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与孩子分离,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准备

 郑公书馆298 2016-03-30

We are good parents not so they will be loving enough to stay with us but so they will be strong enough to leave us.——Lots of Candles, Plenty of Cake

这段美国作家Anna Quindlen(安娜﹒昆德兰)关于父母对孩子之爱的诠释精准而动人。这世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而非聚合为目的。我们尽其一生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远行,想到这一点,竟有些伤感。

为了与孩子分离,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准备想写这个关于分离的话题已久,却迟迟无法动笔完成,源于内心的一种挣扎。曾经何时,因为父母对自己的疏离而在心里无数次埋怨着他们的冷漠。

我远离繁华的上海,去宁夏的贫困山区当了一年的乡村教师,即使在这一年中父母多次为我寄来了一箱箱装满上海食物的包裹,但我依然迁怒于他们极少的问候。在我高烧不退、胃部胀痛难耐的那些日日夜夜,我只能自己学着忍耐。

在远赴欧洲国家冰岛学习的那阵子,即使偶有视频,但我依然还是埋怨父母对我极少的牵挂。而在我一个人在心里书写下一个个我在欧洲游历各国时遭遇的种种不堪和应对。

……

20多岁的自己是责怪父母的,那么早就如此毫无牵挂地将女儿丢在千里之外。而正是这独自面对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中,让我越来越走近心理学,走进家庭教育。有意思是的是,哪怕到了现在,我的父母依然还不太能够理解,一个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的高才生,为何放着好好的从政机会不去把握,而潜心在婆婆妈妈的教育琐事中艰难生活。

直到这段日子。

爸爸躺在病榻上,饱受着癌症病痛的折磨。而作为女儿的我,只能在身旁看着他泛黄的脸,满手都是扎针留下的淤青,有一种感怀包裹着我——原来爸爸早早为了让我远离自己,让我能够独立面对生活做好着准备。

为了与孩子分离,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准备这些日子,我一直在看《小别离》这本书。书中主人公想方设法想要把孩子从出国去,不想让孩子受困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不想让孩子的未来在苦逼的教育模式中被摧毁。可他们的内心是挣扎的,孩子远离的父母,远离了故乡,他们是牵挂的。可让孩子去独立,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的表达呢?

这段日子看着爸爸的样子,我反而有了种释然。其实我早早地就学着独立,独立的思想,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或许是父母不经意地栽培,又或许正是他们天然的智慧使然。

我之所以会迁怒于他们的“放手”,正是因为我还无法察觉和坚信他们手中的那根线是否被牢牢抓紧,而那根线就是——爱。

现在,我每天的工作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家庭,孩子和家长。我尝试着用各种方式分享着关于“爱的表达”的方式,因为我太清楚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被接收到,那是怎样的一种遗憾。孩子行为背后的痛苦情感,多半是源于对于那根爱之线的不确定。我也尝试着用各种方式让父母知道,学会放手是需要智慧的,而当我们的孩子降临人世之后,我们每天都在为孩子与我们的分别做着准备,期盼有一天,他们能够活出他们自己的人生。

敬以这篇短小的随感感谢我的爸爸,给予我了勇气。我也想把这种勇气给到爸爸,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