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鋆《绿阴庵图》

 zxc1945 2016-03-31
    《扬州画苑录》的作者汪鋆在太平军打进扬州后,曾流寓泰州,他和姚正镛、吴让之等人交往甚厚,留下不少作品。
    在守研斋第二代主人南京汪维寅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批与泰州、扬州文化有关的旧书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晚清画家汪鋆的《绿阴庵图》及24位名士的题咏。这组题咏由20张折页组成(每张折页两面),保存完整,是了解晚清苏北名士生活的宝藏。
汪鋆(1816-1883后),字研山,仪征人。工诗,邃於金石,山水花卉兼长,又能写真。作有《扬州景物图册》、《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等,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扬州画苑录》。汪鋆写这本书是有寄托的,他谈到《扬州画苑录》的创作时说,写书主要是为了纪念咸丰癸丑(1853年)在扬州城殉难的诸位画友,凡是在成书前去世的画友,他都尽量收入书中。《绿阴庵图》和他的书一样,也是纪念癸丑在扬州殉难的画友。
    汪鋆作画怀念施亮曾
    汪鋆《绿阴庵图》是一幅写实画,绿阴庵坐落在古运河边,图中有画室,画室旁边是长廊,树木婆娑,绿阴环绕,是处清幽所在,是文士的画室兼书房。他在图上题了一段话“斯地为吾友瞑琴所购,乱后瞑琴归道山,地亦丘墟,今哲弟铁琴以予尝过从,属写斯图所以志令原之痛者,此其一端云。”由此看,这幅画是缅怀画友瞑琴(亦作眠琴)的,起因是受瞑琴的弟弟铁琴之嘱,以成纪念性质的画卷。这幅画中的景色是追忆,因为在汪氏作图时,图中的景色已经不复存在,成为“丘墟”。咸丰癸丑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对扬州人来说是悲情的日子,数年内,太平军三次进入扬州,清军不断反扑,扬州城充满腥风血雨。除了战争外,当年扬州流行瘟疫,有的人摇摇头,很快就死亡,无药可救。10年、20年后,当人们回忆起昔日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瞑琴就是死于癸丑之难的若干画家中的一位。瞑琴何许人也?
    《扬州画苑录》中有专门记载:“施亮曾,字瞑琴,甘泉人。工画驴,承习北湖施原之旧,为人潇洒自得,不为世局所拘,随遇而安,大有晋人风趣。”瞑琴是画家,长于画驴。这些都是汪鋆对友人的理解。汪氏作画时,再次来到绿阴庵遗址,感叹唏嘘。除作画外,他又专门写了五首诗,其中有句“君家三世总相亲”,这说明他们是世交,三代人交情都很好。他动情地回忆说“记得丁香花未放,浓阴如水澣春愁”。
    汪氏作图时,绿阴庵已经成为丘墟。遗址究竟在哪里?
    从汪鋆的诗中可以找到线索。汪诗有“猛惊香阜暮钟残,故地重经草不删”。 这里的“香阜”指香阜寺,是一座名寺,地处扬州东北郊古运河东岸的五台山,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时曾驾临该寺,并御笔题书“香阜寺”。若干年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又曾驾临此寺。100多年后的咸丰癸丑年(1853)后,香阜寺成为屯军之所。从诗中看,绿阴庵离香阜寺很近,这个地点也决定了它易遭兵燹。
    从汪鋆的诗看,施亮曾的画是大有可观的。汪诗云:“阿大生平兴不孤,朝寻茗椀夕携壶。有时泼墨驴儿画,笔趣公然傲北湖。”施氏爱饮茶饮酒,兴之所至就作画。汪氏以他的画比施原,他在诗后作注说“北湖施原工画墨驴,君先兄瞑琴亦擅此,几与之埒”。这说明从画技说,二施不相上下。汪鋆对施原也有记述,称“施原,工山水,晚居北湖,性好驴,蓄驴数十,凡有客至,与客骑驴谈论田间道左罄咳风生,因画驴成神品,谓之施驴儿”。
    施际云情系绿阴庵
    施际云对长兄施亮曾感情甚笃,为纪念长兄去世二十周年,他请汪鋆作画,又请众名士题诗。汪画作于1873年,名士们的题诗时间有先后,最早的丁至和作词于1873年,最迟的周顼作诗于1883年,前后相隔十年时间。十年中,他不断请人题画以纪念乃兄,这些人大都是施亮曾的生前好友,也是扬州诗坛的重要作者。
