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洲经济史》二战前后澳大利亚的经济(1934-1949)

  2016-03-30
1934-1949年是澳大利亚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战前进行建设阶段(1934-1939)、进行反法西斯战争阶段(1939-1945)和战后恢复与发展阶段(1945-1949)。在这一历史时期,澳大利亚在军事上、外交上和经济上最终摆脱了英国的控制,消除了殖民地痕迹,并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的恢复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澳大利亚在60年代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行列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二战前夕的澳大利亚经济(1934-1939)

工业

澳大利亚在摆脱经济危机后,在经济上向独立国家迅速演变,到二战爆发时已取得显著成就。

首先表现在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39年,各种工厂达2.7万家,工人总数达58.8万人,工业产品总值5.5亿英镑,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2010万英镑)的59%以上,基本上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了。工业固定资产总值达27458.3万英镑。初步形成了工业发达的东部与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和维多利亚等州,出现了一批工业发达的城市,诸如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以1935年的工业总产值为例,新南威尔士为15443.3万英镑,维多利亚为11689.3万英镑,昆士兰为4620万英镑。1931-1940年的工业发展状况,十分清楚地表明,澳大利亚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从1931-1940 年这十年间,澳大利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2倍。

澳大利亚工业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到二战前夕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澳大利亚拥有多种工业部门:矿石、玻璃、化学、钢铁、纺织、制革、服装、制烟、制酒、木材、傢具、造纸、印刷、电气、橡胶,甚至还有乐器、珠宝、磁器,等等。且技术工艺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亦显著提高。

进入30年代后,联邦政府仍大力采取措施促进采矿业的发展,特别重视探查矿业资源的工作。勘查工作到1938年完成,勘查土地面积高达1.9万多平方公里。这是澳大利亚勘查资源史上的壮举。联邦政府在大力推进勘查工作的同时,亦大力促进采矿业的发展,如1934年拨出专款283750英镑资助各州的采矿业。各州分得此笔款项数额为:新南威尔士得款33200英镑,维多利亚得45700英镑,昆士兰得60500英镑,南澳大利亚得12800英镑,西澳大利亚得44400英镑,塔斯马尼亚得13400英镑。

从1931到1940年,全澳大利亚共采出价值达1268.3万英镑的黄金。

从1925-1934年这十年间采出黄金达596757盎司,居世界十大产金国之列。

以产值论,除采金业外,采煤业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矿业。全澳各州均产煤,以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产量最高,种类以黑煤为最重要,1938年产黑煤为1168万吨,棕煤为367.5万吨,两项合计产值高达754万英镑。最大煤区为悉尼煤区,占地达2.4万平方公里。其他,以采铁、银、锡等为重要,1938年,澳大利亚产银总值据不完全统计为379.9万英镑,产铁总值为260万英镑。以产值言,由1919-1920年度的1720万英镑,上升至1938-1939年度的2790万英镑,二十年内增长61%。

交通运输业

铁路 1938年,澳大利亚已拥有铁路43828.7公里,是年货运量达3323.8万吨,客运量高达38486万人次。

铁路职工人数为10万余人。此外还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到1938年共有公路达775028公里,拥有各种汽车近90万辆。

民航 1938年民航客运量147919人次,货运量达7865.4吨,邮件运量亦达3356.6吨以上。同时国内建立了较完整的航运网,民航机全年飞行路程近30万公里。国内各主要城市均通航,国外航空亦开辟,可远航至英国和美国。

海运 1938年全国航海运输公司达30家,大小轮船167艘,沿海各重要港口均通航,并且还远航欧、亚、非、南北美各大港埠。

农牧业

农业方面,播种面积增长幅度较大。1920-1921年度已达1507万英亩,当时人口在540万人左右,1930-1931年度,播种面积升至2516.3万英亩,这时人口在650万左右。后来有所下降,如1940-1941年度,播种面积下降到2111.8万英亩,人口在700万以上。农产品收获量甚高,1840年,小麦产量为8223.3万蒲式耳,价值达3836万英镑。其他农产品产量亦很高,大麦为713.3万蒲式耳,玉米为919.2万蒲式耳,燕麦为1019.9万蒲式耳,马铃薯48.3万吨,甘蔗552.3万吨,豆类59万蒲式耳。

