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这件事,最终还是回到你自己的感受

 第1整理术 2020-10-21

上周六推出闫涵妈妈的文章《可以穿旧衣,不能无审美》,结果网友留言长到快超过本文本身啦。小调查发现,770位网友待解救,一朵也是其中之一。那些大脑里自备时尚搭配雷达,可以把淘宝货穿成时尚大牌的美人儿,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一朵请出心目中的女神前3甲Robin悠,为大家指点迷津。

温馨提醒:阅读这篇文章前,请先补脑R女神如何倒腾她娃的房间:《把熊孩子扔这里,就对了!》。


Q=一朵(第1整理术出品人)

A=Robin悠(杭州居家亲子规划师)

Q1:你觉得审美力是天生的吗?

A:先天当然有一定影响,我的家族里有好几个艺术家,我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画画,童子功很扎实宣传委员一路当到大。

但是,如果不去走专业的道路,其实天赋的差别并没有通常相同的那么明显。说到后天嘛,相对于努力,可能潜移默化的熏陶更为重要。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美之所以成为美,正是在于它的“无用”和“去功利化”。

孩子多少都会艺术天赋,会天然地呈现出某些审美方面的兴趣。但这些审美不局限于绘画和音乐,还有文字的音律和节奏,事物的秩序,肢体舞动的协调感...

通常是大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审美,忽略了这种信号,错过了最佳引导期。

Q2:你的妈妈是一个审美力很强的人吗?她如何启发你?

A:是的。我妈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她属于非常有审美天赋的人,学生时代是艺术小组的组长,这个组的组员后来很多成为名扬一方的书法家,或是国内顶尖艺术高校的油画系主任。

我小时候她亲手给我做衣服。那些颜色、款式和材质的搭配我仍然记忆犹新,即使今天看来都非常漂亮、优雅和时髦。她自己拍的照片也很美好,有种复古的雅致。


Robin悠的照片有种特别美感,这是去年为圣诞节布置灯饰

那时候休息日很短,要生炉子做饭和手洗衣物,即使如此,她还是会做非常精致的美食。我的外婆出身大户人家,传闻中更是无所不能的女神,可惜她的很多手艺都失传了。我父亲那边的情形也差不多。所以我觉得,审美与家风、氛围是有关的

但是,自从我母亲进入金融界后,我们家的物质条件迅速改善了,但节奏也变快了,缓慢、优雅的节奏慢慢被破坏,因为我母亲特别忙,也特别有职业感,变成了一个女强人。她穿昂贵的衣服,带我们去非常贵的地方吃饭。她几乎不再做衣服或打毛衣,不再做精致的美食了,我觉得非常遗憾。


下午茶是Robin悠家雷打不动的重要事。

这些美好的习惯一直到退休后才慢慢重拾起。但我感觉,和从前相比,那种对于美的直觉和自信,已经被破坏了。我母亲自己也常常感慨没有灵感了。

我觉得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可能正是现在很多小朋友正在或将要经历的。反过来也可以让我们今日的职场或居家女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美”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美”,才能进入TA内心深处,令TA得到滋养?

说到小时候对审美的培养,当时意识不到,但现在很感谢我的父母,采取了那样的方式。我觉得放到今天依然值得借鉴的,是这样一些事:

1、玩耍

特别是在大自然中的玩耍。我小时候在吴山脚下长大,从学走路开始就满山放养了,每周末我父母都会带我去某个公园玩,在忙也雷打不动。运动、身体的协调性,对于审美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可以自如地运用他的身体,他就能更加敏感地觉知和感受。觉知力和感受力,是审美能力的前提。

2、阅读

我的零花钱控制得很严格,只有买书的预算上不封顶。我要的任何书,再贵我父亲也会买的。这么多年过去,物价飞涨,我依然觉得书是最划算的投资。阅读的好处太多了,比如逻辑性。

不要以为美是不需要逻辑的,美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逻辑,强大到不需要解释就能让人震撼,你甚至都不需要懂,它可以直接绕过那个理性的层面,直接让你起生理反应。


孩子的报架式阅读区就在小床旁边

阅读能够大大拓展你的见识,让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几何级地增长,当我们遇见日常经验之外的“美”时,不至于被它吓到,遇到和你频道相符的“美”时,又如同老友一般。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阅读令人有所取舍。有的书会一口气读完,有的书看一点就放下了。这种选择的能力,是审美的必须。

