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坡斋民俗文章海丰红罗村畲族风情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03-30

海丰红罗村畲族风情

                                      叶良方

五坡斋民俗文章 <wbr> <wbr> <wbr> <wbr>海丰红罗村畲族风情



     位于海丰县鹅埠镇北部7公里处的红罗村,是汕尾市唯一的畲族村庄。红罗村在罗裙山南麓山谷出口处,坐东朝西。现有人口27户190多人,以蓝姓为主,还有雷、黎两姓是上世纪50年代末从惠阳山区迁来的。畲族人通用汉字,但本村间通用本民族语言——畲语。对外通晓福佬、客家、白话、尖米等汉民族方言。罗裙山为莲花山西南支脉,方圆三十余里。是鹅埠与赤石镇的交界岭,以其山形似衣裙之摆裾而得名。其原生态之美,现已成为游客们寻找民族风情,享受山林风光之景区。2013年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三),为筹建海丰县畲族村民族风情旅游区,红罗村以“情系红罗,美在畲乡”主题,举行首届畲族文化节。

     畲族历史悠久,《惠州府志·外志》云:“至宋治称蛮瑶,其在惠者俱来之别境。椎结跣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畲,故称瑶所止日畲。”清乾隆《海丰县志·杂志》亦载:“其在海丰者,皆来自别境,家供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祀之。”清初,海陆丰北部山区有罗輋、葫芦輋、大溪輋、南輋、咬破輋、后輋、羊角輋、輋寨等1 0多处畲族聚居之地。而红罗村畲族祖先原居于莲花山北麓惠阳县境的嶂背村,清同治咸丰年间,人口600多人,至光绪末年,犹有300余人。有盘、蓝、雷、钟、苟5姓,自为婚姻。他们在山顶依靠刀耕火种收获山兰稻、采摘野菜树果以及狩猎为生,逮至民国初期,他们迁到罗裙山南麓半山腰的泉水边,用竹木搭架以茅草和泥复盖建寮屋而居。畲寨前建有祠堂供奉始祖盘匏王画像,谓之祖图。历经多年战乱迁徙和瘟疫疾病,居住在罗輋、葫芦輋、大溪輋等10多个村寨的畲民已绝迹,仅遗下罗裙山畲族一脉,至解放初期全村人口仅存蓝姓27人。1952年秋在海丰县政府工作组的帮助下,罗裙山畲寨创办学校,设立初级小学班,畲寨小孩开始学习汉文。1959年3月经海丰县政府动员下山,在罗裙山下建了红罗村。村中有学校、商店、打铁铺、磨米房等作坊,过着以农耕为主,狩猎、烧炭、采药为辅的生活。1960年,畲寨红罗村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脱盲村,先后出席省、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受到嘉奖。

    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畲族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住和服饰等同汉人无异,但仍保留其图腾祭祖、婚娶、狩猎、丧葬、年节等文化习俗。

    (一)图腾祭祖习俗。畲族的图腾习俗,源于其始祖盘瓠(俗称狗头王)的神话故事。相传盘瓠是远古高辛帝身边的一只金毛神犬,潜入敌营刺死入侵的犬戎王,并将犬戎王头衔走献给高辛帝,与其三女儿金天公主结为夫妻。后迁入深山丛林,生下五子五女结为五对夫妻,传下蓝、盆、雷、盘、黎五姓子孙。据红罗村老人口述;其中迁至海丰的畲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纪念始祖狗头王,绘其画像,每届农历正月初八的狗王诞(即鸡公王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是日清早,全村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各家各户披红挂彩,宰猪羊,杀鸡鹅,酿酒蒸糕,聚集在祖祠内或村前的广场上,祭祀狗头王。并请惠东县多祝山区的畲族巫师(俗谓师公)主祭,举行“妆颁”的祭拜仪式。巫师戴道帽,穿白长衣,着道士鞋,头裹红布,左手握方印(印文“太上老君”),右手提铃刀(即椭圆形短剑长35厘米,中阔0.05厘米,刀柄尾有直径4 0厘米的圆圈,圈内穿入9个小圆环)。祭拜时,巫师摇着铃刀率全村人口进场。祖祠内挂起披着红布的祖图像,巫师在案桌点燃香烛祈祷后,边诵畲语经咒,边手舞足蹈作示法状。畲族长老率领全村老小向着祭品跪拜,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然后一齐到村前广场上跳起“鸡公舞”。狂欢度夜。青年男女借以互诉情愫,以定终身。此外,每届春节、清明、端阳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冬节等,全村都必须由族长带领上山到祖祠祭拜。祭祖时,在公厅悬挂祖图。家家户户备五牲酒肉、五色米饭香烛等,由族长率众将祭品摆向大门,朝外跪拜,请回在外狩猎身亡的太公元灵,然后再挪动祭品朝向内厅祖图叩拜。祭毕,族长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世代留传。