主要农产品总值达8393.86万英镑。

牧业方面,牲畜数目日益增长。1921年有羊只86119068只,产原毛327980吨。
1931年羊上升为110618893只,原毛453600吨以上。1941年更增至115189129只,产毛50万吨以上。1941年比1921年,羊数增长45%,原毛增长61%。1931年养牛13091175头,马为1697845匹,猪为1797821头,按人口平均,每人羊17只,牛2头,马1/3匹,猪1/3只,居世界之冠。

经济危机后,牛奶产量平均每年达近54.1亿升,国内仅耗用20%左右(新鲜牛奶),其余制成乳酪和奶粉。

牛羊肉除国内耗用一部分外,大部制成罐头。1939年,宰牛350万头,3/4供国内耗用,1/4远销国外。

同年生产羊肉323409吨,73%供国内耗用,27%供出口用。1939年产牛油216120吨,产乳酪31601吨。

二、战时澳大利亚的经济(1940-1945)

在整个大战期间,历届联邦政府,为了支持战争和进行战争,从而使战争得以胜利,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和经济措施。

澳大利亚从未经历过如此规模巨大的战争,既便是一战时,战争距离它十分遥远,而二战就在它的家门口,战争威胁着它的生存。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处于和平状态,其政治和经济是和平的政治和经济,为适应战争必须改造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使之由和平转向战争,使国家战争化。其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六点措施:

1.实行配给制和控制进口的政策。

自1942年冬季以来严格实行如服装、黄油、茶、糖、肉、烟等重要生活品按人口配给制。澳大利亚所需用的汽油,绝大部分靠进口,因此汽油实行供应制,规定只供应军队、公共交通汽车和出租汽车。绝大部分私人汽车在大战期间因不供应汽油而停驶。其次,严格控制进口商品,酒类和其他饮料也停止进口,饭店和商店没有酒类,甚至连啤酒也没有。许多人在自己家里制造啤酒,一经发现便被取缔,属非法行为。煤作为主要能源,也加以严格控制,首先保证供应军队。

2.统一调配劳力。联邦政府在1941年6月建立劳力调配机构,1942年建立了国防工事委员会和民工建筑队,统一调配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建筑和扩建了飞机场、战略公路、铁路、港口、码头和军事工程以及其他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

3.推行战时税收政策。二战前各州征收所得税多于联邦,1938-1939年度,联邦捐税收入共计7400万英镑,其中所得税不到1200万英镑,同年各州的捐税收入为5000万英镑,其中所得税高达3000万英镑。为了维持抗战的巨大支出,孟席斯政府和柯亭政府颁布了新的税收法令。1941年7月,孟席斯政府向各州建议,在战时和战后一年内,各州自动停止征收所得税,而统一由中央政府征收,用一笔固定的津贴作为补偿,除南澳大利亚表示异议外,其他州均表示赞同此议,从而中央政府的财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把所得税的主要部分控制在自己手中。柯亭政府时,财政部长奇夫利为坚决贯彻中央征收所得税政策采取了果断措施,在1942年连续通过4个所得税法案。1946年,联邦财政部长通知各州总理,决定实行全国统一征收所得税制,每年给各州一定数额的补贴,就是说,战时的所得税法案在战后仍然采用,并形成一种新的税制。这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战时税制政策中的另一项内容是征收个人薪金税(Pay RouTax),即征收所有的雇主、职员和工人薪金的所得税。

4.战时福利政策。战时因大批青壮年服各种军役或准军役,致使家庭收入锐减,再加上物价上涨,因而造成劳动群众生活困难,如不解决会导致社会不安定,不利于抗日战争。1941年,孟席斯政府通过“儿童补助金法案”(Child Endowment Act),即每周给每个公民的一个16岁以下的孩子一些补助金。柯亭政府在1943年提供一笔社会福利金,规定寡妇子女可享受此种补助金,50岁以上而又没有任何依靠的寡妇亦可享受此种补助金。1944年,扩大了福利金补助范围,诸如儿童基金、医药补助金、残废恤金、养老金、产妇津贴、失业和疾病救济金、奖学金,等等。早在194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决定发给优秀大学生以奖学金,同时给那些家庭贫寒的大学生生活补贴,以便使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5.实行双重兵役制。澳大利亚一向推行志愿兵役制。