    施际云为汪画写过一篇跋,这段跋可称是一篇美文。跋的开篇曰“东风杨柳,春梦婆娑。秋雨梧桐,新愁缱绻。问当年之门巷点点苍苔,寻昔日之池台凄凄碧草……”文字之优美,令人遐思。
    据他的记述,绿阴庵是长兄施亮曾在故宅后拓地建成,其中也写到“香阜之慈云入户”,可见离香阜寺很近。在这一良好的环境里,长兄读诗作画,是人生的快意时期。“讵意癸丑之乱,梓里成墟,芜城再赋……”这真是痛心语!由鲍照写《芜城赋》到“扬州十日”,名城一次次遭受血的洗礼。扬州由于是长江边上的重镇,因此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清初被洗劫的扬州,经过康、乾之际的建设,变成了一座繁华的文化名城,但咸丰之难,“芜城再赋”,繁华的城市又变成芜城,这是扬州的痛史。20年,历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为了保存这段记忆,施际云请众多名士,留下笔墨作证,既是怀念长兄,也是留下一段信史。
    名士题咏绿阴庵
    这组书画合璧作品是由众多名士集体完成的,除作画的汪鋆、作跋的施际云外,还有题引额的姚正镛以及题写诗词的海云、汪国凤、赵深培、蒋超伯、厚安、张云鹏、陈浩恩、汪召棠、丁至和、卢崟、卢清绶、朱罗、王炳奎、赵济舟、范膏庵、姚光祖、莲舟、严崇德、何广生、周顼、江璧。这些作者多一时名士,我们查阅《扬州历史人物辞典》、《扬州历代诗词》以及地方志的书,尚能有一些线索,但也有几个人我一点不了解,包括卢清绶、王炳奎、赵济舟以及厚安,厚安题诗时署“厚安弟堃”,姓什么没有说。如果博雅之士有以教我则幸甚矣。
    名士题咏,对施曾亮的画艺和绿阴庵的地点多有描述。如何广生的诗中说“旧时浓阴已全删,香阜残云任往还” 。海云诗说“结邻香阜寺,钟声听旦暮”,海云是僧人,吴恩棠曾作《重宁寺怀种瓜僧海云》,这幅题字中海云用的印鉴就是“种瓜僧”。但海云不熟悉施曾亮,他说“我未交先生”,但他和施际云是好友。莲舟和施家更熟些,他的诗说“少小论交德作邻,君家兄弟最相亲”,又说“一支妙笔輶轩采,画个驴儿伴隐纶”,他特地加注说自己是以隐居城北的施原比施曾亮(眠琴),他们的画是相近的。
    前面所说的何广生,字芸卿,晚号遁翁,《扬州历史人物辞典》未标生卒年,新版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标了生卒年是1846-1916,但写的字芸斋,号遁翁,该是同一人。编者将芸卿误为芸斋。题咏手迹可以订正名号的错误。
    周顼也是直接了解施氏的,他说“繁华事散水滔滔,几抔黄土葬诗豪”,说明施氏不仅善画,也能诗。他回忆“眠琴风雅超凡俗,编竹为篱树为屋。读书得地身自闲,结庐人境如空谷,晚凉对客一樽开,挥毫泼墨信多材”。这些内容对我们认识画家很有作用。周顼是所有名士中最后题诗的,时间是光绪九年(1883),离汪鋆作画已经过去了10年,这也说明,施际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作者征诗。周顼,字子瑜,非扬州人士,他原是贵州人,跟随父亲做官到江苏,90岁时卒于泰州。
    名士逃难之痛
    咸丰癸丑后,太平军和清军进行了反复较量,两军交战给百姓和扬州这座城市带来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名士离开旧居,到泰州避难逃生,汪鋆就是其中之一。
    汪鋆谈到吴廷飏(字让之)时说,(1799-1870)先生五十后以字行,少轻时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邃于小学,其篆书铁笔,当世无俪,所作花卉,亦风韵绝俗。”后来汪鋆拜吴让之为师,吴氏年长汪17岁。《扬州画苑录》中称“乱后(指咸丰癸丑太平军入扬州城)师事之,终日晤于泰州姚氏迟云山馆。”这是吴、汪交往的重要记录。姚氏指姚正镛,字仲海,辽宁人,长期生活在泰州,金石书画皆精,据说吴让之为他刻的印章达百枚。《续纂泰州志》称他“性耽风雅,喜结纳文士。咸丰中客泰州,颜其斋曰迟云山馆。与高氏三峰园同为文宴所。主盟风骚,擅拈极盛”。这段时间,泰州的文化繁荣是流寓这里的众多文士带来的。
    “绿阴庵图”引额即为姚氏所题,印鉴是“迟云山馆”。这幅篆书极有气势,金石味很足。因为汪鋆等人终日在迟云山馆谈艺,很可能这引额是汪氏直接请姚氏所书,连画一并送给施际云。值得注意的是史载姚正镛“同治四年以供职都分发河南,同治年卒于官”。汪鋆的画作于1873年,由此看题“绿阴庵图”不久姚氏就去世了,这是目前所见他的最后遗墨。
