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南邦的问题
崧1高维2嶽3,骏4极5于天。维嶽降神,生甫6及申7。维申及甫,维周之翰8。四国于蕃9,四方于宣10。 亹亹11申伯,王瓒12之事。于邑于谢13,南国是式14。王命召伯15,定申伯之宅。登16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17是谢人,以作尔庸18。王命召伯,彻19申伯土田。王命傅20御21,迁其私22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23其城,寝24庙既成。既成藐藐25,王锡26申伯。四牲蹻蹻27,钩膺28濯濯29。 王遣申伯,路30车乘31马。我图32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33圭,以作尔宝。往近34王舅,南土是保35。 申伯信36迈37,王饯于郿38。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39其粻40,式遄41其行。 申伯番番42,既入于谢。徒御啴啴43,周邦咸44喜。戎45有良翰46,丕47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48。 申伯之德49,柔50惠且直51。揉52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53作诵,其诗孔54硕55。其风肆56好,以赠申伯。 【译文】山高属那四岳峰,高大如同顶苍天。四岳山上降神灵,生育甫侯和申伯。惟有申伯和甫侯,乃是周国骨干坚。四国来做周屏障,还把周国来宣传。 勤勉不倦是申伯,代行君王祭酒事。修筑城邑在谢地,南国人民都效法。宣王命令那召公,勘定申伯所居宅。荣升南邦大官长,世代相传掌其功。 宣王命令那申伯,效法统治在南邦。依靠凭借谢地人,要向他们表酬谢。宣王命令那召伯,计算申伯土田税。宣王命令师傅官,随同申伯迁谢地。 申伯迁谢之功绩,乃是召伯来经营。有那美好之城邑,宫室宗庙也建成。建造成功堂皇美,宣王赏赐给申伯。四匹马儿雄赳赳,金钩胸缨亮明净。 宣王调遣命申伯,乘坐大车四匹马。我来谋划你所居,莫如南国居最佳。赐你独特好圭玉,以作你的镇国宝。舅父前往犹我往,南国是我长依靠。 申伯居周两昼夜,宣王饯行在郿地。申伯辞行往南邦,谢人诚心来归顺。宣王命令那召伯,计算申伯土疆税。储备沿途所用粮,效法疾速快快行。 申伯勇武抖精神,率领大军入谢地。徒步乘车人多盛,周邦人民共同喜。相助相帮相支持,大大显耀是申伯。申伯乃是王舅父,文武百官可效法。 申伯施政用恩惠,温和仁爱且公正。曲直万邦使驯服,声誉传闻四方国。吉甫颂唱这首歌,这诗辞美又充实。这歌风味非常好,用来赠送好申伯。 【说明】《崧高》诉说的是开辟南邦的问题。这亦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宴会上唱的雅歌,与上首《云汉》一样是周宣王时期的雅歌。周宣王大力开辟南方,迁舅父申伯于谢邑,召伯护送并在谢邑修建城池、房屋、宫廷,因此使谢邑成为周国在南方的重镇,对周国统治、治理南方起了很大的作用。《诗·小雅·黍苗》及本歌所叙述的就是这件事。本歌是尹吉甫所颂唱,全歌八段,分别叙述了申伯本是周国屏障以及所起的作用。申伯,姜姓,世代与周为婚姻关系,姜姓,即史上所称西戎。其世居之地在宗周以西,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至不轂,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亶父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古公亶父后被周人追称太王。申伯受封的谢地是周王朝防御楚地人北犯的门户,封建申伯于南邦,既可以抵御楚人、苗人,又可以分化西戎势力,消除西戎对周王朝的潜在威胁。看来申伯本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国,但最终服从了王命。于此可见宣王朝对诸侯方国的权威。 —————————————————— 【注释】1.崧:(sōng松)古同“嵩”。《尔雅·释诂》:“嵩,高也。”《释名·释山》:“山大而高曰嵩。”《说文新附》:“嵩,中岳嵩,高山也。”这里用为山高之意。 2.维:(wéi围)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小雅·皇皇者华》:“我马维驹。”《诗·大雅·板》:“我言维服,勿以为笑。”用于句中,帮助判断:~新。~妙~肖。 3.嶽(yue岳)古同“岳”。特指名山“五岳”或“四岳”。《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诗·周颂·时迈》:“及河乔嶽,允王维后。”《说文》:“嶽,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巡狩所至。从山,狱声。古文从山,象高形,今作岳。”这里用为高大的山之意。 4.骏:(jùn菌)古同“峻”。《尔雅》:“骏,大也。”这里用为高大之意。 5.极:(jí吉)《书·洪范》:“建用皇极。”《管子·心术下》:“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史记·留侯世家》:“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货殖列传》:“至治之极。”这里用为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之意。 6.甫:(fǔ抚)人名。即仲山甫。是周宣王时期的大臣。 7.申:(shēn身)人名。申伯,周宣王的舅父。 8.翰:(gàn干)古通“幹”。《诗·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为宪。”《诗·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王后维翰。”《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本意为草木的茎干,引申为骨干、维护者、支持者之意。 9.蕃:(fan反)古通“藩”。周代谓九州之外的夷服、镇服、蕃服。后用以泛指域外或外族。《书·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国语·楚语下》:“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韩非子·孤愤》:“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本意为外邦小诸侯。这里引申为屏障之意。 10.宣:(xuān轩)《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国语·晋语》:“宣其德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君宣恶言。”这里用为宣扬、宣传、广泛传播之意。 11.亹:(wei伟)《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尔雅·释诂》:“亹亹,勉也。”《易·系辞上》:“成天下之亹亹者。”《汉书·张敞传》:“亹亹不舍昼夜。”这里用为勤勉不倦之意。 12.瓒:(zàn暂)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勺子,以玉圭为柄,柄的一端有勺,用来灌酒祭神。用璋为柄,称为璋瓒。《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说文》:“瓒,三玉,二石也。”这里用为质地不纯的玉之意。 13.谢:(xiè卸)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南。《诗·小雅·黍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14.