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青,国家之声的典范品格

 远望鱼香肉丝 2016-03-31




国家之声的典范品格

——记已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夏青


王宇红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


他是一名普通的播音员,但他的声音被誉为国家的声音。


他毕生钻研播音里的学问和艺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堪称经典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阅读和欣赏》、《唐诗三百首》等等,对这些大新闻、大评论、大稿件、大作品的播音,他字斟句酌,一字千金,让人过耳难忘。


岁月流转,记录历史的声音已经转化成声音的历史,留在民族的记忆里。而精益求精的创造,使他的播音艺术成为一种典范,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讲述夏青的播音故事,告诉您一位播音员的成长历程。


一、:播音学步时的习惯养成


1950年5月,23岁的夏青从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了,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编辑记者工作。报到的第一天,电台举办了一场选拔播音员的考试,凡是北方人都要试音,结果夏青被选中了,从此踏上了播音道路。


夏青的播音生涯从见习期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见习期间每天分配给他的任务就是带着耳机收听新闻。一般人可能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枯燥又没有技术性的工作,每天带着耳机收听别人播送的新闻,还要根据规定在登记本上一一进行记录,日期、播出时间、节目名称、内容提要、播音员姓名和播出情况,结巴、重复都要记录下来,还要认真填写监听人的意见,并评论这次播音的优缺点。


对于这项非常枯燥的工作,夏青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从开始的不重视逐渐转变为能领会其中的奥妙。在他与同是中央电台播音员的妻子葛兰合写的回忆文章《播音三十五年》中,夏青是这样追忆的:


首先,它不同于日常听广播,它要求“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对播音员的理解和表达,认真进行研究。要为听众设想,是不是听得清楚明白,是不是受到感动。”关于这段见习生活的收获,夏青还说:“作为一个新播音员认真收听其他播音员的播音,从中可以学习的东西就太多了,从呼吸、发声、吐字、断句、语气语调的表达、情感的运用等方面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受用无穷。”从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善于学习是夏青的特点,也是他后来在播音上取得大成就的“秘诀”。


见习播音员的第二项工作看起来也是与播音工作关系不大的,那就是在播音室里值班----报告节目和放送唱片。这项工作并不复杂,但是非常繁琐,也很容易出错。除了要求播音员细心之外,还要熟悉和掌握播音室的机器设备、操作程序。从夏青的《播音三十五年》中我们了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室里,有两个放唱片的大唱盘,转速可以调节为78转和33转两种,日常播出大量文艺节目,都要靠播音员在播音室里值班播放。播音员值班时要报告节目,介绍头尾,放送唱片。由于人手少,每个播音员分到的值班时间又很长,一会儿介绍节目,一会儿放送唱片,很费心费力。要有条不紊、连续不断地工作几个小时,一点错误都不出很不容易。夏青干得很认真,也很精细。


第三项工作才是练习播节目。节目播音的内容包括播报一般速度的新闻、通讯,还有记录新闻。记录新闻的播报要求一分钟播二十五个字。“播出的时候,读一个句段,心里再默读一遍,再出声读一遍,再默读一遍,然后再读下一个句段……”试播之后,夏青对广播的影响力和播音员职责的认识开始加深了,他说“我必须尽快地熟练起来,摆脱在话筒前不能驾驭自己的被动状态”,他把这项任务定位为“播音学步阶段的最大课题”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人民广播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作风,夏青不仅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而且逐渐把这一作风融入到个人的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准确无误,鲜明生动。


例如,1954年,夏青作为工作人员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上由他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夏青的宣读一字不错,引起全场强烈的反响。


1958周恩来总理发表了关于台湾海峡局势重要声明,在十分紧急、没有充备稿时间情况下,夏青连续三遍直播,分毫不差,感情态度分寸火候恰如其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周总理的表扬





说起现在的播音主持,许多人可能都会认同国外传过来的一种说法,就是播音员说错了,说声对不起,改了就行。而且,往往正是因为有错,反而会显得自然。但在夏青做播音员的时代,这种自然生动是要不得的。