    范膏庵的题诗也记载了避居泰州的这段历史,诗云“迟云山馆角声秋,乱里漂蓬不自由。谁信二分明月外,晨星依旧丽扬州”。诗后有注“迟云山馆为姚君仲海斋名,避地海陵(泰州)时与研山(汪鋆)诸君子共数晨夕者凡六七年,今复归扬州”。回忆此事时已经是他的暮年,范氏83岁,时间是1874年。范氏是扬州文化史上值得研究的人物,他受业于罗聘的好友吴锡麒,曾任广陵书院讲席,范氏活了84岁,因此我们见到的题诗也可说是他晚年的最后作品了,今天读来,甚感珍贵。
    姚光祖与张云鹏
    某报曾刊发过一篇“古怪诗人姚光祖”,称“瓜洲有位名驰大江南北的‘诗星’,却无片纸只字诗传世”。这次我看到的这组题咏中,有他的一首五古长诗和二首绝句,较为难得。
    诗云:园林好绿阴,旧日稳眠琴。(自注:铁琴先生令兄雅篆眠琴。)慷慨披图画,沧桑万古心。纸上绿阴多,烟痕染翠螺。池塘春草梦,怅惘奈愁何。不见园中客(自注:眠琴先生兵燹后已作古矣),但吟图上诗。请看垂柳意,新绿爱连枝。(自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晤铁琴叟,乍交情已深。(自注:余因和铁琴先生六十自寿诗,遂以诗订交。)那堪绿树影,对我白头吟。(自注:余今年已六十有一。)余家有别业,卅载付东流。(自注:舍下含晖轩与金焦对峙,颇饶花木之胜,坍没于江久矣。)惆怅空云水,柴门对野鸥。(自注:兵燹后结茅江上又十余载矣。)邗上莺花地,兴衰不忍谈。朱门与翠馆,无限绿阴庵。
    两首七绝是:
    恨不相逢少壮年,绿阴时节态翩翩。而今垂暮才相识,已近黄梅白雪天。
    元龙豪气消磨尽,尚有闲情赋绿阴。老夫何妨琴共抚,仙音飞入碧云深。

    最后标明“时在壬午秋八月题奉…… 瓜渚子清弟姚光祖”, 壬午是光绪八年(1882年),根据前面自注,他是61岁,这说明他生于1822年,活到1882年以后。
    张云鹏,字铁崖。《江都县续志》称他的作品“今唯存骈文一首,诗八首,又十六国咏事诗十六首……”,这说明作品也是流传较少的,这里我将他的题咏摘出。诗云:
    铁琴昆季称友于,天性敦笃世所无。我从乱后披此图,方知生死情不渝。数弓亭榭陶隐居,绿杨绕宅阴扶疏。歌诗弹琴溪水腴,白头棣萼光辉俱,当时嘉道承平余。服畴食德人人殊,东梁西梁驰羽心。金陵玩陷城遂芜,荆榛四野烽燧嘘。课耕无人亲犁锄,宅中幽人归太虚。茕茕季弟泣路隅,偷生视息全妻孥。浮家泛宅栖荒湖,回头城郭垂杨枯。十载战伐戈鋋驱,河大嗟从泉下娱。阿弟铁走东淮□,眼看太白扫妖狐。风亭月观比邱墟,窜身湖干喘后苏。归来邮得还敝庐,差幸儿曹皆凤雏。青箱接迹胶庠□,虽无半亩葺竹梧,也饶新荫栽树榆,瞻望着儿兮复□吁。可知予季尾毕逋,春酒羔羊意气孤。秋风鸿雁形歌癯,我交铁琴应未鬓,廿年一瞥千须臾。铁琴笑我情懒迂,我爱铁琴肝胆□。交以道义将伯呼,不关徵逐倾尊壶。展玩斯图当琼琚,田荆谢草情非谀。莺鸣求友且复尔,鸰□志痛当何如?
    此诗作于庚辰冬(光绪六年,1880年)。
    丁至和与厚安
    这批名士题咏以诗为主,其中丁至和与厚安乃是填词。咸丰同治年间,活跃在扬州地区的词人群体被人们称为淮海词人群,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蒋春霖周围有一批优秀词人,严迪昌《清词史》认为“其中以丁至和、高望曾在当时影响较大”。他们的一些作品编入《淮海秋笳集》。
    丁至和,字保庵,别号蓱绿词人,清江都人。精于词,存《蓱绿词》3卷,并曾为《续纂扬州府志》分纂。据载他活了76岁。他为绿阴庵图题《长亭怨慢》,很可以见出战乱后的文人心绪,词曰:
    忍重听,残春风雨。一片蘼芜,落红无数。记寻当时,湿阴吹绿上庭户,杜鹃声里,啼不尽,江南苦。指点夕阳中。剩远寺、黄昏钟鼓。闲步,看波光树影,寂寞总非前度。韶华易老。又垂柳,渐飞香絮。便一望,满纸云烟,□都是,伤心情绪。叹我亦多愁,吟□消磨如缕。
    从词中的“落红无数”、“伤心情绪”看,比较低调压抑。丁的题词时间为1873年,是这批题咏中最早的,这也是太平军进入扬州城20周年纪念日。这段时间里,扬州经常是战场,文士肯定是不能安稳放一张桌子的,所以他叹息“啼不尽,江南苦”,读之令人心伤。
    厚安所写词中有“蓦无端,烟尘信起,伯仲埙箎何处和,只颓垣断井余荒址。”你看,“无端”就有灾难,真是令人心伤!读这些作品,大致可了解当时文士的心灵历程。由于未曾结集出版,更是我们读其他诗词的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