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锦鲤品种培育【信息量太大】

 昵称32109872 2016-03-30

  锦鲤是观赏鱼(金鱼、锦鲤、热带鱼)三大支柱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鱼的市场越来越大,锦鲤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锦鲤的起源、发展如何,其品种有多少,是如何选育呢,本人将生产经验写成文,试图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锦鲤是鲤鱼突变种,属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鲤亚科鲤属鲤种,其生物学特性与鲤鱼的区别主要在于体表的斑纹,其次在于生长速度与抗病力比食用鲤会差些,其他如骨骼、内脏器官及其结构、食性、生活习性等等基本一样。

锦鲤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大约有以下几种:有人认为锦鲤的起源就是鲤鱼的起源;有人认为是江西兴国的红鲤、浙江杭州的金鲤传入日本后因突变后由日本人民选育而成;也有人认为是鲤鱼突变后由日本人民选育而成……

  关于锦鲤的发展,大家的看法一致:是由日本人民不断选育而发展到今天,并且是日本人民不断向世界各地推广而为广泛认识。

  目前锦鲤界大致将锦鲤分为十三大品系,若细分则有百余个品种,目前世界各地举行了很多锦鲤比赛,据比赛的大小程度约将比赛种类分为513类,以上的分类是从观赏的角度分类。

  分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目前专业人士从生产培育的角度将我国锦鲤分为二类:一类被称为日本锦鲤:又可细分为二类:一类是在日本专业养殖场或中国香港或台湾养殖场养殖后通过各种渠道运到中国大陆出售的,其质素优良、花纹很美、价格较高;一类是在中国的高档专业锦鲤养殖场引进纯种日本锦鲤繁殖后养成出售的由于养殖技术及饲料等各种原因,其质量与价格有高有低;一类被称为国产锦鲤,是在中国大陆的普通观赏鱼养殖场随意选择低档亲本并简单配组繁殖生产后出售的,有时甚至象生产鲤鱼一样,在一个大池中放入各种亲本及鱼巢,等锦鲤产卵后取出鱼巢,孵化并养殖、出售,其数量大但质差且价格便宜。

  在实际生产中,国内的锦鲤的品种是如何培育呢?本文从专业的日本锦鲤养殖场实际生产中列举一些情况来说明:

1、红白+红白→红白+全红+全白+丹顶:此配组中丹顶出现的概率很低(如果在子代中有大正三色就说明此红白亲本中有大正三色的子一代或子二代,如果出现昭和三色,就说明此红白亲本中有昭和三色的子一代或子二代,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养殖场中时有出现,尤其是出现大正三色)。关于淘汰率,这要看养殖场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销售市场、经营与发展目标与策略等具体情况,如日本的许多养殖场在第一次选别时就只留养不到10%的红白,其余的全部淘汰;而国内的许多专业日本锦鲤养殖场在第一次选别时只会淘汰全红及全白,因为在大陆的销售市场中,讲的简单些,除了全红与全白外,几乎都能卖,笔者甚至看到有人将全白买回家。所以,国内的锦鲤淘汰率不高。但是国内的养殖水平较低,好的锦鲤很少,曾有国内的锦鲤到日本去比赛,但由于差距很大,根本无法得到名次,只是因为组织者出于安慰的角度才给远道而来的中国锦鲤颁过几个鼓励奖。国内锦鲤的品质提高还需要水产业内人士的长时间共同努力。

2、大正+大正→大正+红白+全红+全白+别光+丹顶三色+杂鲤,在此配组的后代中丹顶三色的概率极低,红白的质量一般不好,只有优质的大正与别光才会选为亲本,否则都会出售。

3、昭和+昭和→昭和+红白+全红+全白+绯写+白写+丹顶昭和:在此配组的选别在一般情况下是在鱼苗能平游时就将红白+全红+全白全部淘汰,因为此配组的子代中红白的质量很差(也有例外:在2002年,有的养殖场在繁殖时极不顺利,亲本与苗种严重不足,就等养殖一段时间后再淘汰全红及全白,而此红白质量虽差但还是可以有一些市场销路)

4、红白+大正→红白+全红+全白+大正+别光+杂鲤,此配组较少见,在亲本不足或改良大正时可能出现,一般而言,从遗传上说改良大正主要是从不同血系的大正配组或与大正+昭和配组以改良大正三色(此配组也可改良昭和的一些特征)