中央台一位老播音员孟繁荣的回忆为我们解开了为什么一字不错对当年的播音员来说这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


他说:当时用的录音机是前苏联生产的M-15型,操作较复杂,计时靠手工卡表。播音员播错,修改要经过十个程序,即:停机、卡表、倒带等,修改时,录音员精神高度集中,动作要敏捷,做到万无一失。遇到爱出错的播音员,一次节目停改多次,录音员更要细心,做到准确无误。而夏青录音,很少播错,多是一气呵成,因此,录音员都愿意给他录音,心里踏实。


1950年始,夏青在中央电台播音组经过三个月的见习,被安排上大早班了,早晨三点半到班,要准备新闻稿,进播音室放开始曲,预告节目,播第一次新闻。晚间还担负编写报摘节目稿件的任务。随着事业的发展,节目不断增多,所担负节目量不断扩大,但夏青在话筒前一直是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每一次播音,就这样,一干就是一辈子。



张颂教授赞为:“真正达到了‘字正腔圆’的境界。他那明亮圆浑、浑厚坚实的声音,他那清晰纯正、韵律悠扬的词句,造就了一种悦耳动听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产生了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听觉效应,仅此,就使人百听不厌、乐此不疲。”



二、:“三读三思”成就业界经典


有一则趣闻颇能反映出夏青播音的传播魅力,传说当年一位日本友人经常把闹钟定在北京时间凌晨四点了以后马上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和开始曲听完开始曲后关掉收音机继续睡觉。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日本友人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八个字的呼号听着简直是一种享受声音庄重雄浑激动人心很有感染力,原来这八个字的呼号就是由夏青播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常亮老师还回忆说:一位曾在我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工作的同志写信给中央,称赞夏青的播音是祖国之音”,因为在他播音中蕴含着的形象祖国的形象


20世纪的5060年代开始,夏青的播音业务就获得业界的普遍认可,无论是日常的播音工作,还是无数次重大新闻和公告的播音,他都能做到内容准确无误,态度、分寸火候恰当,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实,夏青的准确无误并不是天生的,完全得益于他的勤学苦练,夏青号称“活字典”,这一称谓的获得也是不断学习和积累后形成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编辑杨青是1960年进入中央电台的,与夏青工作上接触很多,他对夏青所具有的渊博学识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印象很深,杨青是这样回忆的:


1982年,中国法律学会成立,在播出新当选领导成员名单时,遇到一个难题,一位领导的甘重斗”,该怎么读呢?这两个每一个都有两种读音:重-(虫、仲)、斗-(陡、豆)。播音员打电话去询问采访记者,回答不清楚再询问有关部门,也说不清楚。找本人问问吧,有关部门人已经离开会场,无法查证。眼看节目播出时间就要到了,编辑、播音员七嘴八舌这猜那猜,拿不定主意,有人说可能是重整旗鼓,继续斗争的意思;说是重视武装斗争的意思。作为国家级大台,只根据猜想和臆断随便播出是不允许的于是,大家赶快“活字典”夏青打电话请教,一听完问题,夏青马上果断回答:读虫豆为什么这么肯定?夏青解释说:中国双音字用到人名时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如字,在名字的第二个字,读,如刘重桂;放在第三个字读,如王任重。折腾了近半个小时的问题,夏青三五分钟就解决了,不仅回答了读音,指出双音字的读音规律,十分生动、形象。




铁城在回忆夏青的播音成就时认为,夏青的直播能力来源于他喜欢学习,善于吸收的习惯。任何一篇新文章,“可能会涉及到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但相关的内容他早已从别的文章里了解了。因此,他对这篇稿子就不陌生,所以这不是他有什么神奇的能力,而是平时积累的多。”铁城回忆说,当年有条新闻是河北保定满城出土汉墓,为了播好这样的新闻,夏青不仅注意搜集满城汉墓资料,还亲自去满城看了看。回来给播音员讲满城汉墓是如何开挖的、满城汉墓的价值、墓穴的力学结构等。对于播音员来说,知识面广,涉猎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种广义的积累,也是准备稿件的内容之一,夏青在这个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身教胜于言教的。