 

     (二)婚娶习俗。旧时,红罗村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媒人撮合父母包办的。其过程一般要经过订婚、送庚帖、定婚、送酒、迎娶等程序。先由媒人带男青年到女家求亲,姑娘如果同意,就走出房间会面,若不中意,则不露脸。然后,再由媒人往返男女双方家庭议定聘金(身价银),经双方父母同意,谓之订婚。聘金按新娘年龄大小而定;新娘在16至18岁的,聘金一般为18对银元;超过18岁的,则相对减少,从女方送庚帖到男方那一天算起,3天内双方家庭没有发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的事情,就可定婚。由男方父母请先生择定吉日迎娶。在婚期的一个月前,就要通知女方家庭迎娶的时日。迎娶前几日,男方要送给女方米酒30斤;以及猪肉、糯米、粘米、红米等若干,谓之送酒。女家要设宴请邻居及亲戚,赴宴者要送若干礼物新娘做妆奁。婚日,男方请亲戚和媒人到女方迎娶,新娘由其亲戚和女友做伴各擎雨伞步行至新郎家。然后,新郎新娘穿长衫、披红布到祠堂拜祖宗成亲。并按族谱辈序取郎名,表示已结婚成人。是日杀猪宰羊,设酒宴招待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当晚村中男女青年唱着畲歌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陪新娘返外家,吃了午餐即回。此外,还有招赘及寡妇招郎等婚姻形式。但同姓不婚,仅在族内各姓间通婚,时至今日才有同汉族通婚的。

    (三)生育习俗。旧时,红罗村畲族孕妇生小孩,没有护士帮忙助产,生育均须要自己处理。孕妇自己坐在矮凳子上生产,待婴儿出生后,婆婆或老人才可进产房帮忙。如胎盘尚未出来,就将脐带绑于木屐上,待其自然产出。婴儿产出后,如是男孩要用破开的毛笔筒断脐带,女孩则用破开的吹火筒断脐带,再用麻线绑好。产后三天内,产妇不许吃肉、油类,多吃姜、醋、咸菜,产后未满月或不满一百天,忌吃鸭、鹅。从分娩至婴儿出生12天内,外人不得进入产妇家;产妇未满月也不能出门。过去,由于婴孩断脐和护理不当,许多婴儿产后数天就感染疾病死亡。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畲族的妇幼保健卫生,推广了新的接生方法,提高了畲族婴儿的生育率。因此畲族人口从解放初期的27人发展至现在的200人左右。

    (四)狩猎习俗。过去,狩猎是红罗村除农业生产之外的主要生活来源。每当秋冬农闲季节,他们手持猎枪弓箭;出发时先祭拜猎神,祈求满载而归,接着带着一群猎犬进入莲花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设置机关和陷阱,等待野兽上当围捕。或者漫山遍野寻找野猪、山羊、老虎、果子狸、山鸡等猎物。获得猎物后,首先将猎物的头、尾巴、脚、内脏等煮熟后祭拜猎神,接着将猎物切块均分,每一位猎手都可分得一份,随队出发的猎狗也可获得一份,打中猎物者按惯例可多分一份或两份,以示奖励。改革开放以后,政府为保护野生动物,严禁狩猎活动。红罗村畲族放弃传统的狩猎方式,主要从事农耕、采药等劳动,其狩猎习俗不复存在。

    此外,他们还信奉三山国王、门神、灶神、土地神、财神等,并有禁吃狗肉,忌用脚踏碓舂,忌冬节入菜园、忌年初一挑尿桶等生活禁忌。

五坡斋民俗文章 <wbr> <wbr> <wbr> <wbr>海丰红罗村畲族风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