3、功夫在课外

我父母在80、90年代就带我到处去旅行,看古迹,听歌剧和音乐会,看电影,去博物馆和美术馆,看博览会,逛友好商店。


今年年初一场杭州大雪,Robin悠和孩子堆的雪人

我父亲从和我母亲谈恋爱时就非常讲究体面,即使买不起很好的衬衣和皮鞋,但衬衣从领口到袖口都是雪白的,鞋子也擦得锃亮;饭桌上有很多规矩;家中长幼有序;出去做客也特别讲规矩;待人接物不是很圆融,但是特别真诚。

我觉得这些都是构成审美的营养。它让人建立了一种“界限”,有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Q3:错过审美熏陶期的成年人,如何培养对美的感知?

A:首先我想说无需用力过猛。美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无用” 、特别“不功利”的事情,即使没有它,也是可以过日子的。

目前的生活有的是更需要操心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过得开心一点,在除了物质的其他层面上也有一点成长,那么可以考虑审美的事情。

审美这件事,可能关乎到别人的评判和眼光,但最终还是回到你自己的感受。你得享受它,否则它没有意义。

培养审美具体的方法很多,每个人需求、天性、频道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去寻求回到小孩子的状态

在那个状态里,你是忘我的、感动的。所以自我审美训练开始的时候,最好不要兴师动众昭告天下,因为你很可能会失态,痛哭流涕或者呆若木鸡。

独处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或者找一个心灵导师,去天马行空地深谈一次,记住这场谈话中涉及的关键信息,打动你的、引起你的共鸣或好奇的点,可能是一本书名,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次旅行,一件小事...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在学习审美的路上,我们殊途同归。

Q4:对于如何美化衣橱和居住空间,你有哪些建议呢?

A:展开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说说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几点。

1、精简

精简的目的是为了释放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当时间不够的时候,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找东西上。空间不够,空间都用来收纳那些不常用的物品上了,常用的物品为了便于使用只好堆在外面。精力不够,因为被大量的收纳整理工作消耗完了。最后没有力气来真正享受生活,没有享受就没有美。

2、了解。

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既然对自己的审美还没有信心,就不要冲动的买买买。我们常见的审美雷区有:不成套的花被套和不协调的窗帘,如果没有把握,就全部用纯色,浅色优于深色,怕单调,首先考虑条纹、格子和波点,但不要超过两种颜色。这样确实会失去一点个性,但至少能及格。

3、平衡。

过分纠结于心动,而花费几个下午去挑选一个烟灰缸,最后变成选择综合症,对培养审美没有任何好处。不重要的东西,试试等待,不期而遇;必要且急需的东西,看缘分买,岂能尽如人意。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值得的事吧。平衡就是分寸,审美也一样,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4、改进

留下令你心动的剪报、杂志和网络图片,认真考虑一下实施的可能性,别怕试错,别怕交学费,审美的段位就是这么提升的。

Q5:你是如何把审美力传递给孩子的?

A:我父母养育我的方式,我受益了,会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用心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因为孩子看着我,做父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睡梦中也要打扮孩子

把自己收拾好,把家里的环境搞好,熏陶事半功倍。越是没有时间,越是要注重家中的环境,因为孩子很可能要在这个环境中独自度过大部分的时间,想想他会不加甄别地吸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最后,善用仪式感。具有仪式感的细节会在记忆中更加闪亮吧,也让他看看,人们通常是如何表达对事物的敬重和珍视。

几枚彩蛋

“哈哈哈,身上最贵的东西是那双鞋,一百多块。然后是外套,海淘的打折品,这和人民币一百多块,其他都几十块钱。”


“其实他的衣服不多。明年穿不下的,马上处理掉。配色时主要注意主色调,加辅色调,加点缀色。”

“主色调是最适合自己家孩子的那几个颜色,以我家为例,就是藏青、白、灰。辅色调就是和主色调比较协调的颜色,随便搭都不会出错,我家是红、黑、白。点缀色是出彩的,有时候可以比较大胆尝试,出错也没有关系。”

“其实搭配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全凭灵感,但是教人家就得总结一下。我也是刚刚才发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