夏青的学生雅坤在回忆中说:夏青“总是坐在办公桌前,录音前在看稿子,录完音不用看时,他就读书或者写字,大家感觉到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这无形中也教育我们这些年轻同志在办公室里不要咋咋呼呼,也不要浪费时间,应该做一些有用的事。他的这种勤于学习的精神是身教胜于言传的。”


关于播出准备,夏青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准备播出稿件时要做到三读”“三思”,即拿到稿件读三遍:第—遍先粗读,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大意;第二遍细读,仔细分析文章内部话语间的逻辑结构;第三遍再粗读,以防第二遍细读、仔细分析后,陷于文章的细枝末节中去。“三思”的内容是:分析完文章后还要想—想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把文章放在大的时空背景中去考察,想—想文章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关系;二是把文章放在整个节目中去认识,看一看它与其他文稿、与整个节目的逻辑关系;三是把文章放在听众那里考虑考虑,从播和听传播的逻辑关系去考察,以获得实际的传播效果。他把每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精雕细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创作规律。当然,这三读、三思的备稿方法,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作为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在下边反复操练直至熟练掌握意义很大。新闻播音,时效性很强,有时稿子很急,来不及看,播的好不好,这时就看你的基本功如何了。


余恕诚先生对夏青老师的评价是:“播的确实好,他的声音音色浑厚又清亮,字字入耳。有的人声音浑厚,却没有这么清亮。夏青的声音比较圆润,非常讲究吐字,非常集中,文学修养是很高的。他读诗,稿子的轻重快慢、高低抑扬掌握的非常到位,拿的很准,只有真正对诗的意境、情调把握的很准才能做到。一般人的播音达不到这样的境地,必须有修养,才能把意境传达出来。”


三、真:点滴积累成就事业辉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要开阔视野,丰富社会生活的经验,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稿件上,光从字面上去备稿播稿。”这些都是夏青常说的话,它告诉我们注重点滴积累对播音员成长的重要性。谈起夏青的新闻和公告播音,业界人士都公认他的播音具有典范意义。实际上,夏青的播音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完全来自于他重视积累的真功夫和讲究规范的真严格。


由于平时注重积累,夏青除了获得“字音政府”“活字典”的美誉外,他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是让人口服心服。据夏青的夫人葛兰老师回忆说,有一次,当时的广播局副局长顾文华看稿时有一疑问,便打电话给夏青:“1949529日民盟主席张澜先生从上海致电毛主席,庆祝解放军向国统区胜利进军,电报最后写‘张澜叩艳’,这‘艳’是什么意思?”夏青当时就回答说,“艳”可能是日期的意思。夏青马上查找出处,告知了顾文华同志,事后,夏青又查找了不少有关资料,据葛兰老师回忆说,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有这样的信息:


查《辞源》3380页(韵目)条,韵书以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以一字标目并确定其次第,成为韵目。……旧时电报以韵目代日期,如十五日代以“删”,二十一日代以“马”,二十九日代以“艳”。


后来,他的笔记上又补上了几段相关的资料,分别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5月21日长沙驻军35军第33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因21日的电报代日的韵目是“马”字,故称这一事件为“马日政变”。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29日代以艳)


1982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辑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52页《广泛印发讨汪救国通电》一文中说:“八路军、新四军讨汪救国通电,于删日发表。”删日即15日。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秘书处起草的发给各地的电报。


1948年8月15日,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未元电悉。”(指1948年8月13日吴玉章拍的电报)


对播音中偶然遇到的一个问题,穷根究底,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多少年来,夏青就是靠着这样的日积月累,注重广义备稿的作法,成为通达天文地理的专家、杂家,他的博学在业界无人能及,他的勤学苦练也值得我们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深思。




