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内有大量图表、数据)

 石头不沉 2016-03-30

导   读


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长期以来,耕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动和利用效率等,都是政府部门及学者研究的重点。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张增祥科研团队采用遥感方法,建立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国耕地资源数据库及其动态数据库,为开展过去近30年我国耕地资源及其动态特点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来源: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微信公号(casradi )(2015年7月24日),经授权转载。原题为“【空中观地】那些年,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


中国耕地数量的变化


根据遥感监测,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总量一直保持在140万平方千米以上,但传统耕地(本文指20世纪80年代我国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则持续增加。

近30年间,耕地总量仍保持稍有增加的态势,2010年耕地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1.82万平方千米。

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

其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且日益明显,该时段新增耕地26872.17平方千米,减少耕地37032.61平方千米。

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国耕地总面积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国耕地分时段动态面积

中国耕地构成的变化

耕地中,水田面积主要呈现持续减少,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17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0年的35万平方千米;旱地面积变化稍有波动,20世纪80年代末有旱地104.41万平方千米,几经增减,至2010年增加为107.40万平方千米。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国水田和旱地面积变化

中国耕地中传统耕地的面积比例
遥感监测发现,传统耕地在每个时间段均为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资源的主体部分,一般占同期同区域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同时,各个省域的传统耕地比例逐步降低,这是各省域共有的特点。
2010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传统耕地占同期耕地总面积比例排序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传统耕地数量及占同期耕地总面积比例


截至2010年,省域耕地总面积中传统耕地留存比例降低最多的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特别是新疆的耕地总面积中传统耕地只占73.54%,减少幅度最大。

其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还包括吉林、辽宁、青海等省。这些省域均位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除青海省外,都是监测过程中土地利用和耕地变化最多的区域,是我国新增耕地最多的区域,但新垦耕地增幅远高于对传统耕地占用,导致耕地总面积逐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耕地的比例。

按照一般的认识,各大城市和经济发展更快的区域,对耕地的占用相对更多,理应导致传统耕地的比例降低。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直辖市和沿海地区,尽管有较多传统耕地被占用,但所占耕地比例依然很高,主要在于这些区域缺少可以新垦的后备耕地资源,或是尽管有一定资源但开垦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对传统耕地留存比例影响不大。

中国传统耕地面积比例的变化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多年来各省域传统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是另一个共同特点。到2010年,全国范围内传统耕地面积减少了4.39%。

其中,到2010年,传统耕地留存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98.25%减少到95.61%,其中西藏、广西等19个省域传统耕地保存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浙江等留存比例最低,分别仅有82.45%、83.82%和87.66%。


2010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传统耕地留存比例排序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传统耕地留存比例排序(单位:%)

中国耕地分布图
2010年中国耕地
2008年中国耕地
2005年中国耕地
2000年中国耕地
1995年中国耕地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耕地

以上根据《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图集》(20世纪80年代末—2010年,张增祥、赵晓丽、汪潇等著,2012年出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