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唐宋诗词鉴赏大全(一)

 弘净 2016-03-31

【原则上初高中课本诗词不收录】

唐   五代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诗的写法却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别情依依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用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即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音节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诗题为“送人”,但并未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点明送的是何人。然而,人们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之先吧。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1]西陆:指秋天。南冠:楚国的帽子,这里是囚犯的代称。 [2]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蝉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诗中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三、四两句,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白头吟”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

    五六两句,纯用“比”体。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寄托遥深”。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叛将李尽忠,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深刻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影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停顿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江行望匡庐

钱起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注释】:匡庐,庐山。周有匡俗先生结庐于此,其后成仙,故名,其后也多有高僧止息于此。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本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释】: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孟浩然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日:“一片空灵”。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 “神韵”说的清人王士祯极为赞赏此诗,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1]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2]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3]旷,空旷。[4]近,接近。

    这首诗写黄昏时泊舟唐建德城的景象。放眼望去,远处的旷野使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低矮,天上的月亮映入清江就在舟中的人旁。靠诗人灵敏的艺术感觉才能这样观察入微。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1]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南。[2]鱼梁:指鱼梁洲。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

[3]碑:指羊祜的堕泪碑。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时,登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聊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百姓建此碑纪念他。

    这首诗抒发了像羊祜当年一样的感叹,更寄寓着自己因仕途失败不能一施抱负的哀伤。第三四句出语自然清隽,令人感到特别亲切,在诗中起了纽带作用。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第三联写登山所见。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碑尚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两相对比,令人伤感。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寸草:小草。 [2]三春晖:春天的太阳,比喻父母的恩惠。

    本诗题下,诗人有自注:“迎母溧上作”,系孟郊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1]:指处境不如意。[2]: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新,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注释】:作者极力描写田家生活的穷困,寅吃卯粮,痛苦万分,借以讽刺当政者不知民间疾苦。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蚕种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丝卖?哪有谷粜(出卖粮食)?居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乃是“卖青”──将尚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贱价抵押。 “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揭示那血淋淋的现实,叫人一读就铭刻在心,永志不忘。 “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1]蓬茅:指茅屋。 [2]焦:枯焦,形容头发枯黄。 [3]柘:柘树,叶可喂蚕,皮可染黄色。 [4]征苗:谷物未熟,官家就征取青苗税。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通过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

  《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释】:“伏波”,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被封为新息侯。用“伏波营”代指诗中征人所在军营,既是唐诗中以汉代唐的惯例,又说明征人戍守的是祖国的南疆。因为征人戍守南疆,细味诗意,思妇当自北望南。而南去传书之“雁尽”,其季节似在春天。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致,一在情深。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

    诗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又题“草”作者时年十六。是应考习作。“又送”本《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 “一岁一枯荣” “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宫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注释】:用对比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宫中妇女的不幸,诗人对她们怀着深深的同情。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此诗可谓使人身心俱醉。

                                     己亥岁感事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作者用这一句来感叹战争的悲惨无情,也是借此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词约而义丰。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注释】:岑参这首诗,是写梦很成功的作品。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好处就在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一般写静多写夜晚,这首诗写古寺的清晨的宁静,使人读后也受了禅心的感染。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三山:在今江宁县西南,二水:当指因白鹭洲而分开的江水。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当即今江心洲。

  作者天宝年间,因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在写法上有意仿效崔颢的《黄鹤楼》。比较而言,有的说未分胜负,有的说气魄略逊。但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释】:[1]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2]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3]抱柱信:曲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4]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5]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

  这是首爱情叙事诗,从两人天真烂漫的童年到丈夫远离后深深的思念,将初嫁时的羞涩、新婚的喜悦和坚贞不渝的心愿写得十分细腻生动。由于这首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就成了后世用来比喻童年相好而成夫妻的成语。

  这是一首以商妇的爱情和离别为题材的诗。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写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怀念。诗用年龄序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断(或女主人公拟想中的生活情景)联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诗写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配合着舒徐和谐的音节,形象化的语言,在生活图景刻画,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性格描写上,显示了完整性、创造性。这种爱情多少带有一点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李白此篇可以说最早在封建正统文学中透露了一些市民气息,是《琵琶行》等一类作品的前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