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件藏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韩国国宝青瓷

 江东雪庐 2016-03-31

1. 靑瓷狮子香炉
整体高度: 21.2厘米 / 高度: 8.1厘米 / 直径: 16.3厘米 / 炉盖高度: 13.9厘米 / 炉盖直径: 11.6厘米

指定级别 : 国宝 60号

狮形炉盖,宽口,三足鼎兽面足,燃香时,袅袅香烟自狮身镂空处至狮口吐出;狮子双目画以紫土,中间以黑色点睛;狮鬃与脚趾等细部以细线阴刻;狮身香炉盖的周边及炉口顶面宽边上疏刻有“散花纹”;炉身阴刻云纹,稀疏松散。兽面足是用陶范刻凿出来的,在全罗南道的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青瓷窑址也发现过相同的兽面足;釉彩淡绿泛青,无冰裂;兽面足底部露出灰褐色胎土;炉盖底部硅砂痕迹斑驳可见。这样的象形青瓷与12世纪前期高丽青瓷全盛期的纯青瓷一样,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高丽青瓷特有的翡色美与时髦的造型,更显示出高丽陶瓷的非凡技艺。

2.靑瓷鱼龙形注子

整体高度: 24.4 厘米 / 高度: 5.3 厘米 / 腹径:13.5 厘米
指定级别 : 国宝 61 号

鱼形壶身,壶把以莲花苞、荷叶、及莲茎拧编而成。鱼形壶坐落于双层盛开的莲花座上,鱼腹与莲座相接,用力上翘的鱼尾作为壶盖;倒水时,水从鱼嘴中流出;因鱼的头部像龙而被称为鱼龙,鱼龙据说与黄海中的某种鱼相似。头的下部阴刻有巨大的鱼鳃,鱼鳞阳刻,细致精巧,腹部突出的鱼鳍上阴刻有软骨、鱼鳍、莲苞,莲叶的尖上都用白土加了点和细线;鱼的眼睛点以紫土,显得生动活泼。前部的翡色釉,釉色偏暗,无冰裂。盖唇、壶唇及壶底整体施釉,剥落处斑驳露出暗红色胎土。鱼尾尖有缺损,不完整,在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的青瓷窑址曾发现与此相同的碎片。

3. 靑瓷龟形注子
高度: 17.3 厘米 / 崔大直径: 20.2 厘米
指定级别 : 国宝 96号

为12世纪前期纯青瓷和象形青瓷同时流行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龟形壶坐在厚厚的莲花叶上,莲茎编织形成壶把;相当于壶耳的龟头和龟颈与高丽时代石碑的龟趺上随处可见的类似龙头式的造型一致。注水孔在龟背上,形同卷边的莲叶;莲瓣似的壶盖与壶把上,有可用绳子相连的小环;龟背阴刻六角形龟甲纹,内有“王”字字样;莲茎壶把上装饰有黑白点,釉呈淡绿灰青色,少光泽,冰裂较稀。底部有三处耐火土,推测为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青瓷窑址出产的作品。

4. 靑瓷瓜形甁
高度: 22.7 厘米 / 口径: 8.8 厘米 / 底径: 8.8 厘米 / 腹径: 9.6 厘米
指定级别 : 国宝 94号

为高丽青瓷的鼎盛期12世纪前期制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京畿道長湍郡長道面高丽仁宗(1123-1146年在位)的长陵内刻有“皇统6年”的仁宗谥册一同出土;瓶形似香瓜,体上刻有条纹;瓶脚较高似裙摆,刻有单纹;瓶口乍看象香瓜花,仔细看为八瓣绽开的喇叭花;瓶颈除三道阴刻线外别无装饰纹。这样的造型来自中国的宋代,但比中国瓜形瓶的曲线更文雅端正,比例也更均匀协调;灰青淡绿的半透明青瓷釉,均匀地涂满瓶体的表面,可以视为高丽青瓷釉色的标准色泽。无冰裂,光泽幽隐,器型端雅,精选的釉和胎土等都说明此为鼎盛期的作品。瓶底有七个耐火土的痕迹,因在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的青瓷窑里发现了同样的碎片,而被推测为此窑生产。

5. 靑瓷透刻七宝纹香炉

整体高度: 15.3 厘米 / 直径: 11.5 厘米
指定级别 : 国宝 95号

香炉整体由菊花纹样的花托上撑托重瓣仰花形炉身及七宝结纹样透刻球形装饰的6花形盖组合而成。支托炉身的6瓣花形下方又有兔形3足台。炉盖中间有孔,燃香时,烟自孔通过透刻球形上飘出。七宝纹透刻的花蕊上镶嵌有一个个圆点,被认为是初期的镶嵌技法。包围着香炉的花叶上有以陶范刻出的突出的叶脉,兔子形3足的眼睛以黑点点出;3足台盘周围阴刻有唐草纹,清亮的灰青色釉调,除了盖台的一部分外无冰裂。台盘底部有4处硅砂的痕迹,盖底有3处。3足台盘上有制造过程中造成的大块龟裂,此作品充分的显示了12世纪高丽时代工艺的精炼美。

6. 靑瓷镶嵌牡丹唐草纹瓢形注子

高度: 34.7 厘米 / 腹径: 16 厘米 / 盖部高度: 1 厘米
指定级别 : 国宝 116号

高丽青瓷中有许多葫芦型的注子,虽然这种造型也流行于中国唐宋时期,但跟梅瓶一样,高丽的注子造型更加简练。特别是此作品在纹样和整体的曲线美上,更突出了高丽陶艺的特色。格式化的瓶体下部,以逆镶嵌法镶嵌了漂亮逼真的牡丹花纹;逆嵌法指的是先将背景镶嵌后使花纹凸出青瓷色彩的技法。牡丹的花朵和叶子上以阴刻线表现了花脉和叶脉。瓶体的上部以黑白镶嵌了云鹤纹,瓶口周围有带状雷文和莲瓣纹,细腰周围有凹凸纹,依凹凸纹的深浅可看出釉色的变化,瓶耳、瓶肚及瓶下部用的是加白点浮雕式的堆花技法。小小的瓶盖周围饰有带状雷纹,釉调属灰青系的翡色,光泽幽隐,无冰裂,底部上釉,釉剥落处露出胎土,留有五处制作过程中托瓶用的硅砂眼痕迹。

7. 靑瓷人形注子
高度: 28 厘米 / 底径: 19.7 厘米
指定级别 : 国宝 167号

1971年出土于大邱郊外一果园内,是象形青瓷中很少见的人形注子。原国立中央博物馆内收藏有与此相象的头部和类似尺寸的碎片,但不知用途,直到发现此注子后才明白此注子实际只是一种摆设品。注子型为一道士双手捧仙桃,仙桃的尖算是壶耳,人型的头部有注水口,估计原来上配有盖,人型背部有手把,因此有注子的功能,但不被实际使用。胎土和釉的质量不高,色彩也不太鲜明;衣服、冠帽和仙桃的周围用白堆点装饰,衣服上阴刻有唐草的纹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