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练太极拳的二十六个误区

 aiwenhaoxue 2016-03-30

中国传统太极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术以其高超繁杂、奥妙无穷的技击功夫和深奥的哲学内涵名扬天下,历代不乏高人。本人真切的感受到,向太极高峰攀爬的道路上,岔道何其多也。当今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却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为了使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笔者不揣愚陋,在此简单归纳一些在学练太极拳过程中使人引入歧途的认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借鉴。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流行甚广的“太极操”当作太极拳,致使许多人对太极拳产生了误会,你看公园里的许多操练太极操的老年人们,他们能实战吗?以此类推:太极拳不能实战。太极拳和太极操是有区别的。太极拳离不开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离不开其基本的演练形式,离不开技击意识和功能。太极操不是这样,它没有技击含义,也没有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没有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当然。如果从技击的角度来衡量,现在的太极拳则是体操化了,许多人演练的虽然是太极拳的外形,但是也多不具备技击能力了,这也是一种太极操。如是太极发烧友就首先应该区分太极拳和太极操,真正的太极拳存在于各个流派的少数传人当中,太极拳的技术高超,理论上比较深奥,因此得到真传又练出较好功夫的是少数的传人。

第二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是盘架子和推手,他们想通过盘架子、推手来达到成为太极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倾一生之精力,悉心专注于此道,结果练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手段还有推桩守桩、接手、散手、抗击打等等的实战功课。套路练习中的对敌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实战中对手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随便打。实战训练是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对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的角度、距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击能力的综合训练。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训练要求和功能,各种训练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有把各种训练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真正获得太极拳功夫。

第三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能沾着打,因此讲“沾”、“粘”、“连”、“随”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太极 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称“太极拳”为“赖拳”,意思是“耍赖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实战当中变化万千,对手岂能和你黏糊?殊不知传统太极拳也讲“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见输赢”的打法。能沾着打,固然好,可以发挥太极拳的长处,不能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沾?难道太极拳的长处就只有沾、粘、连、随吗?

第四个误区:对“积柔成刚”的错误理解,积柔成刚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积了一辈子柔,也没有见到“刚”为何物,练了好几十年柔软的太极拳,愣是没有积出刚劲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在于“柔”的理解上,那么,什么是“柔”?其实柔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软”,张绍堂先生说过“软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瘪,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弹性的,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不是一味的软。

第五个误区:对“松”的错误理解,有些人练习太极拳认为“练太极拳就是不使劲,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为了什么,结果练了一辈子,练成了那种“稀松太极拳”,根本就不能够用于实战,实在是可悲呀!其实练习太极拳放松是正确的,放松是为了能使身体的气血流通,气血流通了就能达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极拳练习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还有的人读了几本太极拳的书,就以为懂得了太极拳的道理,还没有达到“松”,就开始追求“空”。其结果是练习日久,除了动作熟练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个误区:关于呼吸方式的误区,有的人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始终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实大错特错矣!殊不知太极拳功夫是分层次的,初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必须先练其腹松沉,如果一入手就练腹式呼吸,可能造成憋气于胸。但是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坚持自然呼吸就是不与时俱进了。练习日久后,动作熟练了,功夫长进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动作的蓄发、开合协调起来,改自然呼吸为腹式逆呼吸或腹式顺呼吸。通过腹式呼吸,配合拳法,达到以意带气,以气摧力,力达四梢。真正要练到内气为技击所用,还必须拳路运行方法、呼吸、意念三者合一,缺一不可。

第七个误区:有人说太极拳就是圆弧运动,其实不然,太极拳不是那样简单的,太极拳的动作包含了许多小转折的动作,许多细腻的技术就包含在里面,人体有许多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里,身体的关节部位都要根据需要而转圈。大圈套着小圈,高度协调,此即所谓“乱环法”,不懂这个,在实战中就不能够柔化对方的力,那就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苦练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乱环法就能把对方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

