,实际上距离还远的很!所谓直指人心,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的了解,起心去追逐攀缘别人的文字言教;即便追寻得到,往往也不是文字真正要表达的境界、内涵。
因此,金刚王宝剑这第一喝的作用,就是要断我们有所求的心!这一喝就像一把宝剑,斩断所有的情执、迷思,将妄心杀尽。更有甚者,临济义玄还要我们做一个五逆菩萨,五逆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所以五逆菩萨就是要拿起这把金刚王宝剑无所不杀,比大将军还要威武,连佛也要杀!
佛法说,犯五逆罪是要下地狱的,那临济怎么要我们要杀父杀母?其实这是指杀「无明父」、杀「贪爱母」。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只不过是个借缘,甚至现在的小孩子也不一定得经过妈妈的肚子才能出生。而让我们生死流转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爱。所以禅宗告诉我们要做个五逆之人,杀父杀母,就是要彻底杀尽我们的无明贪爱与种种情执。
禅宗不落在名相上,而是要我们从心性上直接参悟。所以第一喝就是要喝断有所求的心。禅众若抱着「我要来作佛」的心,祖师马上一喝一棒打下去。来求什么?佛是用求的吗?不在自己的人心上去认真努力,还跑到祖师这来问怎么样成佛,岂不愚痴?
所以从前弟子去找祖师小参求法时,他不是K他一顿,就是把门关了,不理不睬,让他求个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弟子再来,他还是不理会。等到第四天,老和尚的房门稍微打开了一点,做弟子的怕门又关上,心急之下,马上一脚跨了进去,结果老和尚将门用力一关,木门就把弟子的脚弄伤了。但做弟子的连痛都来不及叫,老和尚就大喝:「说!说!」在这痛得不得了,但还没喊出口的那剎那,被老和尚这么一喝,当下身心整个脱落!这么一放下身心相,就可以触到自己的本性,同时又清清楚楚地感受身心的妙用妙觉,却又不落在这妙用妙觉上。古代祖师的善巧方便就是这样的作用。
如果不是大根器之人,求了一天,「唉!算了,累了!好辛苦,求别人讲吧!」这样要获益受用就很难。如果没有求法的决心和毅力,能经得起一些考验,纵然法给得再多、或给了真正的大法,他也承受不了,因为身心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没办法为法忘身。反之,如果抱有「为了大法,再辛苦也不在乎」的觉悟,所谓「一急之下能忘所知」,在那一剎那间,只要一喝一棒就能让他脱出对身心的执着。
「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踞地」就是很威武地趴在地上。当你看到一头雄师趴在自己面前时,在那一剎那间,一定会吓得魂飞魄散,通常当下的一个念头就是:「赶紧逃命!」至于能否逃得掉、会不会被追上,则是第二念、第三念了。来请法的参学者或禅众,本来身心都还在观光游玩的状态,突然这一喝如踞地狮子般呈现在他眼前时,当下他的身心就会非常颤栗不安。甚至有的参学者原来很有把握,认为自己的体悟、对法的了解最正确,所以来请师父印证,结果嘴巴才张开,正想表达自己内心证悟的境界时,突然间,师父也不给他任何答案就大喝一声;这一声喝下来,就把参学者脑中认为是最对的思惟,吓得全都不见了。
假想现在我在禅堂带七,我正拿着香板逼问第一位禅众,而你坐在第三位;这当下,你的心里是否会想:「到底答案是什么?要怎么答?大概这样的回答是对的吧?」但等到我逼问第二位禅众时,你的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这个答案对吗?真的是这个吗?」然后开始在脑中搜索所有的认知、还有过往至当前的所有体验。结果我走到你面前,在你想回答或要答的那当下大喝一声,吓得你不知如何是好,所有的心念想法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就如同突然遇到狮子,你吓得魂都飞了,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想撒腿就跑。这就是所谓的「有时一喝如金毛踞地狮子」。
金刚王宝剑的作用在于,原来你想修行,想要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想掌握些什么,可是当你越想掌握这把金刚王宝剑,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但这不是别人所给的伤害。踞地狮子却不同,这是师家所表现的威力;虽然如金刚王宝剑的那一喝也是师家的威力,但它实际的作用是让禅众清醒,让他反问自己,然后抖落掉「我想成佛、可以成佛」的念头,不落在有佛可成或无佛可成,两头俱截断,然后才能一剑倚天寒。所以金刚王宝剑是用来破我们原有的一些观念与情执,而踞地狮子则是当我们修行落在自己身心体验时,善知识这一喝就好像踞地的狮子突然出现在面前,当场将禅众那时的修行体验与认知一并吓得不知何处去了,不敢再执着,只显出一种空荡荡无所求的心。
所以,祖师大德们接引众生的方式,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反而是出神入化。假设狮子今天不是踞地在你面前,而是还在洞窟里,那我们还可以稍微听一听牠有没有声响,没有声响心就安一点,有声响就先躲为妙,不要去惹牠;还可以探出点消息,做些准备。可是若是踞地狮子,你知道牠下一步要怎么样吗?是要扑过来,还是继续趴着,很难预料。牠若嘴巴张开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你可能就吓得以为牠想吃你,立即拔腿就跑,结果牠在后头哈哈大笑!有没有听过狮子笑?刚才是不是听到了?
因此,踞地狮子是代表善知识的大善巧、大方便,就像一只狮子,你看得出他的威猛,会让你胆颤心惊,但是你无法预测他下一步会怎样,要放你、还是擒你,他擒纵自如,正因为他还没有动作,所以你无从预测、防备。换言之,一有动作就必然落在相上,那再怎么厉害都可以防备。所以踞地不动,不落相上,无从预测,这才是真正高明之处。
所以古人说,参禅要向上一着。这就像下围棋时,高手对奕,他们总会按着棋势,预测对手接下来可能会走哪一步。如果其中一人不把围棋子下在围板上,对方就无法知道下一着是要断他的龙、打劫他或是要占地,因为无形无相,这就是所谓向上一着。反之,能下的招式,都有手段去防备或破解;如果你要打杀,我就绝中求活;你如果要断我的头,我就继续藏;要占地,我就把你围起来。都有手段。可是如果这一着我不下,对方什么手段也使不出来,就只能猜,或是遇到我这个不下棋的,他永远猜不准我要下哪里。所以参向上一着,就是指参禅不要掉入身心相,因为凡是身心相、能显现出来的,都可以防备。
因此,善知识大德像踞地狮子般的这一喝,除了让众生魂飞魄散,不掉落在自己身心所见外,还能显出这一喝是来无影、去无踪,无法形容它到底是什么。因为这一喝有时是鼓励、有时是印证,有时是去腐掉机,要你不要住着,有时又是要你当下承担。你不知道他真正的意思,这就是踞地狮子。反之,若是落在语言相,就容易掌握得住,但以喝来表现,参学者就无法得知其意向,这有点类似接下来临济提到的另一种功能:「一喝不作一喝用」,不过踞地狮子还可看得出师家的威武及其不可臆测。 (土豆视频有果如法师开示《棒喝天下—临济语录》音频,建议同步听。)
附:果如法师今年大陆弘法时间是5/1~5/7号10/1~10/7号香海二个禅七。 6/6~6/12上海永福庵今佛禅七。6/25~7/1号上海永福庵法华经讲说。 |
|
来自: 圆二书斋 > 《《棒喝天下—临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