1955年,夏青就在《克服报告新闻的八股腔》一文中就提出“准备稿件”的思想,这篇文章原载《广播业务》试刊,署名是中央台播音组集体讨论,夏青执笔。针对“报告新闻的播音员已经习惯地为一切消息规定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调子’的不良习惯”,夏青在文章中提出“应该为每则新闻寻找那种最能够清楚表达内容的语气”的观点。夏青提出,播音员在准备稿件时,“必须首先清楚明了稿件的内容和思想实质,仔细检查各种事实,注意新闻稿中的姓名、日期、城市、村庄、区域、企业和机关名称、引用文、引证句、专门术语、数字等等的正确性和读法。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和编辑同志一起校对稿件,互相指正。在播音中,播音员要绝对忠实于广播稿的一句一字,不容许有一字之差,发生错漏必须立即更正。播音员必须迅速而准确地把事实传达给听众。”“播音员必须充分利用他所拥有的全部时间准备稿件,在一般情况下,播音员准备稿件时间应两倍于所播节目的时间。在紧急的情况下,播音员到审稿人那里,在审稿过程中逐条准备。”


关于播音员准备新闻和报告新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夏青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

“要按照正确的逻辑分析稿件,从稿件的事实中找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中心思想,然后找出每句话的重点,按照事实的逻辑在说明事理。要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


“要明确自己对稿件的态度,根据对稿件的分析和理解,确定自己的态度并在播音中显露出自己对稿件的态度,使语言为一定任务而发。要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说。


“要为听众无微不至的设想,紧紧地联系听众。要知道自己是说给谁听的。”


“基于对稿件的正确分析,基于对稿件的明确态度,基于对听众的无微不至的设想,确定表现方法(包括对句读、逻辑重音和速度的处理)。”


在这篇关于准备新闻和报告新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文字里,夏青提出了播报新闻时要注意把握“事实、态度、听众和表现方法”四个方面问题的观点,对“事实”的传达要通过在新闻播音中注意话语表达的内容----要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对“态度”的体现要通过话语表达的目的把握----要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说,对“对象”的感受要求重视话语表达的对象这个交流的群体----要知道自己是说给谁听,并特别提出“语言表现方法”的选择是基于对稿件的正确分析、明确态度的把握和对受众无微不至的设想而决定的、体现的,这些重要的创作原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口语播音的创新与创造,正是在这样的创作原则指导下,才催生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丰富多样的有声语言典范,例如齐越的朗诵式,夏青的宣读式,林田的讲解式,费寄平的谈话式播音。夏青的这些文字,也以雄辩的事实向我们证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是说话的,是高水平的、有水准的说话,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没有理解的“念稿子”。


后来,夏青根据自己的播音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准备稿件”的创作思想,并将其具体化、规范化,夏青认为“播音员备稿,应当像一个忠实读者那样,在新闻稿件文字语言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掌握新闻稿件的思想内容。这还不够,因为播音员还是新闻的传播者,他必须同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自己的有声语言把稿件传达给听众。”“一个播音员是否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稿件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不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是可以从他对稿件的理解、表达程度反映出他的思想政治水平、语言艺术水平的。”


正是因为夏青注重日积月累的真功夫的磨练,所以,他才能做到一字不错,准确无误。


夏青的新闻播音特别讲规范,这个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于一些播音员认为播错了可以像外国播音员那样说声对不起就行了的观点,夏青不能认同,他说:“我觉得,如何继承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传统作风,确保新闻广播的事实的准确性,无论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夏青认为“播音工作处在宣传的最后一环,全部稿件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分寸火候,都要求通过播音员的有声语言、语气语调,准确地传达给听众,体现当时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万万不行的。”


二是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夏青非常贬斥各种不注重职业习惯的工作状态,认为“吐字不清楚,归音不到家,调值不准确,尖团音、异读音、错别字问题,都需要继续注意,认真加以解决。那些吃字的、嚼字的、撒气的、哼哼的、嘟囔的、乌里乌突、嘴里象含着个热茄子似的,不适应清新明快的新闻语言要求,应该努力纠正。”


三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忠诚。几十年来,夏青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广播事业。记得铁城老师在夏青播音艺术研讨会上回忆说,平时工作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夏青提前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到岗,调动精神、训练嗓音。夏青常年上早班,夜里两点多起床,三点半到班。早晨的播音永远是精神抖擞,使听者振奋!