5、丹顶+丹顶→丹顶+红白+全红+全白,但在实际生产中丹顶出现的概率并不很高,因为从遗传上说,丹顶本来就是红白中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丹顶的红斑在头顶而已,如果从遗传学理论上说只有当丹顶一直重复杂交多代时后代中是可以有较高出现丹顶的概率,但在实际销售市场中,丹顶的销售量并不大,而这样做要花费很多时间、人力、财力、物力,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在生产中很少有人去做这个工作,倒是丹顶+红白或丹顶+大正的配组情况会多一些,如丹顶+大正三色的配组的后代中丹顶三色的概率会大一些。一般情况而言,是丹顶+红白的配组最为常见,其次是丹顶+大正三色。

6、红白+昭和→红白+昭和+绯写+白写+全红+全白,此配组较少见,理论上说有可能改良昭和或红白的一些特征,实际生产中出现往往是因为养殖场的亲本储备出现不足,从实践中分析,父性与母性遗传的影响的特点要用一个较长的篇幅去说明其一些特征,这里省略。

7、昭和三色+大正三色→昭和三色+大正三色+绯写+白写+红白+全红+全白+杂鲤 ,这种配组可用于改良昭和或大正的一些特征,在实际生产中较少出现。

8、绯写+绯写→绯写+昭和+白写+红白+全红+全白,这种配组理论上用于稳定绯写的特征,但在实际生产中较少出现,因为绯写的市场并不大,从昭和中出现的的绯写已经够市场销售了。倒是绯写+昭和的配组的出现概率高一些,因为此配组可用于稳定绯写的特征或改良昭和的一些特征。

9、白写+白写→白写+昭和+黄写+红白+全红+全白,这种配组可用于稳定白写的特征,但实际生产中较少出现,因为在市场销售中,白写的市场份额不大,倒是白写+昭和的配组的出现概率高一些,因为理论上说有可能改良昭和或白写的一些特征。

10、丹顶三色+丹顶三色→丹顶三色+大正三色+红白+全红+全白+杂鲤+别光。此配组在生产中有,其子代中丹顶三色出现的概率会高些,其中的红白质量较差。

11、黄金+黄金→黄金+杂鲤

12、秋翠+秋翠→秋翠+杂鲤

  以上是一些实际生产中常见的配组方法与后代产生情况,还有许多品种与配组等情况。从理论上说,所有的锦鲤在生物学分类上属同一个种,都可以杂交,所生的子代都能性成熟而且可以繁殖,但质量怎样就各有不同,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出。在改良中还有许多问题要考虑,在生产中也还有许多方法,限于篇幅本文仅列举一二。

  以红白为例说明一些情况:在目前,对红白的红质认为有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暗红,一种是较浅一些的绯红,另一种是明亮的大红。。每种红质的遗传特性有所不同。目前日本由于生产多年,红白已经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血系,如大日红白、仙助红白等,每个血系都有其特点,当然,这些血系的特点不仅仅是红色的不同。在生产中就要考虑红白的血统对后代的影响。大正三色与昭和三色也一样,都有一些较固定的血系,其花纹与质素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在生产中要考虑其血系的影响。

  以抗病力为例,锦鲤的抗病力不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锦鲤是鲤鱼的突变种,其体质本来就不强,品种特征不稳定,在其品种特性的提纯过程中,又经常是以近亲去配组而进行繁殖的,这是为什么其抗病力不强的原因之一,也是锦鲤品种特征不稳定及优秀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与食用鱼完全不同,因为锦鲤行业的经济总量不大,投入的经费有限(基本只有企业或个人自行投入),可供选择的亲本有限,但在繁殖中要考虑的内容却多于食用鱼,如斑纹、颜色等(食用鱼可供选择的亲本的量很大,政府或企业可以投入很大的钱财、人力、物力,却只考虑生长速度、抗病力、体型等)。从另一角度也说明,根本问题在于只有当斑纹及抗病力等因素在基因中有稳定的表达与遗传时,生产中抗病力与优秀率不高等问题才能解决,但这有赖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提高抗病力,就必须等锦鲤的各种好的性状较完全表达时才能做亲本,传统生产中是这样考虑的,1、一定要完全性成熟后一段时间,如雄鱼在二足令就已经性成熟,但至少要三令才用,雌鱼在三足令就已经完全性成熟,但至少要四令才用;2、一定要有一定的体长与体重,雌鱼至少要60厘米以上,体重在4.5公斤以上,一般都在70厘米左右,80厘米左右的亲本也不少见;雄鱼至少要50厘米以上,体重在3.5公斤以上,一般都在60厘米左右。3、亲本与后备亲本在不同的血系中及不同的养殖场中选择后留养。有了这些生长时间、体长、体重等标准,才能充分观察锦鲤的状况4、再则,在培育过程中一定尽量少用药,尽量观察鱼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从中选择优良的鱼做亲本。

