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观世界】漂浮农场—重新定义都市新生活

 王铎霏 2016-03-30


创新迈出一小步,意义却是一大步,汲取传统的智慧,来营造都市里的绿意,传承与创新的碰撞,生态与环保的实践,趣味性与参与性的结合,同时拥有一套完整的自我维持生态循环系统,这就是本期要介绍的生态景观创新型项目—漂浮农场。



“漂浮农场”( Floating Fields)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 Thomas Chung 与建筑系教授合作的一个项目,装置在深圳蛇口大成面粉厂的场地上,希望通过漂浮农场的方式展示回到深圳湾农业时代的概念。该项目构成了双年展的主要景观,在闭幕式上获得了双年展组织委员会的奖项。

“漂浮农场”代表了一种“在城市中重新生活”(Re-Living The City)的观点,它所思考的是一种基于场地的生态-社会城市主义。希望能够进行一种基于复兴旧工业建筑的多样化而有机的生活,通过生产性景观复原来实现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再造。

漂浮农场的创意来源于珠江三角洲地形和环境所创造出的独特生态工程—桑基鱼塘。



这块地势较低、易受洪水侵扰的土地上的居民们将农业与桑蚕、渔业相结合,这是当地生态农业的典型例子。它引发了基于水体的商业的繁荣,但是现在已经因为景观场地的荒废而渐渐消失。

今年的双年展场地,原大成面粉厂就是深圳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当时该厂几乎在一夜之间取代了原有的混养式湿地,取而代之的是为了构建预期的大都市而建造的混凝土工厂。这座臃肿的工厂现在已经开始崩裂,让阳光和旺盛的野花渗透到地下的水源中,证明了自然总是在周而复始。“漂浮农场”在不同层面上受到了当地景观的启发,希望重新振兴这一缺乏生机的场地。


在双年展场地上,“漂浮农场”创造了一系列开放的较浅区域,该想法是希望能够从建筑延伸并外扩至另一边,那里混凝土地面被解构,形成具有生产性功能的池子,其中一些填充了种植场地而另一些是漂浮着种植盒的水面。



“漂浮农场”创造了一个结合了桑基鱼塘、鸭子和鱼的多循环的生态系统,其中,自我维持的水体循环开始于富养化的“废水”,进入水藻池塘,之后在过滤池塘中净化,进入荷花池塘。“净化”的水体之后流经锦鲤池、鸭子池,最终进入漂浮着桑基的养耕共生大池塘。




漂浮的桑基为水体提供了氧气,并部分吸收了其中的营养,之后才再次进入水体的循环。漂浮桑基的概念经过实验后,利用了这种轻质、可移动的、不同大小的农场基础,它还可以在展厅或是宿舍的屋顶上使用,来改造屋顶。部分的洁净水也将被用于屋顶绿植的灌溉。

正如 Chung 报告的那样:“我们把鸭子留在了那里,它们可能就像宠物那样,为这个地方带来了生命。”

部分混凝土石块被进行解构并且重新利用成为连接不同水池之间的道路。混凝土的池塘本身就是有水泥砖构成,加上多种的平台、台阶、条凳和展厅,创造了一个结合食物生产和休闲的步行性景观。



除了生产休闲结合的池塘、农场、步道和展厅构成的混合建筑景观系统,“漂浮农场”收到了来自社区和媒体的极大反馈和宣扬。一个种植节组织让100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制作自己的漂浮种植盒,捕鱼、并且学习有关鸭子、桑蚕生命循环的一手知识。


一个品尝节组织为当地支持农业的团体提供了品尝鱼汤和沙拉的机会(鱼和蔬菜均是“漂浮农场”里收获所得),并且宣讲了城市农业在建筑和城市生态中利用微型藻的优势。双年展结束时举办的“丰收节”收获了漂浮种植盒中的第一季作物,展示了水藻养殖的成果。



总结

“漂浮农场”结合了多种循环,每一个池塘都具有双向的营养供给,废水循环、作物生产、水体净化和景观特征,创造了比传统系统更加灵活的方式。相连的池塘成为了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展示了混合的城市-农业环境的循环方式多样性,而这种环境同样也可以成为集生产和休闲的公共娱乐场地。

回到最基本的城市重新生活,去掉过度的建设,重新回到充满自然的空间,“漂浮农场”希望能够为当下的不安和臃肿的生活提供抚慰的营养和安抚的体验。








分享 让知识传播更远......

信息来源:ArchDaily(公众号:ArchdailyChina)。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平台(联系电话:18589983410),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保护知识产权,我们一起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