第八个误区:由于王宗岳先师在其经典著作《太极拳论》当中提及“双重之病”的危害,于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甚至把双重(zhong)解释为重(chong 音:虫),殊不知“双重”(zhong )与“偏沉”是对应关系。还有的当今太极拳名家,在其文章当中解释的头头是道、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可是观其表演的太极拳拳架仍然是彻头彻尾的双重架子!其实双重之病是很简单的,人的身体部分结构是对称的,练习太极拳阴阳不分就是双重,分出阴阳就必然是一边偏沉另一边就偏轻,所以说偏轻不是病。“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何也?乃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避免双重之病是练习太极拳至关重要的。避免双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中,要体现在所练习的太极拳拳架当中。

第九个误区: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太极拳是内家拳,演练和实战都是温文尔雅,练太极拳都是犹如行云流水,神闲气定,并不讲究气势。此大错矣!内家拳长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发制人,以动制静,既有行云流水的文架,也有犹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倾、动静相兼、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武架。而武架太极拳是很讲究气势的,一露眼神,恰欲慑敌魂魄,夺神乱志,过去常说高手比武,双方目光一对,打个照面,胜负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园里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软绵绵地练太极操者,想有气势,能吗?

第十个误区:某名家著书,竟言某某、某某当年随杨禄禅先生学拳,各得先生一体,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刚发。其实这无意当中是在贬低某某和某某,太极拳乃刚柔相济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极拳大师,岂能只得一体?练太极拳只善柔化,无异于寻常人只用一条腿走路,此笑话也。

第十一个误区: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门”,此言大谬也!太极拳技术复杂不假,然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话,应该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实乃误区也!假如有些人跟着某“名师”苦练十年后,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那么“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了,所以说此言着实害人非浅!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

第十二个误区:唯气。此误区害处最大,执此说法之人最爱谈神谈气,动辄拿出最高境界来吓唬人,其实毫无实际操作经验,更不知步骤、方法,万丈高楼,他从顶层盖起。凡是太极拳功夫有成之人往往晦谈高层东西,并非保守,实是听者功夫不到,盲目拔高,勉强模仿,画虎不成,最易导致偏差,走上歧路而不自知。故拳界有句话:一层功夫一层理,真理也。到什么程度师傅讲什么程度的东西。功夫不息,自然成长,师傅又有什么好藏?唯气者:轻者误人子弟,重者神经错乱。他说的你练不到,他有的你摸不到。本是镜花水月,非练武人所为,此种人即神棍,凡好为人师蒙人的,其实最好明辨,自己尚且没有主心骨,总有前后矛盾之处,学者明鉴。

第十三个误区:唯拳。此误区也是学拳路上一大歧路。初学懵懂,不知为何如此这般手舞足蹈。一接触讲拳拆招用法的,有如拨云见月,以为得窥太极精髓,从此动辄讲招法,此招击人何处要害,此招拿人何处反关节。把一套轻松自如的架子扭曲的面目全非。处处使力,则无松。招招用意树立假想敌,则不静。钻研此道深者,大多自改架子,把一套架子变得处处坑洼,凸凹,断续,正拳论云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之病症也。圆转轻灵丧失殆尽,何能转换如意,支撑八面?谈不上内养,也非内家拳,连外家拳也不如了。这里尤其奉告执迷拿法末学的拳友,拿法实在不能算太极拳中的正经功夫,经常被人握瘸反关节,日久则关节气机闭塞而不自知,与内家拳讲究气血通畅之宗旨完全背离,实在是丢西瓜拣芝麻的行为。推手中,拿人反关节握瘸,则是违背太极拳阴阳自然周流的举动,乃是不让人走化的行为,违背了引进落空之根本原理,因此凡是正门正宗得传授的师傅,都不握瘸采拿,只教人走化与引进落空。讲的是理法与劲路,支持他们的是真功。拿法是一门技艺,初学可浅尝了解,聊做防身之用,遇到真正太极功夫上身之人,就完全无用了。拿法最易让人进入唯招的误区,扭曲拳架。最终与太极真功失之交臂。学者不可不警醒。