  在锦鲤生产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食用鱼的生产中,同一批的鱼苗中一定有一些鱼生长速度特别快,这些生长快的鱼入选亲本的概率很高,但在锦鲤养殖中,这些生长快的鱼入选亲本的概率很低,因为这些生长快的鱼可能生长速度与抗病力都不错,但其花纹及红质、白质等通常不好,而锦鲤又必须有好的花纹及红质、白质等质素,这说明花纹与质素的遗传明显弱于生长速度及抗病力的遗传,但我们又必须将花纹等放在首位,这是为什么锦鲤抗病力不强的原因之一,也说明根本问题在于只有当斑纹及抗病力等因子在基因中都有稳定的表达与遗传时,生产中优秀率不高抗病力不强等问题才能解决。

  在过去的生产中,为了解决其生长速度及抗病力的遗传问题,有人用全鳞食用鲤或少鳞食用鲤与锦鲤杂交,但其后代的表现很不尽如人意,其生长速度、抗病力的遗传的问题虽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其花纹与质素的表现太差,多代近亲选育后其花纹与质素虽有改善,但生长速度、抗病力的问题又出来 了,当然,也得到了一些品种,如德国系的锦鲤。在科技高速发展及锦鲤市场不断扩大而导致养殖场的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这样的想法可以重新设计并实施,如从食用鲤的基因中提取好的生长速度与抗病力的因子移入锦鲤的基因中,并将花纹与质素的因子加以固定,使锦鲤的优秀率不高及生长速度与抗病力不好的原因得到根本改善。当然,采取杂交、回交等原来的办法也可以有思路再做一次。

  以上所说的仅是从斑纹及质素、抗病力等方面改良的一些考虑,但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考虑许多东西,如父性遗传或母性遗传等等。

  在国内专业的日本锦鲤养殖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如何呢:从理论上说,品种的改良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要耗费很多年的时间,因为每个亲本都要单独生产与记录,要根据培育目标进行多代选育才有可能得出一个可能还是初步的结论或是难以达到目标的结论,这对于一个普通养殖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很难去做的。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资金场地等原因,如亲本很有限,场地也不够,有一些场按134的配组选择亲本后,让锦鲤自然繁殖,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子代混在一起长大,有时会很难甚至无法知道其亲本是谁,这种做法不够科学但情有可原,因为养殖场要生存。之所以称其为专业的日本锦鲤养殖场,是因为其出资买了较好的日本锦鲤做亲本而且较注重配组而已,有了较好的亲本与配组,子代自然就会好些。而实际上,日本锦鲤养殖者一般不会将特别好的可以做亲本的锦鲤卖给国内的锦鲤养殖场,再加上国内目前的锦鲤养殖水平也不如日本,所以,国内的锦鲤生产水平要提高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国产锦鲤养殖场,因为自身的资金实力有限又要考虑生存问题,就较少考虑这些遗传与品种等问题,很随意买些亲本,简单生产,只要繁殖出的鱼有花纹,就可以卖钱。这种鱼质量通常不好,而且有的锦鲤很难判定其亲本是谁,更不用说象日本锦鲤那样要求甚至要能看出血系如何。在我国大陆的锦鲤销售中,由于经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不同有二种观赏方法一是在水池中自上向下观赏,一是在水族箱中从侧面观赏(按理说这不是锦鲤的的最好观赏方法,因为这样无法欣赏锦鲤花纹等的美。当然,锦鲤正在逐步推广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人对锦鲤的认识不够,认为在侧面也有很多值得观赏的地方),这是导致国产锦鲤市场很大的原因之一,因为低的经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人大量存在。

  以上的论述只是从品种的配组等方面说明一些情况,从另一角度说,这都是内因方面。锦鲤是鲤鱼的突变种,这点已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但突变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是基因本身的突变,还是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基因突变呢?后天的各种因素如温度、饲料、水质、放养密度等各种因素对锦鲤的养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从以上的简单论述中可以看出,锦鲤养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将锦鲤的品种培育论述完整,这需要很长的篇幅,而要将锦鲤的品种培育好,这需要水产业内人士长时间的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