由于夏青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长期坚持吐字发声基本功训练。他那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听众誉为祖国的声音。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均为我们后辈学习和遵循的榜样。


虹云老师回忆说:“他的心胸很宽大,任何事情都不会放在心里。生活上,工作上,夏青老师从不计较小事,他非常想得开。无论什么事情,他都不在乎,也不可能有什么事情影响到他的情绪,他的大气是很让人难忘的。”



四、美:传承文化经典  塑造有声语言典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是中国广播史上的一朵奇葩。这个节目1961年开播,十年动乱中停播。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恢复播音,至20世纪90年代停播,一共播出了三十多年。《阅读和欣赏》以中等文化水平的文学爱好者为对象,介绍古今文学名著,普及文学知识,帮助听众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仅从78年恢复播音开始计算,十年期间,就播出了500余篇作品和一些文学知识。


《阅读和欣赏》被人称为看不见的文学老师。关于这个节目为什么受人欢迎的原因,在1999年新版序言中,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的王燕春是这样总结的:“印象最深的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当时,我最爱听中国古典文学的赏析,撰稿人是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播音员是声明赫赫的齐越、夏青、林田、潘婕等等。这样的‘三名’相融合的广播节目,能不招人听吗?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除了节目制作走精品化路线,用名人介绍名作由著名播音员播音的“三名”现象以外,适应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也是《阅读和欣赏》节目兴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据节目编辑董扶林介绍说,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处于饥渴状态,可读的书刊极少。“《阅读和欣赏》一开始就侧重从艺术欣赏角度讲解文学名作,受到听众的欢迎和赞赏。尽管当时的一些节目还未能尽如人意,但还是吸引了大批的听众。他们认为听了新鲜有味,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得到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熏陶。有的专家也认为‘早就应该这样讲文学作品了’”。据当时中央电台听众工作部全国听众抽样调查欣赏,《阅读和欣赏》节目在城市听众的收听率,1985年为62%1987年为64.83%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由听众评选中央台10个优秀节目,《阅读和欣赏》节目是其中的一个。


在三十多年的传播实践中,《阅读和欣赏》节目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仅以节目广播稿为蓝本汇编出版的书籍就有不少于五类不同的版本。我自己手边保存了一本196210月北京出版社第一版的《阅读和欣赏》第一集(古典文学部分),从版权页上可以看出,到19638月的时候已经第3次印刷了,印数达到90000册。不到一年的时间三次印刷,而且是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这里可以一窥节目当年的巨大影响。


对于夏青在《阅读和欣赏》中的播音,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张颂教授赞为:“真正达到了‘字正腔圆’的境界。他那明亮圆浑、浑厚坚实的声音,他那清晰纯正、韵律悠扬的词句,造就了一种悦耳动听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产生了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听觉效应,仅此,就使人百听不厌、乐此不疲”。张颂教授认为,“‘字正腔圆’是话语的一种美的叙述方式。”


我的大学老师余恕诚先生是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唐宋文学研究专家,他为《阅读和欣赏》撰写了十余篇鉴赏稿件,其中有两篇稿件《一往豪情伴酒倾----介绍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198211567日《阅读和欣赏》播出)、《介绍杜甫五言古诗<赠卫八处士>》(19835131415日《阅读和欣赏》播出),正好是夏青老师播讲的。