战争扩大了,光靠志愿兵役制已不符合形势需要,而采取强制性征兵制,又为工党和广大民众所不能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柯亭总理出面说服了工党和工会,采取强制性征兵制与志愿兵役制两种兵役制,即双重兵役制,凡是到国外服役的军人都是志愿兵;凡是在国内服军役的士兵,包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内服役,都是强制性义务兵。

为此,工党政府在1943年通过了新的国防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上述两种兵役制。在北非、亚洲和欧洲进行战争的一律是志愿兵,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同日军作战的,则这两种兵都有。双重兵役制是澳大利亚在二战中创造的一种新的兵役制形式。

6.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二战前,澳大利亚虽有一点军事工业,但规模小,技术落后,不成体系,而且依赖性很大。

过去,澳国军需物资和军火一向仰赖英国,但二战初期,英国因敦克尔克大溃退丢失大批军需物资,尤其损失了优良的军事装备,“不列颠之战”又使英国遭受了毁灭性的轰炸,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从此,英国自顾不暇,澳大利亚只好自己发展军事工业、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澳大利亚着手军需工业生产开始于1940年6月法国灭亡后。

澳大利亚相继在纽卡斯尔、悉尼、墨尔本以及其他地区建立了许多军火工厂,生产出澳军和美军所需要的武器、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诸如步枪、剌刀、机关枪、高射机关枪、反坦克炮、炮弹、装甲车、鱼雷、飞机、坦克,等等,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军火工业体系。澳大利亚成了西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兵工厂。

澳大利亚军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澳大利亚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战前,英国工业品大量充斥澳大利业市场,同时澳大利亚重要工业原料以及粮食均被英国购去,这就严重阻碍了澳大利亚工业的发展。二战开始后,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英国工业区,同时许多民用工业转入军需工业,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大幅度减少,这就促使澳大利亚本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制造业产值从1941年到1944年增加了42%;机器制造业产值在同一时期增长80%以上。到大战结束时,澳大利亚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飞机制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钢铁工业,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体系也有了巨大发展。从技术上说,澳大利亚能够制造工作母机、各种型号的车床、旋床、精密磨床、压力机,还能制造光学、无线电和电报所需的精密仪器电气产品。工厂工人总数从1939年的55万,增加到1944年的75万左右。

三、战后澳大利亚的经济恢复与发展(1946-1949)

农牧业

在二战时,澳大利亚工业经济并没有停滞,相反,有了相当的发展,只是农牧业经济有所下降,如农业,1942年种植面积为1200万英亩,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蒲式耳,单位面积产量为13.9蒲式耳/英亩,而1946年分别为1140万英亩和14200万蒲式耳,单位面积产量也下降为12.5蒲式耳/英亩。再以牧业言,1942年产羊毛近5.1万吨,1946年下跌为41902吨。

但战后,阻碍贸易发展的障碍已被扫除,因此,澳经济发展又出现了好势头。表现为国际市场的羊毛与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此种好势头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战时欧亚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羊毛和小麦奇缺,并成了紧俏产品,需求量很大。

1947年,世界市场小麦价格上升到每一蒲式耳15先令,比1939年上涨6倍,直到1951年未低于此价。

于是小麦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相应地扩大了。1948年,联邦政府在各州支持下通过《小麦种植平衡法案》。

在小麦局领导下建立了控制小麦出售价格的机构。小麦局给农民以最低限度价格,好年景时赚得到的过多利润用来弥补坏年景时的不足,仍使之保持每蒲式耳小麦的最低价格。这是一种利农的好政策,因而使澳大利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战后初年,羊毛业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繁荣。20世纪30年代,羊毛价格曾大滑坡。牧羊场主一度认为到1946-1947年每磅羊毛可能下跌到两先令。然而到1950年羊毛竟然上升到每磅12先令,甚至有人认为会上涨到每磅羊毛价格为一英镑多。

这样养羊业在战后初年的持续稳定。1951年,澳大利亚有羊只11559.6万头,羊毛产量达48989吨。

工业

战后初年,工业在战时大发展的基础上又获得进一步发展。

1946年,制造业净产值达70465万澳元,1951年高达168770万澳元,在仅仅的五年内,产值提高了138%。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形成了自己的钢铁工业体系。到1947年,澳产铁达114.3万吨,钢年产量达131.2万吨;并形成了肯布拉、纽斯卡尔和怀阿拉三大钢铁中心。这是澳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