式:(shì世)《书·微子之命》:“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士之式。”《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韩非子·内储说上》:“勾践知之,故式怒蛙。”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15.召伯:即召穆公。周宣王时的大臣。《诗·小雅·黍苗》:“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16.登:(dēng灯)《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诗·大雅·皇矣》:“诞上登于岸。”《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楚辞·惜诵》:“欲释阶而登天兮。”这里用为升、上、从下而上之意。 17.因:(yīn音)《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18.庸:(yong雍)《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书·益稷》:“帝庸作歌。”《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荀子·大略》:“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这里用为酬谢之意。 19.彻:(chè撤)《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论语·颜渊》:“盍彻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贡,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这里用为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之意。 20.傅:(fù付)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之意。《管子·大匡》:“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王患紫贵。傅说王曰。” 21.御:(yù玉)指一般治理事务的官员。《书·顾命》:“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书·文侯之命》:“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 22.私:(sī司)《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国语》:“君多私。”《仪礼》:“某也,夫子之贱私。”这里用为古代卿大夫的家臣之意。 23.俶:(chù促)《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说文》:“俶,善也。”这里用为善、美好之意。 24.寝:(qǐn锓)宗庙中藏祖先衣冠的后殿。又是帝王陵园中的正殿。《诗·商颂·殷武》:“寝成孔安。”《礼记·月令》:“执爵于太寝。” 25.藐:(miǎo秒)《诗·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无不克鞏。”《文选·张衡<西京赋>》:“眳藐流眄,一顾倾城。”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26.锡:(xī西)古通“赐”。《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锡,与也。”《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大雅·皇矣》:“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27.蹻:(qiāo跷)《诗·周颂·酌》:“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诗·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其马蹻蹻。”《广雅·释诂二》:“蹻,健也。”这里用为威武强盛、雄赳赳之意。 28.膺:(ying莺)《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镂膺。”《诗·小雅·采芑》:“簟茀鱼服,钩膺鞗革。”《诗·大雅·韩奕》:“玄衮赤舄,钩膺镂鍚。”《管子·弟子职》:“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国语·鲁语》:“无搯膺。”《孔子家语·子夏问》:“无拊膺。”《说文》:“膺,胸也。”本意为胸腔,胸之意。这里用为马胸口上的带饰之意。 29.濯:(zhuo酌)《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公伊濯。”韩愈《南山》:“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这里用为清新、明净之意。 30.路:(lù陆)古通“辂”。《诗·小雅·采芑》:“四骐翼翼,路车有奭。”《诗·大雅·韩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管子·小匡》:“登受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旗。”《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荀子·正论》:“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韩非子·十过》:“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这里用为大车之意。 31.乘:(sheng圣)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是指各诸侯国。《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荀子·王制》:“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韩非子·爱臣》:“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 32.图:(tú涂)《书·多方》:“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诗·小雅·常棣》:“是究是图,亶其然乎?”《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仪礼·聘礼》:“君与臣图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君不图与。”《战国策·秦策》:“而天下可图也。”《说文》:“图,画计难也。”这里用为谋划、反复考虑之意。 33.介:(jiè戒)《书·秦誓》:“如有一介臣。”《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诗·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介异于人臣。”《广雅》:“介,独也。”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34.近:(ji记)原文为辶加丌,为语助词,如同“犹”。 35.保:(bǎo宝)《书·酒诰》:“保越怨不易。”