余恕诚先生对夏青老师的评价是:“播的确实好,他的声音音色浑厚又清亮,字字入耳。有的人声音浑厚,却没有这么清亮。夏青的声音比较圆润,非常讲究吐字,非常集中,文学修养是很高的。他读诗,稿子的轻重快慢、高低抑扬掌握的非常到位,拿的很准,只有真正对诗的意境、情调把握的很准才能做到。一般人的播音达不到这样的境地,必须有修养,才能把意境传达出来。”


谈到夏青在《阅读和欣赏》中的播音,余恕诚先生非常认可,认为准确地表达了诗的意境和自己想传达的意思,他说,自己写的这两篇稿件正好表达的是感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很不好同时播出来。“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苍凉、沉郁,书写经过战乱后老朋友重逢的感觉,苍凉中又含有对朋友的热情;《将进酒》则热情奔放,开头很不好播。读的很快不行,快慢和激情都读好很不容易,否则传达不出李白的气势。”“一个是浪漫的激情,一个是沉厚、稳重的情味,这种文学播音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学修养。”


谈到对夏青的印象,余恕诚先生回忆说:“八届政协时在人民大会堂和他见过面,当时夏青坐着轮椅,我介绍我是谁,你读过我的稿件时,他的眼睛闪光了。他的相貌像林庚,很有诗人、学者的气质。”特别是谈到夏青的播音“绝对没有现在很多播音员常犯的读错别字现象,”余恕诚先生非常赞赏,认为“实在是很难得的。非常了不起。”


而《阅读和欣赏》的编辑董扶其也认为,“播讲艺术的魅力”也是这个节目受人欢迎的一个因素。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我国的古典文学,即使是散文,也多讲究韵味,要求朗朗上口,声情并茂。至于诗、词、曲等韵文,本来就可唱,可吟,声韵格律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部分。由于这种特点,听广播里播讲诗文作品,比只阅读文字更吸引人,感染人。这是广播特有的优势,是《阅读和欣赏》节目能有广泛听众的重要因素。”对于夏青,以及后来成长的年轻播音员林如、方明、雅坤、赵培的播音,董扶其认为:“他们的声音传播着美和智慧,具有极大的魅力。”


夏青在《阅读和欣赏》中的创作成就很高,这部分作品也是经典化程度最高的作品,许多作品成为了夏青的代表作。


倾听夏青播讲的《阅读和欣赏》,只能用一个字贴切地概括感受,那就是“美”。他的声音质朴厚重,他的表达贴切传神,他的感情深沉含蓄,他的叙述娓娓道来,安景林赞扬他“具有史学家的凝重和艺术家的风采,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瑰丽奇异。”可以说,他播讲的《阅读和欣赏》充分展现了古典文学作品播音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审美境界,也展示了夏青个人播音上的“多种风格”。


关于夏青播音风格的描述很多,大都赞扬其具有阳刚之美。例如:磅礴雄浑的气势(田聪明语);稳重坦然的态度(刘习良语);严谨庄重、稳健大度、质朴坚定、自信豪迈、顽强乐观的播音风格(安景林语);浑厚稳重,感情酣畅,跌宕起伏,气势磅礴(杨兆麟语);态度庄重,语言质朴(林田语);端庄谨严、铿锵隽永(陈醇语);金声玉振,感人至深(关山语);庄重严谨、铿锵有力的创作风格(张颂语);严谨庄重,稳健大度的风格(姚喜双语);铿锵洪亮,顿挫有力,极富韵律美、节奏美和阳刚美(付程语)等等,综合起来看,这些评述从各个方面概括了夏青播音的多样风格。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主要描述的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历史上关于风骨的定义和描述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指人的品格、性格。2、指刚正不阿的气概。3、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中,常指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相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也有把风骨描写为风格的,其实这样的描写有一点片面,但可取之处在于强调作品风格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在播音艺术中,我们借鉴风骨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想以此概念探究作品风格与人的品格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个希望探讨言语风格和富有阳刚之气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研究夏青的播音创作来说,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清俊高迈的人格取向和至大至刚的精神气度,使夏青在《阅读和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往往走向大气磅礴、超迈浑厚的一面。