第十四个误区:唯力。唯力者,信力不信松之意。百多斤之人如何能送的出,发的远?不用力难道靠用力吹大气吹出?受这个问题困扰之人何止千万?心中矛盾日深,不信松,则不练松,不练松,则拳论如废纸也。凡这样练拳的,有哪个能将拳论贯彻始终,以身证之?关键还在师傅,学者相信师傅才与之学,学到后又要下功夫练,不信,自然不会去实施。多少细心学者越学越不明白,越学越矛盾,越学越迷糊,最后离师傅而去,为何?拳与拳论背道而驰,不能互相契合,用功深者,自然问题越大,矛盾越深,学拳连个确实目标也没,试问这样还如何下功夫?这些年里这样来了、学了、迷茫了、去了的事情见得多了。奉劝学者,松松松,内气通!不能放松,健体不养其身,技击浑身不能通透,最后一场空。以养入手,先培育浩然正气,营卫其身,身体松活通透,节节贯穿,自然练敛力入骨,汇小溪而成江河,放之于外能防身御辱,收之于内能内养其身祛病延年。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十五个误区:唯打。此与唯拳看似一个话题,其实不同。唯打者,立意如此,就跑不出唯力唯招的范畴,信力气,信打法,自然松不下来,静不下来,一个养字便再也休提,更谈不上内家拳,这一点上年纪之人犹要注意。如果一套拳都不养人,又何谈功夫?何当个内家?正统内家拳都是简单规矩自然,由一个“养”字入手,武术史上多少名家高手不是年轻体弱,本为治病而成就一代大家。因此学拳立意不可不端正,目标也要实际。内家拳学对了路子,能够调顺体内阴阳,达到内在和谐,舒筋活血,沉敛气质的功效,自然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所谓“武者文相”即是指此。有位太极拳前辈说:练拳不懂养,百炼功不长。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中和为养,心存打人练为伤;敛神聚齐练为养,片面发劲练为伤。也因此可知,练拳时虎虎生威,脸上做威武雄壮状的必然未得内家拳真髓。所谓养,除了以强壮身体为本之外,还有一个内涵,那就是要敛力入骨,不重外表,只在内,不让对手有防备,能让对手轻敌,处雌守柔,对方挨打时才知道深浅。也有学了几天拳便以为自己会两下,走路也生出二分横意,实在是初学人、年轻人爱犯的通病。因此生出许多事端来,别人发现你会两下,下手唯有更重而已。常见一些年轻体壮之人本力挺大,打架不吃亏,学拳后执迷招法用法,遇到情况一招一式也用不上,处处受制,放不开,成了为拳所困,还不如未学拳时。岂不让人心寒?若想求快追求实效,完全可以学拳击搏击,本钱好的当月见效。

第十六个误区:忽视悟道,埋头苦练的想法。一些习练者相信“苦练出真功”,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需要的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懂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办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懂法都需要师傅的传授,很多人以为靠视频靠看书就能学到真功,这是可笑的。说一个例子,相同的药方治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练习太极功夫,各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老师根据你的情况告诉你练什么,这叫做“调”。像调钢琴一样。

第十七个误区:不分层次,急于求成的想法。太极拳的道理是分层的,初学者、老学者都要对应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有师傅的当然师傅会告诉你练什么,没有师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分阶段练习,稳步前进才能真正进步。超越阶段,急于应用,急于练高级功夫,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弄出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第十八个误区:重拳轻功。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只会打套路,他们认为太极拳除了套路,就没有别的功法了。很多人宁愿每天练几十个套路,却不肯花点儿时间去进行功法训练。其实太极拳作为一个大的拳种,它必然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有许多功法的。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不打功”。桩功(无极桩功、弓步桩功、马步桩功、虚步桩功、根劲桩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开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转胯功)、松肩功、太极步(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吐纳丹田功是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之重。有了这些东西,学练哪种传统拳架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套路、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而已。但现代人却买椟还珠,把核心的东西都丢了。

第十九个误区:正宗与功夫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实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并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体悟的差异和练功的刻苦程度。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名校高中读过书?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