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陶瓷史著名悬案” 引入高科技

 RK588 2016-04-01


图为地层堆积物。 陕西文物局 摄


今年3月17日,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富平银沟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汇报会”,由浙江大学、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上海博物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江西省景德镇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课题组专家公布了富平银沟遗址科技考古取得的初步成果。基本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银沟窑”所用的胎、釉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早了近300年,特别是一类青白瓷已达到明代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



遗址出土  高足白釉碗底



白釉瓷碗


据介绍,银沟遗址位于富平县华朱乡(现华朱管区)银沟村,地处温泉河北侧二级台地上,北邻阳河、西南为温泉河,现地表主要为农田、村庄、道路。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于2012年2月6日至2012年5月31日和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20日先后两期进行文物勘探工作,采(征)集到瓷、陶、石等质地各类型标本980件,其中瓷器863件、陶器21件、石器15件、建筑材料18件和其他标本63件;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灰坑832处、矿物质原料遗迹234处、古井145眼、夯土城墙基址2处、房址8处、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扰土坑229处。确认银沟遗址面积为2.3平方公里,遗址内遗存有古城遗迹、古窑炉遗迹、古墓葬遗迹等。遗址地表和地下有大量唐、五代、宋时期的瓷片和唐代砖瓦建筑材料等遗物。


银沟遗址地貌现状


银沟西断岸遗迹


考古勘探工作现场


坩泥塬瓷土料场

2015年5月,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委托浙江大学负责牵头,由浙江大学周少华教授、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李川教授、上海博物馆夏君定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李青会研究员和刘松博士、景德镇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袁文瓒主任和方涛硕士成立“富平银沟遗址科技考古课题小组”,对该遗址出土的实物进行断源断代科学分析和研究。


单耳素烧瓷罐


青釉印花碗


 黑釉罐腹残片

专家利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检测手段:胎釉化学组成分析,材料物相结构分析,胎釉显微结构分析,釉层2D、3D断层结构成像分析以及热释光断代技术对从银沟遗址出土标本中挑选出170余件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考古调查中取的原料样品进行前期分析。



黑釉瓷碗



白釉碗



黑釉擂钵



 茶色釉碗


最终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其出土的瓷片标本具有唐末——北宋早期的文化特点。该遗址出土的实物标本无论是白瓷、青白瓷还是青瓷和黑瓷,其原料都可以采用就地取材,这里具有制造各类瓷种所必需的全部原材料。银沟遗址的窑工从五代时期时已分别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这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早了近300年。该窑场曾同时生产青瓷、黑瓷、白瓷和青白瓷,以青白瓷水平最高。此外,专家对银沟窑址出土的透明的青白瓷与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同类精制青白瓷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胎和釉的常量元素基本相同,但与景德镇进坑遗址出土的青白瓷有明显的区别。可见吕氏家族墓出土的青白瓷的产地应是与本地银沟遗址出土标本同源,该地应该就是原产地。如此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的产品在当时已属最高水平,故而二者巧合并非是偶然的。除此之外,专家还发现此地为高温窑场,并发现瓷土,这与中国唐宋时期窑场设立在原料产地的习惯相符。从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该遗址出土的标本,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胎薄、均匀、圈足十分规矩。器型丰富、规整,说明工具、模具水平高超,辘轳车精度高。特别是一类青白瓷,胎体细腻,瓷化程度整体较高。其透明度、胎体之白度、强度、烧成温度等等均 已达到明代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釉的玻化程度高,胎釉结合好,釉面质量好,纹饰精美、做工精巧。该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品种丰富,工艺技术水平非常之高。特别是白瓷(青白瓷)的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从这个角度上讲,陕西银沟遗址出现的窑业生产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其重要的地位。



 青釉炉



青釉印花碗



青釉高足器底



青釉葵口碗



 青釉刻花碗


据专家介绍,通过科技考古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对银沟遗址文化性质、年代作出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探讨文献记载中唐代“鼎州窑”与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揭开尘封千年的“鼎州窑”之谜;探讨文献记载中的五代“柴窑”与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破解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鼎州窑”和“柴窑”问题的解密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不但使得现有“中国陶瓷史”需要重写,更有利于提升历史上的陕西省陶瓷在中国陶瓷史的地位和作用;为本地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唐、五代时期陶瓷器沿“丝绸之路”传播的可能性。(宋喜明)



青釉印花碗



黑瓷单耳注壶残片



鼎州窑是唐代著名的青瓷窑场,最早见于陆羽《茶经》的记:“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因陆羽嗜茶,便从“增益茶色”的角度去品茶碗的釉色,寿州窑瓷黄,显得茶色偏紫,洪州窑瓷为褐色,令茶色看起来变黑,皆不适宜作茶具,而鼎州青瓷无此缺陷,釉色仍可称得上碧绿光洁,所以比寿州、洪州所制瓷要称意,但与越州窑相比,稍有逊色。这段文字中的几个地名都指的是窑址名,且除了鼎州窑以外的其他几个窑窑址都被找到,唯独鼎州窑在哪里尚是个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