夏青的阳刚美和齐越的阳刚美相比,有所不同。齐越的播音感情充沛,大气磅礴,像一团火,燃烧自己也照亮别人。而夏青的阳刚之美,大气磅礴,更多的表现为自信、坚定、豪迈、大度的理性美,有一种洒脱自然的态度,给人思考和启迪。

来看他在作品中的处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前赤壁赋》是苏轼无端受冤入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虽处人生低谷,苏轼却仍能有豪情逸兴纵情山水、写诗作赋。赋的开头,即抓住赤壁的美景尽情描述,一轮明月映照于风平浪静的水面,阵阵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江面,水光山色与月夜清辉交相辉映,使人恍如登上了人间仙境,忘却俗世的种种烦恼。


夏青的播音很好地把握住苏轼潇洒大度的特点,作品一开头,语气便是轻松自然的,仿佛与朋友闲庭信步。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处,夏青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声音,举重若轻地着意刻画了浩大的江面,飘荡的清风,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下面,语气一转,托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句很美,也很有哲理,夏青的表达颇能点染出作品的神韵,说明他对这篇稿件的精神实质领略的很深。从“少焉”处,语气一转,从客观的描述变成了主观化的抒情式叙述,不过这里的抒情意味很淡,是一种白描式的概括描写。移步换景,视线移向遥远的天空,月出东山,徘徊在斗牛之间,月光洒向江面,茫茫白露布满江面,诗人放飞自己的心境,任其随小舟飘荡于浩瀚的江面,乘着清风无所不至,仿佛修炼成正果羽化登仙的道士。看,江上多美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里的“万”字,夏青的处理最见功底,他再次采用了虚声的处理,举重若轻,给人无尽的想象和思念,而这样的描写,恰巧衬托出“一苇”与“万顷”的巨大对比,暗喻自然之伟大,试想,这也正是符合苏轼的风格,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绪状况。


根据给夏青老师担任《赤壁赋》解说任务的虹云老师回忆说:他的心胸很宽大,任何事情都不会放在心里。生活上,工作上,夏青老师从不计较小事,他非常想得开。无论什么事情,他都不在乎,也不可能有什么事情影响到他的情绪,他的大气是很让人难忘的。




说到风格,我们常常爱用布封的那个定义:风格即人。这个定义的确是很恰当的,旷达超迈的精神气度造就了夏青播音语言的潇洒大度的一面,这段播音,整体上松弛自然,具有洒脱超逸的情怀,从根本上说,这样的风格的形成与夏青老师的个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如果说,刚才在《前赤壁赋》中,夏青的大气表现为超逸一面的话,在《岳阳楼记》这部作品中,夏青的大气又表现为“刚”与“直”的一面,体现出一种“正”的美,其用声状态也很不相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篇散文的开始,以昂扬的情绪,豁达的情怀起调,说明重修岳阳楼的缘起,接来下就转入描写洞庭湖的胜景,夏青的语言气势雄浑,以实声起句,气势贯通,一口气说完“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特别是这个“万”字,同样也是“大”的意思,在这里却以实声托出,与“凌万顷之茫然”的“万”形成对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放到具体作品的语境中来比较一下就能发现,“凌万顷之茫然”描写的是月夜下的静谧图画,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的是从洞庭湖上看到的岳阳楼盛况,一实一虚具因情境而变化,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夏青字斟句酌,一字千金的语言功力。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处理又表现出夏青举重若轻的特点,一个轻巧的收尾,把作者对迁客骚人心境的猜想表达的恰到好处,他们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为什么要采用一带而过的处理呢?通过对下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迁客骚人有什么样的不同情绪,而是要表达自己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类而乐”看法,自然,与主题关联不大的地方就轻轻地带过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夏青对稿件的精神实质的把握是非常深入到位的。