《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左传·僖公二十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这里用为依靠、仗持之意。 36.信:(xìn炘)《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诗·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左传·襄公十八年》:“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这里用为住宿两夜之意。 37.迈:(mài卖)《诗·邶风·泉水》:“载脂载舝,还车言迈。”《诗·小雅·小宛》:“我日斯迈,而月斯征。”《诗·小雅·都人士》:“我不见兮,言之从迈。”这里用为远行之意。 38.郿:(méi眉)古地名。春秋周邑。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也作眉县。《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筑郿,非都也。”《说文》:“郿,右扶风县。” 39.峙:(zhì志)《书·费誓》:“峙乃糗粮。”《尔雅·释诂》:“峙,具也。”这里用为储备、准备之意。 40.粻:(zhang章)《尔雅·释言》:“粻,粮也。”《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礼记·王制》:“五十异粻,六十宿肉。”孔颖达疏:“粻,粮也。五十始衰,粮宜自异。”这里用为粮食之意。 41.遄:(chuan喘)《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邶风·泉水》:“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毛传:“遄,疾也。”《诗·小雅·巧言》:“乱庶遄沮。”《诗·大雅·烝民》:“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尔雅·释诂下》:“遄,疾也。”《说文·辵部》:“遄,往来数也。”这里用为往来频繁而疾速之意。 42.番:(fān帆)《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尔雅·释训》:“番番,勇也。”这里用为勇武之意。 43.啴:(tān摊)《诗·小雅·采芑》:“戎车啴啴。”《诗·大雅·常武》:“王旅啴啴。”这里用为众多、盛大之意。 44.咸:(xián闲)《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服。”《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国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这里用为共、同之意。 45.戎:(rong荣)《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无戎。”毛传:“戎,相也。”郑玄笺:“犹无相助己者。”《诗·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尔雅·释言》:“戎,相也。”郭璞注:“相佐助。”《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广韵·东韵》:“戎,亦助也。”这里用为“相助”之意。 46.翰:(gàn干)古通“幹”。《诗·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为宪。”《诗·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王后维翰。”《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本意为草木的茎干,引申为骨干、维护者、支持者之意。 47.丕:(pī批)《书·大诰》:“弼我丕丕基。”《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说文》:“丕,大也。”《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后汉书·耿秉传》:“太医令吉丕。”这里用为“大”之意。 48.宪:(xiàn县)《书·说命》:“惟天聪明,惟圣时宪。”《诗·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为宪。”《诗·大雅·假乐》:“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周礼·天官》:“宪禁于玉宫。”《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49.德:(dé得)《书·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韩非子·二柄》:“二柄者,刑、德也。”《战国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里用为恩惠、恩德、庆赏之意。 50.柔:(róu揉)《书·皋陶谟》:“柔而立。”《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管子·四时》:“然则柔风甘雨乃至。”《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柔而坚。”《礼记·乐记》:“柔而正。”《礼记·内则》:“柔色以温之。”《史记·乐书》:“其声和以柔。”这里用为柔和、温和之意。 51.直:(zhí执)《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书·舜典》:“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诗·魏风·硕鼠》:“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诗·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孟子·滕文公上》:“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荀子·性恶》:“天下有中,敢直其身。”《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广雅·释诂二》:“直,义也。”《字汇·目部》:“直,正也。”这里用为正直、公正之意。 52.揉:(róu柔)古同“柔”。《周礼·考工记·轮人》:“揉辐必齐。”《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良匠揉之,其圆中规。”《易·系辞下》:“揉木为耒。”本意为使木弯曲或伸直之意。这里延伸为使人驯服之意。 53.吉甫:人名。尹吉甫,周宣王时期的大臣。 54.孔:(kǒng恐)《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大雅·卷阿》:“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玉篇·乙部》:“孔,嘉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55.硕:(shuò朔)《易·蹇·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篇海类编·地理类·石部》:“硕,充实也。”这里用为充实之意。 56.肆:(sì似)表示程度,相当于“极”、“甚”。《诗·大雅·嵩高》:“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国语·周语下》:“薮泽肆既,民力彤尽。”韦昭注:“肆,极也。”《小尔雅·广言》:“肆,极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