下一段的描写很能体现出夏青的爱憎之情: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一幅描绘的是洞庭风雨图,如果说诗文朗诵部分,夏青的表达还是比较含蓄的话,到串讲的部分,转变为直抒胸臆的率真表白,“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互相映衬的图画,第一幅是洞庭风雨图。作者首先描绘了细雨绵绵,数月不晴,冷风呼啸,恶浪滔滔的景象。从大处落墨,选择了“霪雨” “阴风”“浊浪”三种雨季湖上特点的自然景象,分别用“霏霏”“怒号”“排空”描摹它们的状貌、声音、气势,绘声绘形地写出了一个凄风苦雨、阴冷险恶的环境。说起“霏霏”“怒号”“排空”夏青的声音包含感情,充满了对这种险恶环境的担忧,听起来感染力很强。

特别是到了最后点题的部分,夏青的感情从含蓄的表达专为直露的抒怀,“那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不就是朝廷当道小人一味专横跋扈的写照吗?那樯倾楫摧不就是迁客骚人遭贬责、受迫害的缩影吗?那虎啸猿啼不就是奸佞之徒诽谤和嘲骂的象征吗?”串讲到这里,夏青的义愤之情,溢于言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感情呼之欲出,听起来非常给力,让人感受到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古语评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以此形容夏青的播音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常说感受是播音创作的根基,感受的表达来自于哪里呢?主要和播音者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密切相关的。夏青的播音爱憎分明,继承了人民广播的光荣传统,他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时代同步,倡导了惩恶扬善的价值理念,这种凛然正气和至大至刚的阳刚之气,是一种厚重的美,是民族性格的一种体现。


播音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尽管历史并不长,但是,它也不是有艺无学的简单技艺,以《阅读和欣赏》节目为代表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播音风格的形成是在集纳了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吐字发声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的,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以中国美学的古典传统为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创造和审美实践从人民广播诞生之始,“字正腔圆”作为审美标准一直指导着播音创作的各项实践活动,它贯穿在基本功练习,吐字发声的训练阶段,也贯穿在语言传播过程,综合运用的表达阶段;既是审美原则,也是创作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评价尺度,特别在夏青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身上得到创新性和灵活性的运用,并结合自身特点、文体特色和广播平台的特点,创造了多样化的话语样态。


徐通锵先生在谈到汉语研究的时候,表达过一个观点,认为“语言是‘听’的”。他认为自《说文解字》之后,人们对字的研究偏重于空间的方块,强调字的空间性特点。不过,也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和抹杀字的时间性因素和听觉在语言结构中的地位,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对音节结构的深入研究,使音韵成为汉语研究传统“小学”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徐世荣先生也认为,“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有如三足鼎的关系。”他甚至还认为,“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限制,全都表达不出来。”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语言传递的方式必将从书面逐渐走向音声化,口头语言会不会超越文字语言成为语言表达的主流,我觉得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我们关心的问题是面对未来世界逐渐打开的折扇门,现在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199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常亮曾写过一个故事介绍夏青播音的艺术魅力:“18年前曾为中央台《阅读和欣赏》节目撰写过《介绍〈项脊轩志〉》稿件的作者常林炎先生给夏青老师的一封信中说:‘……拙稿介绍《项脊轩志》本来没有写好……可一听您的播诵真为拙文增辉原来佶屈艰涩的句法反而变得清扬沉浑您竟读出了我没有写出的东西实令人钦佩之至。在您平常的朗诵中不仅显示着语言学、语音学的功力也很见在文艺批评、欣赏方面的高深造诣所以在您声音中所传出的神韵就不是一个纯技巧问题……”从这个故事中,《阅读和欣赏》节目,乃至夏青的播音艺术几十年历久不衰的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夏  青

Xia Qing

                 

夏青(1927—2004),本名耿绍光,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48年考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播音艺术委员会委员,播音业务指导,播音部副主任。1986年首批被评聘为播音系列最高职称播音指导,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曾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委员。夏青先生是我国第一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播音艺术家,是我国播音员、主持人的楷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